APP下载

默契互动:熟识群体行动逻辑的阐释

2021-12-14李超蒋彬张智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黔东南扎根理论

李超 蒋彬 张智勇

摘 要:运用扎根理论分析黔东南J村熟识群体在乡、村道路修建事件中呈现的不同行为轨迹,探究其行为特征、行动逻辑及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一是熟识群体行动需由情感唤起,虽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依然遵循比较利益原则;二是共同的传统和意识形态、稳定的社会结构构成了熟识群体行动的强制性法则,较低的组织和沟通成本也易于促成集体行动;三是组织与机构的正常运行是保证熟识群体集体行动统一的重要砝码,管理响应的质量是影响行动统一性的重要条件;四是信息获取与分析、状态异化、良性管理响应、劣性管理响应和管理响应不足是影响熟识群体行为取向的五大作用因子,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便阐释出不同的行动特征和逻辑。

关键词:道路修建;扎根理论;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C95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1)06 - 0111 - 11

引言

“集体行动发生的逻辑究竟源何”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尝试努力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1]。20世纪60年代以来,反思与重构的研究思潮更是将社会与村落界定为并非界限明确地、纲举目张的统一体,而是由各种“行动者网络”构成的,是多元中心的、充满矛盾的[2]。现实生活中个体行为动机的复杂性和个体利益的现实差异常常导致集体行动困境,将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对集体行动逻辑阐释推广到一切社会生活领域的尝试则更需要加以审慎对待。此外,地理距离、心理距离与个体距离的相近性,使熟识群体行动逻辑的研究也充满挑战。国内有学者曾指出“农村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其行动的逻辑与公众社会的行动逻辑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3]5。地方社会的道路修建、维护与使用对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针对的黔东南J村的道路修建事件中熟识群体的“集体行动”1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产生,在长期与当地村民的互动交流中,研究者发现作为熟识群体的他们在乡、村道路修建中有人满心欢喜、有人漠不关心、有人甚至公开反对,有人通过实施一系列策略来达到自身目标等不同行为举止,由此而引发学术思考。

集体行动是一个古老但又新颖的人类现象,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对集体行动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在社会运动理论的启示下,运用结构性分析与理性主义分析范式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就当前研究成果而言,熟识群体行动逻辑的研究成果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透过熟识群体集体行动的表象,建构本土化集体行动理论的研究。贺雪峰通过对熟人社会中农民的非理性集体行动进行研究,发现影响熟人社会行为取向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平等观,即“不在乎我会获得或失去多少,而在于其他人不能从我的利益中获取额外收益”[3]6。赵鼎新认为,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活动的核心,即对公共物品的普遍需求和群体规模[4]。任敏认为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行动逻辑已经从单一的道德要素演变成了多种逻辑,且各种逻辑在差序格局中有各自适用的边界[5]。刘玉照认为,集体成员内部的结构分化与组织化程度是影响中等规模集团成员集体行动重要因素和变量[6]。高春芽认为民主政治的历史情境,影响了集体行动的具体形式,非理性逻辑、理性逻辑、身份逻辑和承认逻辑各自凝练了集体行动的局部内容[7]。谢颖认为,移动互联网影响了集体行动的组织方式,数字媒体时代的集体行动背后有更为复杂的混合机制[8]。二是针对熟识群体集体行动的个案研究,即对某一行动主体视角下的某一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记录与解读。徐光有指出,传统的民族村寨存有道义经济观和理性小农两种行动模式,在村寨产业机构升级转型这一大规模集体行动中,在经历重重博弈后,道义克服了小农的自利行动[9]。张金俊分析了农民环保自力救济的个案资料,认为生存主义、情理主义、互惠主义、安全主义以及面子主义是农民行动的主要逻辑[10]。赵利生等,则以甘肃H水电站修建事件为例,解答了民族地区集体行动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并提出多重行动逻辑相互作用的综合分析框架,用以解释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11]。张荆红从微观层面考察了SS事件中参与主体的行为互动及其逻辑演进,并深度剖析了利益与价值因素的交替主导效应,认为中国的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并不完全与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相契合[12]。许英杰认为,村庄实行村民自治这一集体行动,是受村民社会关联度与村民、村庄的利益关联度双重因素的影响[13]。曾令发则认为,村民要实现村庄整体治理的行动逻辑的核心在于恢复公民身份和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14]。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是研究者在面对新境况的自我突破与自我创新的结果,足以为本研究提供丰厚的理论指引,但也存有一定的研究机会:一是全面系统分析影响熟人社会行动逻辑的作用因子,现有研究层面更多是从宏观层面指出行动逻辑受理性主义、互惠主义等多重因素,但未全面分析具体影响因素;二是从我国民族地区地方社会事实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相比具有较强的差异性,丰富民族地区的社会行动研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基于以上研究机会,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针对黔东南J村2013年整村推进中乡级公路修建与2016年先后3次自发集资修建村道事件中农民所表现出的相向行动轨迹,探讨和总结苗族熟识群体的行为特征与行动逻辑,以期为熟识群体的行动逻辑提供一个可能的合理解释,进而为国家工程在地化和优质化实施提供理论指引。

一、研究策略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策略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最为传统的研究范式,其中经由结构性访谈与半结构性访谈后整理而得的文本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者后续深化理论和提升认知的重要原始资料。王明珂指出,文本是现实中的人群在遵循特定规范的前提下,记录在历史中值得记述的内容而形成的文类[15]。我国社科领域的研究者开展质性研究注定离不开文本分析,深度分析文本与历史情境的互应成为研究者明了历史状况、探寻历史真相,深化人类社会认识的重要渠道。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中较为经典的研究范式(图1),其合理性、客观性及创新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经典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1976)创立的一种专门用于质性材料分析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文本(涵盖书籍、音频、报纸、信件等)中反应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以及核心概念间的关联后,继而构建相关理论[16]。此外,该理论方法还可应用于跨场景、跨时间和跨任务分析[1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发现逻辑”的过程[18],其分析过程包括:对原始文本资料的分解、分析现象,尽量选用代表“行动”意义的词编码而完成标签化的过程;对前期已标签化的概念再次抽象提升,再度概念化;进行概念的第三次抽象化,并凝练为核心范畴;检验理论饱和度,若发现未饱和的情况,则重新返回第一层面,增加资料后重复以上过程。此外,本研究还借助Nvivo10.0软件以及开放編码器等工具,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来探究熟识群体行为特征与行动逻辑。

图1 扎根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与路径

(二)数据来源

贵州黔东南州J村是研究者2015年至2016年间担任精准扶贫“第一书记”期间的帮扶对象村,对村落内外部情况的高熟识成为开展本研究的优势。J村位于我国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黔东南州TJ县境内,村内苗族人口占比高达99.5%,亦是雷公山深处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内环境优美、传统习俗与建筑风貌保存完好,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自开展反贫困行动以来,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中道路畅通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在围绕如何更优实现“黔货出山”等促农增收的策略上苦下功夫。J村中两条道路修建事件的发生,也是TJ县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行动策略之一。乡道扩建与修建是从县域发展角度出发,引进有实力的旅游开发者的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然而,对于村村通工程,更多体现的是在村两委倡导下,村内熟识群体自发向上、共谋发展的一种文化自觉,苗族村民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以努力摆脱贫困的过程。在亲身经历道路修建事件后,研究者在2018年8月3日至8月23日再次到达J村,并依据“道路修建中村民的行为举止”这一核心开展深度访谈,为有效获取分析文本,针对不懂汉语的访谈对象,调研组聘请经简单培训合格的地方知识青年进行辅助调研和访谈,期间有效访谈人数为45人(基本属性见表1)。此外,在构建被访谈对象数据库后,本研究还将再次选取18名受访者,再度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用以验证理论的饱和度。

四、文本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

将研究对象的原始语句进行开放性编码,其目的也是为了探寻“熟识群体”中共同的传统“情感行动”和“参与意识”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依据“定义现象-发展概念-挖掘范畴”的分析程式,遵循贴标签(标注关键字、词与句)、定义现象(对标签化字、词、句进行提炼整合,初步概念化)、概念化(对概念化的字、词、句再度归纳)、范畴化(对前期概念化结果再抽象、归纳)的编码过程,逐步对质性材料中的字、词、句等片段进行概念化和抽象化,即开放式编码[19]。同时,在原始文本录入的过程中,研究者选择有较强代表性的字、词和句子,并在不影响其表达原意与理解程度的前提下进行简化录入,其中字、词和句后的跟随数值为表述相似与相近意思的被访谈者语句数量,意在不影响研究信度与效度的前提下,减少重复语句录入次数和初始编码工作量。依据经典扎根论开放式编码的研究范式,本研究在逐字逐句分析、归纳和范畴化后,初步凝练出与道路修建事件中农民行动特征与行为逻辑相关的44个概念(见表2)。

(二)主轴式编码

开放性编码作为扎根理论分析的首要步骤,其概念化和范畴化的宽泛性还不能十分明确地表明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仍需运用主轴式编码范式进一步确立主范畴及相关关系[20]。在主轴式编码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守“因果条件—现象呈现—脉络分析—中介条件—行动策略/互动策略—结果”的经典分析范式,将开放性编码过程中的范畴进一步凝练出主范畴,并建立相互关系,最终完成主轴式编码的过程[21]。依据主轴式编码分析范式,分析44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信息获取与信息分析、状态异化、积极响应、消极响应和缺失响应五个主范畴,各范畴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获取。信息获取的证据链(图2A)为:(1)新时代国家政策的持续宣传、基于多种利益的衡量、乡村的熟人社会属性是村民能够有效获取信息的前提条件。村民在思考道路修建可能带来的利益或损失时,会促使地方社会村民去积极搜寻和交流相关信息。如,在道路修建消息正式发布之前,村中众多邰姓、周姓、余姓青年,及众多村民时常提起道路修建的事宜。(2)政府工作人员、投资者以及村民相互间信息不对称的交流是导致信息获取的激励条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行动者要不断努力提升对信息的获取程度。如,因道路修建事宜,J村内村民微信群、QQ群等消息不斷,晚间闲暇时间更是有众多村民集聚风雨桥、凉亭等地进行讨论。(3)选择询问政府官方或继续扩大信息获取范围是其采取的行动策略。由于在前期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熟人社会中较少有政府官方的话语表达,农民对已获信息真伪的辨识度相对较低(与政府官方信息比较),更容易选择采取内部沟通和向外部咨询的信息处理方式。如,在道路修建通知正式发布之前,J村中有多位余姓、李姓村民,直接跑到乡政府咨询政府工作人员该信息是否真实。薛亚利在其研究中指出村民的内部沟通(闲聊),其实是传递着“我们都在共同经历着一些事情”的信息,这种共同感是后续能够动员村民集体行动的基础,共同的利益正是村民集体行动的关键,也就是“社区公益的表达” [22]。(4)而以上要件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后期农民自身行动与集体行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获取的证据链表明:在持续的国家政策大力宣传下,熟人社会中的农民更容易从自身和村里整体利益的考虑,会积极地收集、获取、讨论与交流与之相关的信息,但由于与“他人”获取的信息并不对称(村民自认为),后续的响应策略便是再度积极获取或选择极端的、漠不关心的行为策略,最终导致农民行为特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状态异化。状态异化的证据链(图2B)为:(1)信息获取与初步分析是状态异化的前提条件,知晓信息是前提。(2)村民分析获取的信息后,会对预期结果产生满意、一般或不满意等不同的心理设想,从而导致农民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习惯发生改变,会提升或降低农民对国家工程的期待感,也会影响农民自身诉求。如,村道修建中,村民认为的修建村道中的一位利益直接受益者(某邰姓村民),在该事件前期并不支持道路修建,但在村两委全力协调下,最终改变了原初的心理设想,由不支持转向全力支持道路修建。(3)农民采取行动策略(积极反对)、无条件支持是状态异化的行动策略,是基于对自身和村落整体利益的判断,农民会在道路修建前与后采取有别于前期状态的新行动与新策略。乡道与村道修建中,不止一位,甚至可以说众多J村村民在基层政府和村两委的协调下,改变了原初观望、试探或中立的行动策略,而行动策略更改的原因则更多的是基于村落整体利益及熟识群体整体利益的考量。(4)以上条件,导致的结果便是后期所呈现的新行动与新策略。状态异变的证据链表明:基于农民对已获信息的检索与分析,经对自身利益或村落整体利益的判断后,会影响自身心理状态、自身诉求及调整自身心理预期,从而依据调整过后的心理预期采取有别于前期状态的新行动和新策略。

3.积极响应。积极响应主范畴的证据链(图2C)为:(1)基于价值判断和意义判断而初步得出的合理性(契合需求与否),是农民积极响应的前提条件,当然这种判断的依据并不能完全用普希金(S.Popkin)所描述的“是理性小农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抑或是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所言之下的“生存第一”的伦理法则来简单理解和解释。如,在研究者最初调查阶段,谈起道路修建事宜,众多受访者表示出“修路要帮我们发展才行,能帮我们多找钱才是最好的”的意愿。(2)在初步契合农民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多方联合响应(村民、村两委、地方精英、地方基层政府、社会大众)和多方有效沟通(村与村、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政府、村民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等)来强化积极响应。也就是说,多方联合响应与多方有沟通是积极响应的中介条件。这表现在,乡道与村道在修建前期,TJ县政府、基层政府、村邰支书、村周主任及村知识青年们积极宣传修建道路的优势,不仅从经济发展角度,更是从情感、道德等角度进行积极沟通和协调。(3)此外,要想实现积极响应,还需要对地方社会中农民的管理效应(乡规民约、传统习俗等的制约)和政府管理效应(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等)进行强化和强化。因此,可以将强化农民管理效应和政府管理效应,作为积极响应的行动策略。如,J村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诸多传统习俗与习惯法留存较为完好,换句话说,就是J村中农民的管理效应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4)最后,积极响应的行动结果,便是农民基于“综合考量”而做出看似并不符合经济效益收支比的“愚蠢行为”。正如,村中王姓村民,在明知村道占用其少部分宅基地而没有经济补偿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全力支持道路修建。积极响应的证据链表明:在契合农民需求的前提下,多方行动者之间的联合响应和有效沟通,以及基层政府、权威能人和家族组织的强化管理效应,共同构成了农民积极行动逻辑的元素。同时,这也表明元素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积极行动响应的证据链不完善,进而会引发消极响应,甚至无响应。

4.消极响应。消极响应的证据链(图2D)为:(1)村民在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后,未完全契合自身与整村需求、对价值判断和意义判断为非正向的判断结果,是农民消极行动的前提条件,也为农民消极行动埋下了隐患。如,村中少部分村民,在乡道或村道修建事宜初期,依然持有反对或漠不关心的态度。(2)对外沟通(政府与社会)的不畅和联合失败(内部联结的不统一),会直接导致农民的消极响应行为,是消极响应的直接条件。美国学者李丹在其研究中也曾指出:“农民在不断承受国家经济、国家文化的影响下,会弱化传统乡村社会中公认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不再能够通过约定俗成或共同体来合作。”[23]如,村中周姓家族,是J村内人口数量较多的大家族之一,在修建村道听取村民意见时,该家族内一位年纪相对较小且长期在外务工者则明确表示不同意。(3)此外,农民管理效应不足和政府管理效应不足,会促使农民采用非积极的行动策略,进而最终导致农民的消极应对。总之,消极响应的证据链表明:未完全契合地方需求、沟通不畅、联合失败、对价值判断和意义判断的非正向结果以及农民和政府管理效应的不足,最终都会导致农民的消极响应。同时,这也表明其中任何单一环节出问题,积极响应便难以维持。

5.缺失响应。国家政策宣传的缺失、利益考量的缺失、熟人社会的缺失、内外沟通的缺失等4个范畴构成缺失响应这一主范畴,其证据链为:国家政策宣传的缺失,是导致缺失响应的前提条件;利益考量缺失与熟人社会缺失、内外部沟通缺失是缺乏响应的中介条件;由于管理响应缺失,其对应的行动策略也处于缺失状态。

(三)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要达成的目标,是将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两阶段形成的主范疇再度凝聚,提炼并寻求一个核心编码。核心编码能够用来解释全部资料中相关概念与范畴,是全部范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并且能够统领其他范畴[24]。李志刚指出,选择式编码的过程其实与主轴式编码过程十分相似,只是选择编码的过程会更加抽象[25]。因此,在确立选择式编码过程中,会同样采取主轴式编码的编码范式,其证据链如图3所示。

核心范畴的证据链表明,信息获取与分析、状态异化、良性管理响应、劣性管理效应以及管理响应不足等五个主范畴可以用“农民行动特征与逻辑”这一核心范畴来统领。可以说,熟识群体行动逻辑的核心范畴是默契互动。其中,信息获取与分析,是影响农民行动特征与逻辑的前提要素;状态异化,是影响农民行动特征与逻辑的中介条件;良性管理响应、劣性管理响应以及管理效应不足,是农民行动特征与逻辑的多种行动策略。

在形成核心范畴后,还需要考察核心范畴对其他范畴的统领程度。即:寻求故事线,以串联概念与范畴,解释现象与材料[26]。本研究依据主范畴之间的关系,以道路修建过程中农民不同的行动方式为案例,可以从材料中摘出一个这样的故事线:在乡村熟人社会中,农民持续受国家扶贫政策宣传的影响,基于自身或村落整体利益的判断,会主动从村内和村外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构成农民行动中的信息获取系统。当内部信息获取失败或外部信息获取难度逐步增加时,便会导致信息获取系统失衡,产生农民与他人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导致农民个人或集体行动的不统一与复杂性。在信息获取系统失衡的作用下,农民的心理状态、行为特征、身体状态以及个人(或集体)诉求便会发生异变,众多的元素的异变共同构成了农民行动特征与逻辑的状态异化系统。在影响农民系统特征与逻辑的诸多因素中,地方管理系统(基层政府与传统村社管理体系)会针对农民行为异变,形成管理响应子系统。当管理系统形成良性管理响应时,信息获取系统和状态异变系统会得以修正,从而促成农民积极配合国家工程,推动地方建设。反之,一旦管理系统响应为劣性或不足时,便会直接导致农民消极响应或者不参与。总之,故事线的描述,是围绕农民行动特征与逻辑而展开,分析影响农民行动特征与逻辑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或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各系统又是如何相互影响农民行动特征与逻辑的。

(四)检验理论饱和度

通常情况下,若无法继续从新条件的文本材料中继续获取新的概念并发展成某一范畴时,便可以确认该理论达到饱和[27]。而具体策略便是,回到“经验世界”,收集更多的关于这个类属及其属性的数据,来加工和完善研究中出现的类属[28]。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团队在完成原始材料初步记录、翻译和整理、构建理论后,又在一个月后返回调查地点,对18位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经再次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后,研究结果显示未发现构建理论应添加其他符合条件的主范畴。由此,可以判定现有研究已较为完备,通过饱和度的检验。

五、余论

集体行动或农民行为历来是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与波普金(S.Popkin)的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之间的理论争论,说明了集体行动与农民行为研究的复杂性。本研究在回顾集体行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分析范式,探究了影响贵州黔东南州J村两条公路修建过程中农民行为的因素,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对访谈文本进行资料分析、提炼范畴、归纳主范畴与核心范畴后发现:一是熟识群体的行动过程需由情感唤起,即任何集体行动下的行动者都存有一个共同的情感记忆,这份“情感”承担着熟识群体集体行动唤起者的作用,正如保罗·康纳顿(Connerton P.)所述“所有的开头都包含回忆因素”[29]。二是熟识群体具有较强的以关注公共事务为内容的参与意识,但行动原则依然遵循“合作收益大于不合作收益”的比较利益原则,即个人利益的计算、比较和选择是熟识群体统一行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是熟识群体具有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共同的传统和意识形态以及“差序格局”这一稳定社会结构,在一定层面上构成了利于熟识群体统一行动的强制性法则。此外,高关联度社会所具有的较低协调各方的组织成本,也易于促成熟识群体的统一行动。由此可见,“集体行动的困境”并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問题。四是组织或机构的正常运行与否,是保证熟识群体集体行动与否的重要砝码;管理响应的质量是影响行动统一性的重要条件;信息获取与分析、状态异化、良性管理响应、劣性管理响应和管理响应不足作为影响熟识群体行为取向的五大作用因子,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便阐释出不同的行动特征和逻辑。

此外,熟识群体的行为取向性如何也是依据场合而定的,而场合又是随着周边环境因素的配置而变化。熟识群体常常会依据权威主义、社会伦理、利己与平均主义以及强烈的血缘意识,在不同的配置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  宫哲元.集体行动逻辑视角下合作社原则的变迁[J].中国农村观察,2008(5):46.

[2]  肖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14(9):204.

[3]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5 - 7.

[4]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社会学研究,2006(1):21.

[5]  任敏.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型及其互动逻辑——试谈“差序格局”模型的扩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

[6]  刘玉照.集体行动中的结构分化与组织化——以白洋淀某村修路与基层选举为例[J].社会,2004(11):18.

[7]  高春芽.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情绪、理性、身份与承认[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4):29.

[8]  谢颖.自组织化的互联行动:集体行动的逻辑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5(3):179.

[9]  徐光有.农民行动逻辑视域下的民族村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8.

[10]张金俊.农民环保自力救济的基本方式与行动逻辑——三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7(2):93.

[11]赵利生,袁宝明.多民族地区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新论:以甘肃H水电站修建事件为个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7(5):54.

[12]张荆红.价值主导型群体事件中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J].社会,2011(2):90.

[13]许英杰,苏振华.村庄治理中的集体行动逻辑——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1):60.

[14]曾令发.整体型治理的行动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14.

[15]王明珂.在文本与情境之间: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2):5.

[16]GLASER B G. The future of grounded theory[J].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999(6): 836 - 845.

[17]陈向明.构建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4.

[18]范明林,吴军.质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5 - 148.

[19]彭伟,符正平.基于扎根理论的海归创业行为过程研究:来自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考察[J].科学学研究,2015(12):1852.

[20]陈璐,蒋翠珍,万科.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学业失信行为形成机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140.

[2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6.

[22]范丽珠,谢遐龄,刘芳.乡土的力量: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现代化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8.

[23]李丹.理解农民中国[M].张天虹,张洪云,张胜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7.

[24]张中奎,杨宇浩.论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回访与田野再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5):118 - 124.

[25]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东方论坛,2007(4):90.

[26]白蓉.扎根理论在民族心理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8.

[27]PANDIT N R.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996(4): 1 - 15.

[2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8.

[29]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2 - 145.

[责任编辑:王 健]

猜你喜欢

黔东南扎根理论
云雾飘渺景如画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