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力是打开孩子心灵的

2021-12-14王汀江

现代家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儿子共情体育课

王汀江

如果你的孩子放学回家情绪不对,而你正在忙着做饭,你会先放下手头的活儿,立即关心一下他吗?如果你的孩子跟你抱怨天天下雨,不能上体育课,你会怎么回答他?

共情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理解他人情感、体会他人感受、正确理解他人的能力

那天,我和丈夫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我去找母亲倾诉。我本以为母亲会安慰我一番,谁知,她却抛过来一句冷若冰霜、拒人千里的话:“不要给我添烦。”

我一听这话,如坠冰窖,气上加气,心里更难受了。其实,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如果母亲可以跟我共情一下,说几句贴心话,我可能很快就会把不悦忘到九霄云外。可母亲的冷漠让我再一次看到童年的伤痕——我和母亲之间缺少深入的情感交流。母亲总是很吝啬于跟我共情,不理会我的情绪,不对我的倾诉给予回应,还嫌我给她“添烦”。

其实我母亲平时脾气温和,对外人亲和力极强。她当过我们县妇联主席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做起别人的思想工作来那真是和风细雨。我小时候亲眼看到好多陌生人或亲戚朋友来家里找她说事,她对别人的开导真是春风化雨。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在职场上如此具有共情力的她,为什么对我的情感诉求却回应得如此冷漠呢?

长大后,特别是学了心理学之后,我终于想明白了,这种情感疏离,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与父母关系的共性吧——父母很爱我们,什么都舍得给我们,但就是不肯给我们一句贴心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觉得这无关吃饱穿暖、无关学业进步,所以根本没有必要。

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共情真的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吗?非也。父母是否具备共情力,是否善于与孩子进行共情,决定了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及理解他人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关乎孩子一辈子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对孩子非常重要。

共情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理解他人情感、体会他人感受、正确理解他人的能力。共情是我们感知别人情绪,和他人建立心理连接的一个重要方式。父母具备良好的共情力,除了能培养孩子的情商外,还更容易打开孩子的心灵。那父母要如何培养自己的共情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共情呢?我有“三要三不要”的心得与家长朋友们分享:共情要及时不要拖延,要真诚不要敷衍,要讲情不要讲理。

共情要及时不要拖延

共情要及时不要拖延,就是说,家长要尽可能在孩子情绪不好的第一时间进行干预,而不要觉得其他事情更重要,就把这件事往后排。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这个“去得也快”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孩子今天没有解开的心结,时隔多年还会不断地跳出来干扰、阻碍他的成长。而且这个事情的挫败感、不适感还会强化孩子的感受,甚至让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所以,家长要尽量及时地为孩子排忧解难,不要拖延,不要疏忽。

如果你的孩子今天放学回家情绪不对,看上去状态不正常,一言不发地把自己关进房间或者主动来找你倾诉,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放下手头正在忙的所谓“大事”诸如工作、家务、娱乐等,去关心一下孩子的“小情绪”。孩子走进房间不一定是不想向你倾诉,可能是害怕被你嘲笑:“这也算个事?有啥大不了的!”也可能是没想到用什么语言来描述他所经历的事情和正在困扰他的情绪。所以,只要孩子不拒绝,父母就要尽可能主动去和孩子谈谈心,问问情况,进行共情。如果孩子主动来找你倾诉,那就更好了。请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专心致志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从小有机会被父母专注、投入地倾听过的孩子,他的内心会特别强大和温暖。

家长可以想象一下,你在第一时间郑重其事地坐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话,感受他的情绪流动,同時以适合的方式把你的理解、安慰传达给孩子,这会是一个多么美妙、温馨的画面。其实,孩子在说完之后,看你认真倾听了,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有时候父母甚至都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安静地做一名好听众,只要不对孩子进行评判、指责、嘲笑,就让孩子自说自话,他自己就能把问题说开了、说透了、想通了、解决了。

共情要真诚不要敷衍

当孩子冒着被批评、嘲笑的风险,向父母打开心扉、大胆倾诉时,他是带着多大的信任和依恋啊。所以这时候,父母一定要真诚地对待孩子,千万不要敷衍了事。孩子说什么,请不要“嗯嗯啊啊”地应付,也不要居高临下地评判,而要投入感情去倾听孩子的诉说,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去疏导孩子的心理。唯有真心才能换取真心,只有对孩子真诚共情,孩子才能真的和你亲近,和你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感、安全感足以滋养孩子一生。

我家大儿子有段时间经常向我抱怨,说天天下雨,体育课不能外出运动,而学校的室内球馆供不应求,他们只能在教室里上体育课,特别没劲。在许多家长眼里,这真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体育课又不是主课,少上一两节无关成绩和升学,有啥可抱怨的?这就是我们大人的薄情之处了,似乎与成绩无关的事情都不值一提,更不要说让家长付出时间和心思与孩子认真共情了。

家长有这样的心思,对孩子就会缺乏真诚,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把孩子打发了:“好好读书,多放些心思在学习上,你就不会那么在乎体育课能不能户外运动了。”“下雨就下雨,我也没办法。”“体育好能考上大学吗?”类似这样的话,家长说了还不如不说呢。因为孩子听了这样没有共情的话,心里只会添堵,对家长的信任和依赖还会打折,以后再有什么事可能就不会跟家长说了。

我听了大儿子的抱怨,本来也想说几句上面那样打官腔的话,但想一想还是忍住了。因为我想起我小时候,一周只有两节体育课,如果遇到下雨天,不能出去运动,那真是影响一整天的心情。换位思考一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喜欢活蹦乱跳,可能在所有科目里最喜欢的就是体育课,体育课可能就是孩子一天的兴奋点和他愿意去上学的重要理由。如此想来,我便和大儿子说起我当年的感受,也讨厌天天下雨,搞得我们不能外出运动。我只真诚地说了两三句,孩子脸上的不开心就消散了一些,感觉我特别理解他,是站在他这边、跟他一伙的。

我的这种“回忆童年法”很管用,对孩子的各种抱怨,我只要祭出这招儿,儿子立马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能跟我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话。所以在我家里,根本不存在孩子跟我无话可说的情形。

真的,家长只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儿童视角”去思考儿童的问题、理解儿童的情绪,那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情感枢纽就一路畅通了。“通则不痛”,通了,孩子就不容易出问题了。

共情要讲情不要讲理

共情最怕什么?最怕父母讲道理。父母只要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地对孩子的倾诉大讲特讲永远正确的大道理,那么,这次共情注定要失败。比如我和我母亲说我丈夫不对时,我母亲除了不理我之外一般还会有另一种反应,那就是板着脸讲道理:“这件事他没有做错,是你太苛求完美。他对你呵护有加、百依百顺,你还不知足?”听到这样的话,我的情绪不仅没得到安抚,反而被母亲的话给弄得更糟糕了,那种难受和失望真是一言难尽。

所以,和孩子共情千万不要讲大道理。家庭不是讲理的法庭,而是讲情的港湾。我家小儿子有一阵子和我说不想上幼儿园。如果我来一句:“别人都去上幼儿园你为什么不上?”完了,孩子将再无勇气和我说他的心里话。他可能依然每天乖乖去上幼儿园,但是对上幼儿园的排斥甚至恐惧却从此成为一个解不开的结。

还好,我没有对小儿子讲大道理,而是搬个小凳子,坐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问:“是吗?我小时候也有一段时间不那么喜欢上幼儿园。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吗?”受到尊重和鼓舞的小儿子大胆地说:“因为在幼儿园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感同身受:“是啊,我小时候上幼儿园也是这样,我想玩玩具的时候老师说该吃点心了,我想出去玩滑滑梯的时候老师说现在是读绘本时间,真是挺让人烦的。”小儿子听我这样说,笑了:“你们幼儿园的滑滑梯是什么样的啊?绘本都讲的什么内容呀?”

我跟小儿子聊了一会儿,想到他最近在读一些关于国王、公主的童话,就和他说,就是国王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啊,有时候约束、规则对我们是一种保护,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序。只说了这一句,我就不再多说了。小兒子欣然接受我的说法,一边点头一边说:“对啊对啊,就是国王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之后,小儿子有时候虽然还说不喜欢幼儿园,但再没说过不去了。

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回到文章开头我和我母亲的故事,读者朋友可能会笑我,这么大了还要母亲安慰,真是长不大啊。谁说不是呢?童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一生都在苦苦求索啊。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这句话在此也可以理解为:童年缺什么,一辈子都会对什么耿耿于怀、孜孜以求、难以放下。所以我人到中年还在找补,还在对母亲的共情无比渴望。

还好,我鼓起勇气,找母亲深入谈心,把童年的伤痕、现在的渴求都告诉了她。这一次,母亲没有简单粗暴地批评我,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敞开心扉回忆她自己的童年。她就不曾得到过父母的共情,所以没有能力给予我这些东西。现在好了,我们母女把话说开了,我和她的内心都得到了治愈。

上周,我和丈夫闹矛盾后又去找母亲倾诉,她终于及时且旗帜鲜明地为我说了一句话:“这事你没错,不要理他!男人哪有我们女人细致!”

我听了,心里可舒服了,像个孩子一样眉开眼笑。我等待了40年的共情,终于在70岁的老母亲身上得到了。

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小儿子共情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动物学校放寒假
体育课上的“意外”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山鸡舞镜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讨厌的理由
爷仨钓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