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重关注

2021-12-14吴晓婷

中国德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法治

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劳动教育更是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建构其劳动价值观。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同时《纲要》还提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应正确把握劳动教育融入學科教学的路径,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让课程中的劳动育人价值得以彰显。

一、关注生活,养成良好品质

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劳动教育更是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建构其劳动价值观。

(一)关注校园生活,学会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校园生活。

以一年级学生为例,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第一次在开学时领到许多新书,也多了很多文具用品,此时,学生就需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就安排了让学生整理书包的专题内容,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劳动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表达—实践”这三步来指导学生整理书包,学会爱惜书本。先观察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保护自己的新书,让自己的书包干净整洁;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动手实践。教师也可以设计一场整理书包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活动中学会劳动方法。

(二)关注家庭生活,激发情感体验

家庭是儿童温馨的港湾,《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我爱我家”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学会关心家人、关爱家人。笔者认为,培养低年段的学生自我劳动能力、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则是一个很好的表达爱、表达关心的契机。

再如一年级下册的第十二课“干点家务活”,教师可以与家长交流,搜集孩子们在家劳动的照片或视频作为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设计家务活大比拼等类似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做好家务活。但是为什么要做好家务活?在这节课上不仅要有活动的指导,更要有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做家务不仅仅是作为家庭一分子的责任,积极做家务劳动还可以让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在忙碌之余获得休息的时间,是向家长表达关心的实际行动。只有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触动学生的心灵,他们才更愿意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地参与劳动,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才会更深刻、有效。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生活的事实表明,儿童们不仅享有生活的价值,同时也在建构有价值的生活......当他们能为他人、为生活的需要而付出努力时,当他在帮助别人解除痛苦与烦恼时,他也会因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倍感幸福与快乐、自尊与自信。”

(三)关注社会生活,崇尚劳动精神

小学《道德与法治》编写组方峥嵘老师说:“在社会成长的视野中,劳动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无不凝聚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汗水与智慧。引导学生感受人类社会成长幸福的同时,更意在让他们体会了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可见《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要引导儿童关注广阔的社会,他们才会去观察、去发现、去行动。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众多优秀的劳动榜样,这些都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要融入于社会生活之中,让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积极发现榜样、学习榜样的劳动精神,并以此涵养自己的劳动素养和道德品质。

学生对劳动者的爱是涵养个人品德的甘泉。如二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例如自己的邻居、自己的亲戚或者是学校食堂的阿姨、门岗的保安叔叔等,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劳动榜样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纸上的劳动者的形象立体化、具体化,为学生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

通过发现身边的劳动者,让学生明白今日美好的生活正是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在每一天的劳动中创造成的,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让劳动的精神在共鸣、共振中建构起学生的生活观、劳动观、价值观,促使其崇尚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涵养其劳动精神。

二、关注传统,继承民族美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勤劳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之一,《尚书·周书》中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梳理《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也发现在教材中众多的传统文化素材中亦蕴含着劳动育人点,如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中呈现的剪窗花、贴春联、包饺子;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中的传统故事《拖拉鸟》;等等。在教学中学生知道了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了解了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提升了文化自信。在学习与传统劳动相关的故事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思考—表达”这三步来指导学生讲好故事。应鼓励学生阅读故事,思考故事中所传递的思想,并把故事及其思想分享给其他同学。例如“我不拖拉”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故事《拖拉鸟》,让学生思考:拖拉带来哪些麻烦、勤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通过故事鼓励学生养成勤快的好习惯。再如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通过引导学生读蔡伦造纸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并养成创新劳动的意识。

在讲述传统习俗的课题时,教师应充分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融入地方特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例如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家乡特色让学生去体验和实践一些传统技艺,如学习厦门本地的“漆线雕”、体验千人糕的制作等,感受劳动美,体验劳动的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通过传统劳动文化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获得了与同伴合作的体验、获得了与传统文化“沟通”的体验。在体验中学生会思考、会动手、会探究、会创新,在体验中感受传统劳动的时代魅力。这样的体验使学生自觉热爱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催动了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创新劳动思想的萌芽。

三、关注审美,感受劳动之趣

陶渊明这样描写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劳动中真实而平凡的美好,但是并不是每个劳动的人都能有这样的感受。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劳动是机械的,人成为没有思想的工具人,只为了劳动而存在。今天的我们拒绝“摩登时代”式的劳动,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劳动中的美,让劳动之美慰藉心灵,使劳动充满美的趣味和诗的情意。

劳动之中蕴含生命之美。例如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一课中,教师可以开展植物栽培的劳动,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种子种在花盆中,然后带到学校,每天浇水、观察种子的变化。当种子破土而出时,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一瞬间用文字或者图画记录下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奇妙。同时,教师也可以出示种子在石缝中、在屋顶等贫瘠之处破土而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在于顽强、在于坚韧。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明显。”在二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我的环保小搭档”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身体力行的劳动去爱护我们的自然世界、地球家园。例如在学校的种植园种下一棵树,自己设计、缝制购物袋,通过劳动践行爱地球、爱环保、爱生活的理念。

劳动之中有欢乐与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描述儿童的勞动:“体力劳动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不仅是一定的技能和技巧的活动,不仅是德育,而且还是无边无际和无比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一世界能激起道德方面的、智力方面和审美方面的情感,没有这些情感,就不可能认识世界。”二年级上册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中,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我们可以看到责任,学生值日劳动的责任心在互动中被培养;我们可以看到协作,学生在劳动中开动脑筋,协力解决难题;我们还看到了感谢,值日生的劳动给班级带来了整洁、干净和美丽,也给班级的所有同学带来了一天的美好心情。

综上,将劳动教育融入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丰盈内心世界,在劳动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的生活。

【吴晓婷,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劳动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热爱劳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