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背景下“岗课赛证”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1-12-14张博
◆张博
基于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背景下“岗课赛证”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张博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信息媒体学院 北京 102628)
本文基于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提到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结合所在专业校企联合共建的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新型产教融合平台,进行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优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创新性提出了基于竞赛、课程、认证、就业“四维”联动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职业认证;技能竞赛
在2021年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提到: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各地各部门要加大保障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
其中“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不同的专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又有着不同的落地形式,但是只要尊重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采用何种育人方式,专业改革最终演绎出的培养模式一定会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实例映射,这种巧合的现象其实更是一种必然,而笔者所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进行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的实践探索中,校企双方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通过总结提炼、反复实践,所构建的“四维”联动教学模式也充分印证了该点。
1 关于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提出:“国家支持企业和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教育与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网络安全人才,促进网络安全人才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网信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请优秀的老师,编优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因此在高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方面,顺应职业教育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更新,校企双方共建的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也就成了必然。
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在校内建立的集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产教共同体”。对工程师学院的建设、研究、实践将不仅能助推本项目所在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帮助其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训环境、职业素养、课程思政、职业认证、实习就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更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及专业群的校企合作模式及机制提供珍贵参考。也能切实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专业服务新时代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能力,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工程师学院的核心功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有效资源,提升其职业能力与素养,最终帮助其顺利甚至高端就业。培养模式贯穿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深刻影响学习者成才的规格与质量,同时提炼、总结、优化培养模式是工程师学院实践研究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2 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得进行通识技能的培养也需专项技能的养成,才能实现凸显人才特色,提升竞争,人才分流,实现产业岗位的精准对接,拓印人才特色。基于此我们以学习引擎、学习流线、人才培方案为开发逻辑,创新设计了基于工厂化形式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为载体、以竞赛为抓手、认证为评测的培养模式。
图1 “四维”联动教学模式
(1)就业与课程: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性、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它的功能在于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中课程开发路径一定是源于就业岗位,经过岗位技能分解,学习领域的界定,最终映射为课程。基于此逻辑进行的职业教育开发的课程,深刻的体现着社会的用人诉求,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陈旧,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凸显了职业化的特点。
不过以就业为导向开发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还需要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课程群落所映射的技能群组的融合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质量评价问题的就是职业认证,而能够解决技能综合应用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技能竞赛。
(2)职业认证:
优秀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现着企业用人的标准条件,认证形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是连接“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是各类学校学生顺利步入社会,走上理想就业的途径之一。目前随着教育部推进的1+X认证,对于认证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
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课程融合能够消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保证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所需的技术要求同步;课证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技能的养成以及技能的时效性。
(3)职业竞赛:
2018年3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大赛)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联合相关37个部门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该章程中明确指出:“大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职业技能竞赛在促进专业建设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锻炼学生实战技能的平台,展示教学效果的窗口。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发挥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优示范”的作用,更是作为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将竞赛中的合作方式迁移至课程中的项目化教学中,教学过程开展分组竞赛评价机制。借鉴竞赛基于岗位开展项目的团队协作方式,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并根据过程化考核要求进行教学阶段性评价,直观考察学生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于评价成绩不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不断的鼓励,加强在各常规教学项目中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带动各个层次的学生一起进步,使学生逐步习惯竞赛因素在常规教学中的融入,并将其作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平台。
这四方面如何聚合发力,彼此成就,最终帮助学生技能提升,实现高质就业,基于上述对于就业岗位、课程内容、职业竞赛、职业认证的解读,可以看出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将这四种元素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以范式的形式将就业、课程、竞赛、认证进行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助推人才的质量及规格的提升。将“职业大赛”和“职业认证”融入源于岗位需求的“一课堂”教学,以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将精英培养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把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加强实训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素养、人格修养,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其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期望的实习、就业。
因此我们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为核心,竞赛为抓手,认证为评测的“四维”联动培养模式,并借助校企共建的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进行了反复实践与优化,也印证了“四维”联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3 培养模式的实践:
借助于工程师学院,我们通过就业岗位需求分析,推演岗位技能,在学习领域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对接现代技术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契合产业需求的职业能力框架,将行业最新的技术技能标准转化为专业课程标准,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对接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将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标准中,力推1+X证书的落地,将行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引入课程标准中,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其竞争力中的时效性。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以课程标准建设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内涵。
通过职业竞赛,构建以课程为载体的分化映射模式:分析、提炼职业技能竞赛中对应的岗位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要求,构建能力池,开发基于项目的资源包,将资源包分化映射至不同专业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储存转化成果。
当然所有一系列的举措最终的载体都指向了课程,由此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为载体,竞赛为抓手,认证为评测的“四维”联动培养模式。
工程师学院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场所,这种校企合作形式需要凸显企业在合作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输出,“四维”联动培养模式也促进了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为学徒制的开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进而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工程师的教育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最终有效实现提质培优,回归职业教育的初衷。
[1]张博,胡娟.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机制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20(26):72-75.
[2]张博.校企共建“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的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03):91-92.
[3]侯佳路.校企共建“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的运行机制探索[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12):124-125.
北京市双高建设项目:北京市特高实训基地-新华三网络安全工程师学院;北京市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新团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改课题《智慧网络安全专业群“1+X”证书(大数据平台运维)课证融合课程改革》(编号:JGYB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