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路径探析

2021-12-14赵爱琴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文培育育人

赵爱琴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6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什么素养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素养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这一培养方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素养及其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素养的内涵

在中国古汉语中,“素养”一词有时候分开使用。“素”通常用于比喻人格高尚的圣人。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也是论述老子的三大治国方略。“养”的原意是指供养、奉养、抚育的意思。“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指:(1)修习;(2)平素所供养;(3)素质与教养;(4)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综合起来,素养就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如“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2]。在知识经济时代,聚焦一个人的素养,离不开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技能素养和身心素养等几个方面。

(二)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就我国而言,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学生,因为核心素养是关于人的,是为了人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老子非常明确地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3]人和道、天、地共同构成域大,因为人不仅能承天接地,而且能够体现道。康德也早就指出:“人永远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工具。”[4]毋庸置疑,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五育并举”,协调全面均衡发展,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的。

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了学生应当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等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的视角来阐释六大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人文底蕴是一个人存在的根和魂,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责任担当旨在培养学生处理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等关系时所具备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等;科学精神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求真务实、刻苦专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到“3.0时代”

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述,如美国把“核心素养”叫做“21世纪技能”,澳大利亚则称之为“综合能力”,字眼不同,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什么素质的追问。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次提出的核心素养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养成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次提出的核心素养与以往提出的三个维度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育人目标又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认为:“我们的传统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打个比方,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5]。核心素养的提出,必将进一步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明确核心素养,不仅可以改变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也可以破解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更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

(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发布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如何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并进一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完整的从抽象到具体的育人体系。它的最顶层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即立德树人,中间层面是学科育人也叫课程育人,即通过一门一门具体的课程讲授来完成育人目标,最下面一层是课堂教学目标,即通过每一堂课的教学来完成育人目标。这三个层面从上到下是由抽象到具体,从下到上是由具体到抽象,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的完整框架。

在教育目的层面,我们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6]。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中间层面即学科育人或课程育人的挑战,也就是“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说的更具体点就是如何通过每一门的课程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问题,而学科核心素养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最高表现。

(三)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破解我国职业教育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这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7]。随着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的提出,人们很自然地把人的素质素养同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放眼实际,目前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以知识为导向、以分数为评价标准、以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现实情况;个别课程也存在着高校与中小学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还有些教材也出现了彼此衔接不够和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问题。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培养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实践动手能力薄弱和创新精神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进一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从而破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难题。

三、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可操作性、可评估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体系

(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科学设计课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开设和讲授的课程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呼吁要建设“金课”,淘汰“水课”。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鲜明的特征,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良好的行为习惯、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为此,必须通过科学设计课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把这些知识全部囊括在其中。

1.精心选择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课程内容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强调的是专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也就是学生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养。为此,要充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丰富课程内容的覆盖领域,优化不同课程与实践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除了开设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课程外,还必须给学生厚植人文素养,这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要求。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单独的一门课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把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人文底蕴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性质、岗位文化以及人文底蕴的培育,围绕学生技能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将劳动精神、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积淀人文素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

2.科学构建“理论+活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探索构建“理论+活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具体而言,就是结合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构建理论讲授、课堂互动和实践体验的教学过程。

首先,课堂理论讲授要包含人文社科、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积淀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其次,课堂互动要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进行角色扮演参与课堂,在互动中融入和展现人文底蕴如劳动精神、岗位职责、工匠精神等。

最后,在实践体验环节,可以让学生去社区、企业等顶岗实习或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经历中感受职业精神;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树立人文情怀,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外化道德行为。

构建“理论+活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汇贯通;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可以实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学做合一;从人才培养效果来看,可以体现技能培养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3.充分运用“引导+实践”的具有职业性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要运用“引导+实践”的这种具有职业性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在学校除了要教授学生求职必备的技术技能外,还要注重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劳动精神、岗位标准、职业精神等元素融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为此,要采用“引导+实践”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作用。

首先,在老师的选择上要采用“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的讲授主要由学校的老师完成,把先进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实习阶段要聘请企业的师傅对学生进行“传、帮、带”,把企业一线的生产经验、岗位标准和企业精神与文化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资源平台,加强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实现学生和学徒的有机结合,落实和完成“双证书”制度,使高职学生完成学校学生向岗位职业人的过渡。

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社团活动、顶岗实习、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形式,丰富学习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个人感悟和职业素养。

(三)根据核心素养建构体系的目标导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逐步提升的从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

新时代,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进行评估和评价,从而实现对其教学行为形成有效的指导与反馈,进一步“引导高职院校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8]。核心素养培育属于养成教育的一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将核心素养培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具体到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落实阶段性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育手段,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等级体系,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总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对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培养核心素养,建构可把握、可操作、可评估的培养目标,精心选择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课程内容,建立逐步提升的从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育人成效。

表2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等级体系

猜你喜欢

人文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社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