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参与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2021-12-14黄贵英
□黄贵英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创新教育学院 重庆 400052)
1 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是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并明确指出,当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因此,研究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本质上来说,乡村振兴必须调动乡村全要素的积极性,尤其是乡村人才的积极性,人才的培养对乡村振兴具有决定性作用。
2018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阶段性谋划,再次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的需要。
为了给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充足的人才支持,2021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建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振兴是影响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与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充分调动一切潜在因素为乡村人才振兴服务,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又是相关社会主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的契机。尤其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等学校,更应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人才振兴贡献力量。
2 开放大学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势条件
开放大学由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而来,通过技术赋能,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国民素质水平为重要宗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开放大学能够发挥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
2.1 办学系统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开放大学完善的办学系统深入广大乡村地区,为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自1979年正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来,开放大学(前身为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坚持系统办学,目前构建了由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和45 个省级分部、14 个行业学院、4 000 多个学习中心组成的办学体系。各地省级开放大学依托区县办学网络,构建了深入到广大基层办学单位的完善办学系统。各个地方的开放大学不断发挥主动性,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例如重庆开放大学分部近几年实施了“长征带精准扶贫项目”,承担了重庆市干部远程教育培训、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重庆市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重庆市“雨露计划”培训等项目,建立了“马武新农村学院”,实施了“乡村振兴人员培训计划”。
2.2 教学方式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开放大学从成立之初就充分利用远程传播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国城乡的广播、电视教学媒介系统,开展深入基层一线的远程教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放大学及时推进教学技术更新,构建起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组织体系,开发了丰富的网络课程、微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资源,进一步推动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广大基层学习者延伸。在“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积极构建“云、路、端”三位一体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新模式,大力推进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建成了集教、学、管、研、服功能于一体的远程教育云平台,目前已集聚5 万多门优质课程和3 万门“五分钟课程”。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组织形式更方便将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与学习资源推送到广大乡村地区,更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
2.3 办学经验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开放大学具有丰富的乡村人才培养经验,为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放大学一直努力践行“办百姓身边大学”的使命和宗旨,积极为乡村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顶得起”的应用型人才。据统计,目前在国家开放大学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431 万在校生中,70%的学生来自基层,55%的学生来自中西部地区,其中有农民学生20 万人、少数民族学生27 万人。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大力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又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了适用于农村发展的7 大科类25 个相关专业,累计招收本专科学生68 万人,毕业生近46 万人,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国家开放大学实施的“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圆了很多产业工人的大学梦,已累计招收本专科农民工学员137 万人,培养毕业生近百万人[1]。
总之,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开放大学系统一直深耕于全国广大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组织体系和现代远程教学组织系统,建立了丰富的、可服务于乡村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乡村人才培养经验,能够在新时代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重要的功能和使命。
3 开放大学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推动乡村社会的经济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和治理变革,为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乡村振兴需要以教育为手段,大力发展乡村地区和乡村民众的教育,提升村民的知识素养和技术素质,增强村民的卫生健康理念。乡村振兴需要大力推进村民的观念革新,为乡村建设提供观念层面的支持。乡村振兴还需要大力开展道德教育,积极提供新风俗与新道德,为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民风氛围,以形成围绕事业、社会和国家的新的公共道德准则。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开放大学应站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宏观背景下,科学谋划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问题,从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1 提升乡村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乡村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依然要将提高乡村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培训,激发乡村民众的科学素质潜力,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需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项任务相当艰巨。当前急需提高村民的现代化生产能力、现代化农产品营销能力、现代化农村社会管理能力、现代化医药卫生基本知识等,助推农村地区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办学优势,积极为乡村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贡献力量。一方面,开放大学要继续大力开展面向村民的学历教育,通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等项目,大力培养农民大学生,提升乡村地区的整体学历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开放大学要大力发挥非学历教育的功能,通过深度参与科技下乡、农业技术培训班、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等非学历教育项目,将科学文化知识渗透到提升乡村民众素质的各类培训中,扭转农村地区科学技术教育培训薄弱、村民群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局面。
3.2 培育素质过硬的“三农”队伍
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思想、制定方案、创新路径,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因此,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知识分子与管理干部投身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
开放大学具有培育乡村人才的丰富经验,长期致力于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社区教育等人才培养途径培育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一线劳动者。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开放大学要继续发挥乡村人才培养的经验优势、学习资源优势和远程教育优势,着力培养大量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研究农村、扎根农村的“三农”人才,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乡村社会治理理念注入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与社会管理活动中,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3.3 参与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新专业
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既对我国总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又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2]。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长期开办农业、农村、农民教育相关专业及社会培训的经验,瞄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继续发挥涉农专业的传统育人优势,根据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与新需要,积极开办涉农新专业,尤其是助力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新兴专业,将新产业、新技术、新理念纳入新兴专业建设的重点范畴,为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专业支撑,从而帮助乡村社会提升农业经济的科学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增强乡村社会的经济实力,提升乡村社会的生活水平。
3.4 培育“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标志着乡村治理理念的重要创新。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结合起来应用于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表明自治、法治、德治已成为乡村治理的3 个动力之源。开放大学长期开办法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法律事务、公共事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坚持培养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法务管理、基层社会工作、基层社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开放大学要继续发挥乡村治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过人才供给促进“三治”在乡村治理中的有机融合,从而在乡村治理中确保多元治理主体的常态化、规范化参与[3],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