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问题与新思路

2021-12-14谈萍萍

山西农经 2021年14期
关键词:农业改革农村

□谈萍萍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1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历程

1978 年中国开启了农村经济改革,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带动了农村工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3 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方位推广(1978—1988 年)

1978 年通过的《加快关于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确定了此次农村经济改革的首要出发点,即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此外,还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首先,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一批乡镇企业。1978—1984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人口的温饱问题。

其次,1985 年第4 份“三农”文件决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产业结构。

总体来说,1978—1988 年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初级阶段。

1.2 第二阶段:农村改革放缓和农民收入减少(1988—2002 年)

1988 年9 月,党中央决定改善过热的经济环境,应对通货膨胀的大形势,把过快的工业发展速度降下来。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目标。1993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列入《宪法》,其中指出承包期限由15 年延长到30 年。然而,这一时期农村经济改革并未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例如生产要素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资金外流等一系列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农民的收入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且各种税收越来越多,农民负担越来越重。

1.3 第三阶段:农村改革稳定快速发展阶段(2002 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明确了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工业扶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这一系列改革突破了城乡单一结构,带来了理念、体制以及发展方式上的重大转变。2001 年,我国开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此外,国家颁布了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等政策,深化了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

2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

2.1 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城市工业化不断加快,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减少。由于耕地面积有限,人口众多,务农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日常开销,造成大量年轻人向城市转移、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留下大量中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年长一代大多文化程度低、能力弱、身体素质较差,使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也难以推广[1]。

2.2 土地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交通行业,例如国道、省道、高铁、火车、桥梁等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而且房地产事业也在迅猛发展,导致大量土地被征用。尽管政府可能会补贴一定的征用费,但由于农民的知识及文化程度有限,他们在征地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拿到的补偿费有限,用完这些补偿款后,他们的就业情况可能依然不乐观,这会加重社会负担,形成不稳定因素[2]。

2.3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扩大

一直以来,不仅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且在基础设施方面也相差悬殊。这也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重要原因。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医疗这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方面,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去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出现大批留守儿童,孩子的学习缺少家长督促、监管,学习成绩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农村儿童教育愈发落后。此外,由于农村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较差、工资低等,导致大量优质师资向城市倾斜,而农村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现象。

其次,在医疗方面,我国大部分先进高端医疗资源、优秀的医疗人员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技术较落后。在农村,很少有人每年定期体检,然而检查不及时往往会导致小病变成大病,而且农村居民参与医疗保险意识薄弱,如遇突发重大疾病,往往会导致因病致贫等现象。

2.4 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且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农村的经费投入不足,许多乡镇由于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总体上并不高,这导致了农业推广手段落后、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农作物品种单一,经营模式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薄弱,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小学文化水平居多。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难以把农业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2.5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由于农民环保意识较低、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以及水污染,畜牧养殖业不规范排放、焚烧农作物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乡镇工业排放不规范产生的工业污染。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3],例如水源质量变差、重大疾病发病率增高、危害人们生活健康等。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对此应加以重视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2.6 养老问题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大量青年人口前往城市学习、务工等,导致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空巢老人”的饮食起居无人看管,甚至有的老年人还要靠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子女赡养意识较差,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生活比较艰苦。由于娱乐设施少、精神生活匮乏、子女关怀不够等,导致老年人很容易诱发精神疾病。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是家庭式养老,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即将步入老龄化,他们将要面对的是4 位老人的养老压力,会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3 农村经济改革新思路

由于农村经济改革中存在种种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新思路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3.1 电商直播带货助力农副产品销售

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金米村考察时指出:“电商,在农副产品的推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是大有可为的”。近年来,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等新模式逐渐兴起,手机直播成为了生产与销售的桥梁,大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销量,有效解决了农副产品库存多、滞销的问题。电商直播不仅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带来了新机遇,也促使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有了质的提升。每一单农副产品的成功售出,不仅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更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电商直播带货让贫困地区农民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辛勤付出有了切实的回报。采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4]。

3.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生态农业的首要法则,应减少化学农药、肥料的使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态农业获得的政府支持、企业资金投入以及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生态农业生产的食品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新时尚。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绿色无污染食品,生态农产品很大程度地消除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在市场动力。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5]。

3.3 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医疗保障制度

农村的教育、医疗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政策。

首先,在教育方面,明确了中央和省级政府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体,设立了农村教育专项基金,并且接受社会捐募。出台了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先上岗再考证”且享受同等收入待遇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师资源短缺的现象。

其次,在医疗方面,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适当调低药价,加大乡镇的医疗设备资源供给,确保农民能够及时看病就医,不耽误就诊。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高素质医务人员向农村流动,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3.4 加大农业经费投入,重视农业技术改造

农村农业发展滞后与经费投入、技术因素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经费补贴投入。另一方面,重视对农业技术的改造。要加强对农民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加大对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普及力度及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普及互联网知识,使农民学习专业技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

3.5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创新和巩固社会治理模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建设美丽中国。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同时落实到乡镇和村庄。各村镇通过召开会议、村内大喇叭、宣传报等形式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村镇党委、政府对各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考核,对表现良好的村镇进行表彰奖励,对表现较差的进行批评改进。

3.6 加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将家庭养老工作落到实处。年轻人要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以身作则,给下一代树立好榜样,形成尊老敬老的家庭氛围。政府要加快推进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范围,扩建一批乡镇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低保户、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保障。

此外,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注重对孝文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 结束语

农村经济改革解决了中国农村体制中的重大问题,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推动了中国工业、农业快速发展,使国民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为国家稳定奠定了基础。此外,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综合实力,这对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过往的改革经验不难得出,发展好农村经济,让农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高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农业改革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