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研究
2021-12-14吴婷婷
□吴婷婷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67)
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服务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全面升级与进步的基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受到了一定影响,并逐渐优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时间较短,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健康发展,发挥其促进农业现代化升级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加速转变。与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经济相比,我国农业经济在经营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向着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新的变化[2]。在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经营主体融资额度需求更大
随着农业机械发展和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要素方面投入较大,对资金规模的需求也较大。例如前期的土地流转、标准化棚舍建设等需要大量资金,对贷款额度有更高要求[3]。与此同时,随着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商贸、休闲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对融资额度的需求越来越高。
1.2 中长期信贷需求变大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开发以及相关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经营主体固定设施投资增加,使得其对中长期融资的需求逐渐增大。最为明显的是农村地区龙头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技术及设备更新、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土壤改良、棚舍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中长期融资的需求增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农村的资金缺口增大,更加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4]。
1.3 金融产品以及服务需求多元化需求增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营主体及其经营范围都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不仅是局限于以往单一化的农业生产融资贷款,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以往的信贷支持、账户管理之外,经营主体还需要市场资讯、金融培训、风险管理、投资理财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为经营主体提供线下及线上的多元化金融服务[5]。
1.4 金融服务方式智能化需求增大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的特点,急需发展智慧金融,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实现金融产品、风控以及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从整体来看,金融服务手段已经从传统的柜员操作方式,逐渐转变为自助办理的智慧化模式。智慧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适应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的特征。
2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近些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正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基本覆盖了农村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情况有效改观[6],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还面临一定的阻碍。
2.1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扶持力度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近些年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十分重视,并且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倾斜,但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款、保险、租赁以及其他金融工具的供应依然十分有限。金融服务工具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营的积极性和流动性,对农村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7]。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还体现在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落实上。部分地区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的激励政策不够完善,相关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不到位,相关人才培养与支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政策扶持效果降低,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2.2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受到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当前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资金的途径受到了严重阻碍,无法满足实际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依然以政府为“靠山”,导致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虽然部分地区考虑引入其他渠道资金支持,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力量难以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投入到农村金融服务中去,这就使得政府在长时间财政压力下很难对农村金融服务进行有效创新[8]。
2.3 农村征信系统不完善
首先,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主体不明确。原则上,征信工作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信息把控,但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地区没有设立营业网点,导致信息采集受到一定的阻碍。
其次,农村信用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人口流动性非常大,信息变动大。农村居民对征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使相关工作人员难以对信息真伪进行有效辨别,导致信息采集准确度较低[9]。
再次,农村地区信息管理工作较为困难。农村地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交易信息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相关信息没有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及时更新和汇总,导致中国人民银行无法对农村地区信用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2.4 信息化建设不到位
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很多地区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受限于技术、资金等因素,信息化建设水平有限,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不到位,人工参与度比城市高。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面临一定的问题。为了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需要从政策扶持、融资渠道、征信系统以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应当进一步落实已经颁布的各项政策,巩固已经取得的良好成果。政府相关机构要加强监管,维护已有成果,将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最大程度调动各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例如,在涉农金融机构完成“三农”任务后,当地政府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对这些金融机构的财税征收额度,并且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拓宽不良贷款率的风险容忍程度,使金融机构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进而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引导人才将先进的知识及技术带回家乡。对于乐于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企业家等,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发挥龙头企业的帮扶作用,对农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3.2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为了有效解决政府的财政压力,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将更多社会资本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流入农村经济,突破原有的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文明保护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资金,放大资金的支持作用,形成长效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资金补偿机制。
其次,为了提高投资的整体回报率,可以考虑设立农业产业投资项目基金,将特色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捆绑到一起。
再次,要培育不同地区的农村版块资本市场,支持并提倡农业板股权交易市场,逐渐形成农业产业投资生态系统,借助资本市场为农村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为培养更多龙头企业提供便利。
3.3 完善农村征信系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依靠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信用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逐步完善农村征信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审查时间、成本、操作风险等。
首先,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主体,避免不同管理机构相互推脱责任。逐渐提升信息的采集能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降低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激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其次,积极开展“信用至上”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村居民讲文明、讲法律,引导金融机构转变思路,在农村地区营造“信用至上”的氛围。可以设立红黑榜,将有失信行为的人列入黑榜,只有当用户消除不良记录之后,才能够从黑榜中撤出,从而有效降低农村地区信贷风险。
3.4 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帮助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信息风险。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联结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经营单位等主体,通过层层收集和把关的方式,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收集信息,应当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开展信息的收集、整合与应用。及时更新信息,并将相关信息发布在政策信息模块、金融信息模块、经营主体信息模块以及农村地区科技创新研发信息模块中,为相关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数据基础,促进相关信息的流动和使用。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借助区块链技术对涉农贷款的流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对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存储,降低了贷款主体的信用风险,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面临一定的变化。应当对这些变化加以重视,对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整体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创新,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