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经验

2021-12-14□魏

山西农经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乌海市乌海文明

□魏 嘉

(中共乌海市委党校 内蒙古 乌海016000)

乌海市长久以来一直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在经济发展中先天性的“重工偏煤”,致使乌海市在20世纪90年代环境问题极其恶劣。近年来,乌海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排头兵”。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彰显初步成效,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主要成就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4点。

1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理念

为破困局,思想先行,为了更好地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生态建设,乌海市始终响应中央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以科学理论为指引,以先进观念为突破,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足进步。

一方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精神指示,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理论指引,坚持绘好“蓝天碧水”优美蓝图。

另一方面,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生态氛围,从“生命、生存、生产、生活、生态”5方面共同发力,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着重普及生态知识,树立起市民生态危机感和生态忧患意识,进而形成全社会携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态势[1]。

2 促进生产方式优化升级,着力实现绿色生产

生态问题的出现从内核而言绝不仅是环境破坏,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表面看是生态环境问题,深层次还是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2]。要想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必须着重解决资源耗竭现象严重和产业结构不协调两个问题[3]。乌海市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过程中,绝不仅是浮于表面的加强环境治理,更为核心的是要转变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2.1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近年来,乌海市奉行“关小上大,扶优汰劣”的企业管理原则,加强对企业的监测管理,敦促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对生产粗放、排放超标的企业下令限期整改,对生产落后、耗能巨大的企业进行优化升级。

一方面,乌海市积极盘活现有产能,推动重点产业整合重组,促进传统动能优化升级整合。

另一方面,从“减”“优”“绿”方面着手推动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形成了能源供给优质化、能源产业集群化、能源业态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2.2 以第三产业为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乌海市是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占比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小。近年来,乌海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充分融入“低碳理念”,在旅游路径设计、旅游吸引物建立、旅游设施打造、旅游环境营造中都以“低碳”为核心,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4]。“来沙漠看海”的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游客量、旅游收入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互联网+”、电子商务、家政服务、运动健身等新兴产业也不断涌现。

2.3 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和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乌海市先后出台了《乌海市关于规范和管理自治区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意见》《乌海市专利资助办法》等一系列具体实施办法,创建“环乌海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努力推进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不断完善科研课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能力。一方面,重点扶持乌海化工有限公司、东源科技氢气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的循环经济新能源等项目。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内部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向低碳道路发展。

3 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改善,充分营造绿色环境

乌海市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的交汇处,生态环境脆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 mm,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倍,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地区[5]。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染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乌海市生态环境的大难题,从21世纪之初到现在,乌海市一直攻坚克难,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在以下环境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3.1 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好转,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

大气污染曾经是困扰乌海市的最大难题,所以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乌海市率先从整治大气污染入手。2000年乌海市政府出台了“跨世纪蓝天计划”,2014年制定了《乌海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在此期间,乌海市在全区率先建立了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并重奖减排先进,及时向各区和重点减排企业发出减排黄色红色预警,建立减排倒逼机制,大大削减了二氧化硫排放量。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中新城区海勃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4 d,比2019年增加8 d,比2005年增加215 d[6]。

3.2 污水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绩,乌海湖库区清淤工作有效开展,黄河内蒙古段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作为一座傍水而建的城市,黄河是乌海市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乌海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维护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维系黄河水生态廊道功能,乌海市坚持“三水统筹”,开展水生态保护的各项工作,2018年乌海市成为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根据乌海市生态环境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乌海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城市黑臭水体持续保持“零”记录。同时,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清淤冲沙工作有效开展,水资源优化利用取得良好成果。

3.3 城市绿化不断提高,水土流失实现综合治理

乌海市大力开展以“增绿、提质、增效”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坚持“先绿为主、适地适树、降低成本、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绿化造林,加强生态建设[7]。2016年开始,乌海市组织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综合治理、龙游湾湿地公园、绕城高速公路移苗等绿化工程,在原有的公园绿地、城区绿化之外不断增加多样化花卉景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实现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的目标,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3.4 逐步解决生态欠账,有效恢复矿山环境

经过多年开采,乌海地区曾经的矿区留下多处渣山,地质环境亟待修复。党的十九大以来,乌海市从政府、企业两方发力,从试点入手逐步解决矿山治理和修复等问题。2019年制定《乌海市绿色矿山建设总体规划》,建设起绿色矿山建设的完整体系。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4家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已达11.56 km2。不同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着手开发矿山公园、特色酒店、光伏发电等项目,努力实现由“渣山矿山”向“绿色屏障”的转变[8]。

4 用制度维护现有成果,完善绿色法规制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提出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在治理环境中显现出“铁腕手段”,对破坏环境持“零容忍”的态度。乌海市在近几年的环境治理中也时刻谨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用法律捍卫“碧水蓝天”。为了更好地与周边地区携手共同治理环境,在自治区主导下出台了《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在呼包银榆经济区第七届联席会议上,乌海市与鄂尔多斯、石嘴山市等13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合作框架协议》,与周边盟市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共享机制,让环保工作在制度的轨道上进一步推行。

当然,乌海市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短板,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尚未解决,生态建设用地依旧缺乏,库区水沙治理任务仍然繁重,经济发展转型还有待推进。但是作为一个先天条件差、后天起步晚的西部资源城市,乌海市已经在生态环保方面取得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成绩。

从“绿色理念”的先行引导到“绿色生产”的不断尝试,从对“绿色环境”的深切渴望到“绿色法规”的建设实行,最终在这一片曾经的荒原之上形成了“绿色文化”的良好氛围。总结乌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道路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并进一步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更好地认清自身定位,发挥长处,补足短板,再接再厉,营造良好的生态城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方式,坚守环保底线,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

猜你喜欢

乌海市乌海文明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乌海湖库区河床裸露监测分析
乌海市2020年6月18—19日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乌海湖(组诗)
对不文明说“不”
乌海市空气质量分析
文明歌
乌海:太阳神照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