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绿色生活方式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2021-12-14□吴勇
□吴 勇
(湖南工商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410205)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最终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美丽乡村的前提是生态宜居,其次要求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再次是培养农民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指的是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公民树立绿色、循环、节约的理念,让人们在享受绿色生活的同时,自觉承担共创优美环境的责任,真正实现全民绿色、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1]。
1 构建农村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1 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推进农民绿色生活方式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过程。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构建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绿色化、技术化、现代化生产是“农业强”的根本保证,绿色乡村生态良好是“农村美”的前提条件,绿色生活方式是“农民富”的持续性因素。
因此,乡村能否振兴,宜居的程度如何,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水平的程度紧密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农村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农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将更多资源分配到农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发展和谐稳定,有利于补齐我国农村发展的短板,从而让农民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乡村振兴[2]。
1.2 是缓解农村生态问题的现实需要
为了推进农村绿色生活方式、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同时,农村对于环保科技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治理与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进步。但农村仍有生态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农村垃圾处理的过程中,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垃圾分类、受到“二次污染”等问题。农村的生态问题亟须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普及和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农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缓解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
1.3 是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愿望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农民对生活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农村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开始显现,农村地区农民在物质上实现了脱贫致富,对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要求,也逐渐注重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出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体现在渴望农村恢复山清水秀、环境美好、空气清新的状态,希望种植物是绿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的农作物,住上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房子等。
2 构建农村绿色生活方式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绿色生活理念较为淡薄
从当前形式来看,制约农村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在于农民。第一,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环境较封闭,各类信息、教育、思想理念传播普及速度较慢,大多数农民都具有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特点,对于新信息、新理念的接受度不高,对于绿色生活理念的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并重视绿色生活方式。第二,农民具有文化水平、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层次等参差不齐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形成合力共同达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三,农村缺乏资源,还伴有相对落后的经济,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知还停留在创造并提高家庭经济收益的层面,这就导致农民对绿色生活方式缺乏积极性。
2.2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亟待改善
目前,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致力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生态环境问题仍需重视。第一,水污染问题。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主要来自生活用水、养殖业用水、工业用水3方面,污水排放随意,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第二,技术瓶颈问题。垃圾分类收集后,处理也是个大难题。农村地区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薄弱,没有实行环保企业产业化运营,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资源利用、无害化处理在许多农村地区依然还是难题。
2.3 农村产业单一,生产方式较为陈旧
新时代背景下,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主旋律,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村地区的产业较为单一,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没有得到发展,基础薄弱,传统种植业也出现了机械化程度较低、种植技术落后、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为粗放、集约化生产程度和水平较低等问题。第二,投入化学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到农产品质量,比如过度使用农药后,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都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3 实现农村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3.1 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采用多样化、简易化的宣传方式。理论性的宣传,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相对枯燥,内容的复杂性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绿色生活理念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宣传,尤其要是采用农民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方式。比如,可以让农民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宣传片的拍摄中;运用口诀、歌谣、顺口溜等生动多样的方式拟定出既朗朗上口又能记得住的宣传标语及生活指南;在村里播放接地气的生活宣传片,让农民明白这一理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第二,农村干部及党员要带头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发挥榜样及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农村问题谈到“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干部及党员要深扎农村本土,了解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特点,要让农民主动改变生活习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进而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3.2 强化保障制度,构建农村绿色生活方式
“只有优先发展自然,恢复自然的机能,平衡生态系统,丰富自然资源,人类发展才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才有滋养下一代的环境”。从根本上来说,污染现象的制造者与受害者都是农民,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让农民具有环保意识。
第一,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关注农村污染及其治理的问题,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参与管理机制,让农民能多渠道参与进来。第二,在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治理水污染。比如,在人口密度较大且农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建设污水排放管网,集中回收、处理生活污水;在人口密度较小且居住比较分散的地区可建设污水排放池塘。第三,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土壤渗滤和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应遵循系统理念,通过提高生态治理效率,进一步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让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能有一个整体的提升。此外,强化保障制度也是构建农村绿色生活方式的有力举措。制度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度越完善,落实越有力,成效越显著。
3.3 改变乡村生产方式,切实推动乡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将决定拥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要想构建乡村绿色生活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乡村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无疑是必由之路。乡村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的变革应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科学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第一,农村地区应加强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撑,进一步以产业化运营环保企业,例如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气化熔融处理技术、垃圾衍生燃料法等环保方法均可予以综合运用。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效率,将垃圾进一步转化为资源。第二,要注重调查、因地制宜,采用多种举措构建符合当地生产要求的生态系统,如浦东合庆镇的上海元德蔬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通过对废弃物和蚯蚓养殖的综合利用,摆脱过去陈旧的生产方式,切实推动了乡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
4 结束语
新时代开启了新的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新征程中,乡村振兴战略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应立足乡村实际,挖掘乡村发展动力,遵循发展规律,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