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下高职院校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
2021-12-14□郑婷
□ 郑 婷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浙江 嘉兴 314016)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1]。顾名思义,扶贫要做到精、准,精准识别和帮扶,这与粗放扶贫是有所不同的,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并根据具体家庭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帮扶。搞好高职院校对农村贫困生资助工作对于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而高校就是培育人才的地方,贫困生资助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生活问题,以确保贫困生能在校安心学习,让其无后顾之忧。尽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模式和体系在不断的摸索中完善,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重新审视目前高校的资助育人的体系、探究资助的理念、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更好的让高校承担起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好的完成扶贫任务,为促进和完善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资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贫困生识别不精准
由于学生可能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申请表中存在一定夸张的成分。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贫困生数量较大,相关资助工作人员无法做到人人实地审查,很难了解到每位贫困生的真实情况,造成高职院校对于贫困生的识别不精准,影响资助的公平性。部分来自农村真正贫困的同学,如建档立卡同学,由于自卑心理等原因,不希望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被身边的同学知晓,反而放弃了申请资助的机会。且贫困生认定标准较模糊,加之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了贫困生贫困等级的评定。
(二)资助育人不充分
贫困生由于本身家庭经济的原因,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可能在受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目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更倾向于经济上的资助,如勤工俭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做打扫卫生、发放报纸等体力活,对于学生个人专业技术方面提升帮助不大。高职院校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的自卑等心理方面的帮扶更是少之又少,存在明显的缺失,仅仅在经济上资助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影响了资助的效果,没有达到资助育人的真正目的。
(三)资金使用不合理
高职院校大学生比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而根据调查,大部分贫困生都能合理使用发放的助学金,但是部分农村贫困生,在领取助学金后,购买了一些超出自己本身消费能力的物品,或者拿到助学金后请同学大吃大喝,过度挥霍,没有将助学金合理和理性的使用,使其失去了资助本身的意义,而且在同学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资助工作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诚信意识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普通高中的学生,也有“三校生”,即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学生,生源较复杂,部分同学政治素养较为薄弱,思想觉悟不高。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要求,学生申请贫困生需本人或监护人自愿提出申请,如实填报综合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申请表。此方式对学生的诚信意识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部分农村学生的贫困生材料会存在可信度较低的情况,造成对贫困生识别的不精准。
(二)资助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比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而高职院校中的农村贫困生就业的压力比非贫困生大,而就业竞争力较为薄弱。因为农村贫困生同学实现就业并不单单是为完成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身上还担负着整个家族的希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较为单一,资助育人更倾向于经济上的资助,缺少学业方面、就业方面、心理方面的帮扶,对于学生自我提升和个人能力帮助不大。
(三)资助工作队伍存在薄弱环节
部分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拿到资助资金后,存在资金使用不合理的情况,资助后缺乏全面的资金使用引导。由于负责资助的老师多为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多,存在精力不足的现象;资助工作队伍存在薄弱环节,资助工作对前期认定评级较为重视,对于后期资金使用方面引导则较为缺乏,在后期的资金使用上存在监督薄弱现象。
四、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
(一)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监督机制
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引领下,高职院校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资助工作新理念,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特别关注建档立卡、来自农村的贫困同学,做到资助“不少一人”。
(1)加强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学生根据真实情况填写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申请表,做好贫困生库系统录入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摸底排查,将已经脱贫的学生移除贫困生库,实时更新,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和精准性,将每一分资助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2)强化贫困生认定小组的监督作用。根据跟踪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日常消费情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情况等内容,建立贫困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对贫困生进行一个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和监督,从而达到资助公平性和时效性的目的。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后台导出学生在校期间饭卡的消费水平,作为学生日常消费的参考依据之一。利用贫困生档案库,对贫困生进行动态的跟踪,强化对贫困生诚信的监督。
(二)丰富资助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要从注重经济资助转化为全面资助的模式。为了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要加强学业、就业、心理方面的帮扶。
(1)加强学业方面帮扶。由于经济原因的制约,可能会造成农村贫困生在学业上较为薄弱。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贫困生学业上的需求,针对其薄弱的科目进行辅导。特别是在党建引领下,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支部为单位,安排相应的专人党员教师对接贫困学生,实行课业辅导。
(2)加强就业方面帮扶。召开专题讲座,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特别是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因此要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在有限的时间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专人负责,对两年制和三年制的贫困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根据其个人情况,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意见。拓宽就业途径,吸引更多公益性团队、企业单位等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
(3)加强心理方面帮扶。学校加强心理方面的帮扶,让贫困生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特别要关注建档立卡、来自农村家庭的同学,部分因为自卑心理,反而放弃了申请机会,因此要加强这部分的同学的心理帮扶,引导其正确对待现实。在“一人一档”的贫困生档案里,加入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关注其心理动态变化,加强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提供心理咨询通道,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强化资助队伍建设,做好资助育人
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下,对资助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强化资助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要形成专人负责、多方配合、条线结合的模式,设立专门的资助部门,这样才能把自主工作做精做细。
五、结语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各高职院校应该更重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创新资助方式,为不让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需要不断地努力,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