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影响下梭戛长角苗生计变迁探析

2021-12-14

黑龙江粮食 2021年5期
关键词:六枝特区生计苗族

□ 彭 婷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一、梭戛生态博物馆概述

梭戛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毕节市织金县两县交界处,属六枝特区辖区,距城区42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08公里。梭戛生态博物馆区位处于六枝西北部的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属乌江水系,东接六枝特区新华镇,南邻六枝特区岩脚镇,西连六枝特区新场乡、牛场乡,北连织金县鸡场乡、阿弓镇。

梭戛长角苗是指居住于乌蒙山腹地,六枝特区与毕节市织金县交界处,由12个苗寨所组成的“岛链式”箐苗社区。梭戛生态博物馆即依托陇戛寨、化董寨、小新寨、大苗寨等12个苗寨以及零散居住于一些其他村寨中的长角苗建立,其中陇戛寨为生态博物馆驻地所在,本文主要基于生态博物馆驻地陇戛寨及周边社区居民生计变迁开展研究。

生态博物馆驻地陇戛寨位于梭戛乡东北部,为苗族大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距梭戛乡政府4.5公里,苗族原住民共403户、1617人,全部为苗族,该区域苗族呈现大聚居、小杂居形态。全村国土面积7885.2亩,其中耕地968亩、林地848.8亩、牧地1094.2亩、水田1.8亩,居民用地131亩,未利用土地2092.4亩,土地贫瘠,多为耕作困难的山地,石漠化严重,地势南低北高,平均海拔1600米,山地气候特征明显,倒春寒、冰雹等灾害性气候频繁。种植业多为种植土豆、玉米及少量蔬菜等,养殖主要为猪、牛、马等牲畜,总体看、种养殖规模小,主要为满足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低。

二、梭戛生态博物馆建立情况

由于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长角苗文化特性得到较好的保护。封闭一隅的古老长角苗,在1992年《今日中国》刊登相关报道后,快速聚集了全国甚至是世界的关注。1995年,中挪专家组为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了专项考察,最终确定在此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于1997年建成,1998年对外开放,旅游在箐苗社区缓慢萌芽,先后接待了来自挪威、法国、日本、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士到长角苗社区考察、观光、旅游。2013年,随着六盘水市“旅发大会”将陇戛寨作为参观点之一,六枝特区政府加大对梭戛生态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梭戛生态博物馆旅游发展由此正式开启,2008年被贵州省旅游协会、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协会等机构评为“贵州省十大魅力旅游景区”之一。

三、梭戛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生计变迁分析

箐苗社区因其封闭的地理环境,其生产生活方式与周边其他民族有明显区别,其生计方式变迁随着外来的影响,从传统生计方式到与外界逐步接轨,再到依托生态博物馆吃上“旅游饭”。

(一)传统阶段

1997年以前,梭戛箐苗传统生计方式基本为刀耕火种,陇戛社区地势较高,地形多为崎岖山地,社区居民传统生计方式主要低水平的种养殖为主,以山地种植玉米、土豆满足口粮需求,养殖牛、猪、鸡等,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基础上,部分进行市场交易改善生活。在农业种植方面,受喀斯特地形的影响,土地大部分是从山上开荒,土壤贫瘠,均为散片种植,农作物生长条件受限,这支箐苗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限制,无水稻种植历史,在其他苗族地区常见的“吃新节”,在箐苗社区也不存在。而该社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在贫瘠的山地种植,以玉米、土豆等口粮作物为主,主要为自给自足,满足自身口粮需求,产量低,基本未能进入市场交易,且这种相对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占据了整个家庭较高的比重,传统食物来源也主要是玉米及土豆。由于农业水利设施的缺乏,部分干旱土地耕作一段时期后便不再适合耕种而被荒废,传统的耕作方式依赖于靠天吃饭及畜力耕作,机械化程度为零。养殖也是分散的,主要养殖鸡、鸭、鹅等牲畜,少数家庭有小规模山羊养殖,多数为自给自足。在生态博物馆建立之前,村里只有1994年修建的唯一一条公路与镇中心连接,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和信息的闭塞,居民与外界联系较少,每逢赶集才会到镇上采购。基于封闭的社会环境及独特的文化,箐苗社区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族内通婚,生产生活方式受外界的影响较小。总体来说,箐苗社区传统生计方式主要是在生态博物馆建立之前,该阶段是箐苗文化发展的“本能”阶段,将自己的独特文化封闭起来,与其他民族隔断,防止他族侵扰,这一阶段长角苗长期处于赤贫状态,粮达不到人均200公斤。

(二)过渡阶段

梭戛生态博物馆建立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随着外来人员的影响,梭戛箐苗传统生计方式也在逐步转变,箐苗文化的传承也逐渐进入“过渡阶段”。1997年至2015年,随着生态博物馆建立,1998年陇戛村民组通电,2003年陇戛新村建成,40户村民搬入统一规划的新村,外界对箐苗社区的关注随之而来,外来的关注强制打破了封闭的社区,箐苗社区居民被迫与外界开始接触。这一阶段处于箐苗社区与外界的交流阶段。从生计方式看,在保持传统生计方式的同时,年轻箐苗一代开始走出社区,部分社区居民开始与周边社区一样外出打工,箐苗社区甚至与周边社区一样出现空心化,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遍布。从生计方式看,传统生计方式已不再是箐苗社区的支撑,外出务工成为箐苗社区的主流。这一阶段,箐苗社区生计方式已逐渐从传统出现改变,但依然处于极贫状态,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

(三)现代阶段

2015年后,随着社区的逐渐融入周边及开展脱贫攻坚,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大力发展旅游、加强产业扶持、联系劳务输出等措施全方位推动扶贫开发,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为开发旅游,地方政府完善了当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新建了移民统一规划的旅游移民新村、跳花场等基础设施。在旅游经济影响下,陇戛的社区居民生计来源发生转变,部分年老社区居民没有完全放弃传统的农业劳动,部分青壮年会选择进城务工,部分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每年正月初十跳花节等节日吸引大量游客游玩,苗族村民身着传统苗族服饰配合游客拍照;此外,部分具有市场化意识的苗族居民加工、出售民族特色商品,表演传统民族舞蹈,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如村民杨二妹开办的民族手工艺加工厂,每年销售额达十万元以上,彻底改变了村民贫穷面貌。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及扶贫力度加大,社区居民开始思考箐苗的未来,部分年轻人开始回归,参与旅游开发,从事民族特色商品开发,陇戛社区居民在扶贫后的收入明显增多,加上社会各界一些扶贫项目的开展,扶助村民开展市场化种养殖,流转村民土地种植食用菌、水果等,结合六盘水“三变”改革,村民可获得每亩400~800元流转费用,平常务工可获得每天50~100元不等的务工收入,这些扶贫措施的推进让多数家庭都实现了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既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转变了苗族社区居民传统生存方式,让陇戛社区的居民们摆脱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单一生活方式。年接待游客达7万人以上,让这个曾经闭塞落后的小小村落,处于贵州省100个极贫乡镇中的极贫村,于2018年成功退出贫困序列,2019年年底,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箐苗社区与现代社会已基本实现同步发展。

今天,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打破了社区原始封闭的状况,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房屋、排列整齐的新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学者和游客的到来。市场化的推动下,社区居民自我意识发生转变,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增加了居民收入。总体上来说,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旅游影响下,箐苗社区生计方式经历了传统、过渡、现代三阶段。

四、长角苗生计变迁带来的思考

发展权是每一个民族平等享有的权力,落后不是民族文化保护的结果,长角苗社区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封闭,长久以来处于经济落后状态,落后的经济进一步保护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是,完全封闭的社区已不复存在,苗族社区融入现代社会已不可避免,因此,依靠其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较好的选择,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培育具有文化知识的社区居民,才能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动态平衡。长角苗文化只有在“消除贫困,保护文化”中实现动态平衡,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化活传承与经济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六枝特区生计苗族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六盘水市
六枝特区关工委召开“五老”人民陪审员座谈会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2016年中国门球冠军赛贵州赛区比赛在六枝开幕
六枝特区委离退局把温暖送到家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