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1-12-14薛燕琴邢虹娟

山西农经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者生态农业生产

□薛燕琴,邢虹娟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逐步走向现代化、工业化,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入农村地区,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缺乏有效监管的工业生产与持续性的农业耕作造成了严重污染,给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资源开发方式,减少生活或生产污染物排放量,发挥地方农业生产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可续续发展。

1 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新时代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保证农业生产与外部自然环境相融合,提高生产活动的协调性与均衡性,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发挥地方生态优势,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高品质、无公害、低能耗的特色产品,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可利用的耕作方法与现代化科技设备结合在一起,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逐步转向生态化、合理化,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农业生产者必须意识到良好、稳定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新型农业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受过度开发的影响,减轻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负面影响。农业发展模式变化有利于逐步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技术含量高的全新生产方式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政府应集中各方面力量根治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与可利用资金,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污染逐渐加剧的趋势,避免环境污染影响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为了在促进农民群体增收的同时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基层农业生产者应在农业技术专家的帮助下调整农业生产方式,采用更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品的单产与总体产量,减少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规范排放渠道,引入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基层农业生产者可选用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与生产技术,进一步促进产业深层次融合,避免农村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受到不可修复的损害。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可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岗位,农民可依托生态农业发展方法达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目标。例如,主动使用滴灌技术等先进科技,在减少废料排放量的同时,可以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2]。

2 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所遭受的主要挑战

2.1 可利用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水资源匮乏

我国农村地区生态资源面临着逐年缩减的严峻形势,可耕地面积因城镇化而不断缩小。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多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带动的城镇化进程会严重挤占耕地。农村地区大量兴建基础设施与民用建筑,大范围占用农村耕地,耕种用地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无法得到保证,难以满足粮食消费需求。

我国农村地区的可利用水资源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村地区用水需求。在水资源缺乏严格管控的偏远地区,基层农业生产者无限制地排放污水与废料,严重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使可利用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断下滑。我国北方地区缺乏足够的农业灌溉用水,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忽视的负面影响。我国农村地区水体净化技术较为落后,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难以保证农业用水的质量,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农产品食用安全,为我国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

2.2 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21 世纪以来,我国部分重工业企业与原料加工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将工厂迁往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缺乏严格管制的农村地区,将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料、废水排放到农村地表、河流或湖泊中,此类难以降解、带有强烈毒副作用的物质容易沉降到土壤中,改变土壤的化学成分,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产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农业经济走向工业化、自动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并堆放在耕地周围,固体废弃物因降雨、受潮发生化学反应,容易污染附近的农田。此外,部分农村地区的耕地受到了工业废气的污染,使得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农产品质量受到影响[4]。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废料处理系统建设较为滞后,处理效率无法满足实际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部分乡镇工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废物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 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研究

3.1 构建系统性生态管理机制

为修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给农村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稳健发展,应当构建分层次的生态管理机制,完善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监督职能,严厉惩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推行分区监督制度,将具体的监管任务落实到个人,派遣专人定期检查耕地附近工厂的经营状况与排污情况,加大执法力度,对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进行惩罚。政府应面向社会筹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所需的资金与人力,进一步推广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工作的社会化融资渠道,动员城市服务业、旅游业帮助农村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引入农村地区较为缺乏的先进技术与高素质技术人员。农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专用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基金,派遣专业队伍进行管理,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有关部门应定期派遣专业团队参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为农户的日常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帮助农户快速实现绿色经营目标。

3.2 引入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方式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号召基层农业生产者选用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设备,进一步拓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普及范围,调整产品结构与农业经营方式,构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机制,使基层农业生产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畜牧、园艺、农作物种植等不同领域的高层次技能与经营技巧,鼓励农户使用无公害、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或农药,通过严格控制生产环节,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主动开发品质较高、具备地方性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政府应派遣监管人员监督基层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避免在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加强乡镇地区化工企业的污染监督力度,对污染物进行统一处理,使化工废料达到国家规定的可排放标准。政府部门应当吸收借鉴技术先进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派遣专业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为农户提供指导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

3.3 广泛开展社会宣传

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保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政府应与媒体行业合作,宣传绿色农业、环保生产方式,改变基层农业生产者的传统、落后思想理念,培养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主动践行环境保护准则。宣传人员应利用微信、博客等社交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有计划、有目标的社会性宣传融入基层农业生产者的日常生活中。农业管理部门可与基层农业生产者就经营方式、生产计划达成一致,使基层农业生产者能够意识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树立起节能环保意识,严格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与社会准则[5]。

3.4 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根据农村经济的具体发展趋向实行配套的优惠政策,为需要资金援助的农户提供融资支持与政策性红利,为我国农村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提高经营绿色农业产品的农户市场风险规避能力。为了强化农业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与可控性,确保各项农业发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当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为生态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提供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满足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潜在需求。

4 结束语

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生产方式改变而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优良的农村生态环境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现代农业经济进步的重要保障,必须在开发农村地区经济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降低生态负担,必须处理好资源分配问题,根据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状态全方位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放弃较为落后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高节能减排标准,减少环境污染,深入发掘现代化农业经济的潜力。政府必须宣传环保知识与绿色生产方式,完善环境监管制度,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引进先进技术,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者生态农业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俄罗斯农业生产者收益或因出口关税损失10%~15%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与农产品安全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