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精准农业”教学改革
2021-12-14严盈盈
□ 严盈盈
(郑州商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方针,创新创业教育历经7年仍然是高校教学和工作重点,充分验证了“双创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新农科”教育不断深入,涉农类专业如何培养新型青年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受到社会多方关注。笔者认为,应该将“陶行知思想”贯彻落实于“精准农业”教学改革中,为国家培养知农理、爱农村、懂农事、了农耕、明农情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一、基本概述
(一)“精准农业”基本内涵
从微观层面上讲,“精准农业”是当前农学(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在新时期被赋予了现代化、体系化内涵和特征,逐渐成为特色课程,以掌握“3S”技术为教学核心,以了解“3S”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教育方向,以了解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农耕科技发展趋势和前景为教学目标,呼唤农业技术革命,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致力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环境保护效益。从宏观层面上讲,“精准农业”就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主要目的,依托信息技术,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加持下,合理调控农业投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实现高校教学模式的精准化。
(二)“陶行知思想”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也被称为“起源论”,即生活是教育的理论源泉,是教育理论的本体,因此,教育要在依靠生活的基础上改造生活;“陶行知思想”包括“社会即学校”,也被称为“场所论”,即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学校,社会力量和社会元素可以为教学资源;“陶行知思想”还包括“教学做合一”,即在日常教育和学习中,教授、学习、实践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的个性是怎样的,教师就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除了这“三大理论”,陶行知还将“六大解放”作为教学准则,即脑、口、手、眼、时间和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从这一层面来讲,“双创教育”与“陶行知教育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精准农业”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
(一)促进国家“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从这一层面来讲,要想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从科技、生态、人才方面加大投入。目前,我国返乡人员数量逐渐增多,再加上互联网产销的提升,可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但是由于多数回乡创业人员缺乏创业思维和经营管理经验,助农问题、增产问题仍然没有切实解决。如果能够实现“精准农业”教学改革,通过“双创”活动的开展,将新型创业理念引入农村,有利于发展农业新业态,提升高产和农民创收,通过“双创”人才的加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二)改善当前高校双创教育现状
当前,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的教育机制并不完善,校企融合不深入,学生积极性不高,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接、人才对接、技术对接并不匹配,甚至出现断层,高校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部分院校的“双师制”仍处于初级阶段,导师队伍力量薄弱,实践平台短缺,课程体系建立不完善,指导帮扶不到位,教育特色不突出,实践平台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和创新,专业课程教学与双创教育之间难以形成体系,学生素质拓展受到制约。因此笔者认为,亟待进行高校“精准农业”教学改革。
三、“双创”背景下“精准农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创新实践培训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精准农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将“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依托校外实验室,探索新型实践培训模式,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高校应该积极与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企业相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比如,余姚市社区学院就与当地绿色高新农业产业园相配合,加大技术研发,利用最新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与学校达成合作联盟,产业园区为高校提供就业岗位,当学生们学习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之后,可以返乡创业,致力于家乡现代化农业建设。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促进教、学、做合一[1]。此外,高校还应该创新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按照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结合农村实际需求,有的放矢,按需设置培训课程,在“互联网+经济”的新时期,教会学生分析双创模式的农业盈利特点,学习农业产品质量管理方式,提升市场精准营销技术,掌握农产品智能物流技术,积极举办项目创意大赛等多样化活动,提升精准农业教学质量。
(二)营造“双创”教学氛围,让“精准农业”教学“生活化”
“双创”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挖掘学生创新意识[2]。精心设计创新项目群,开展自由主题沙龙、校级本科生创新论坛、博雅论坛、暑期夏令营等教学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名师、校友现身说教,分享精彩人生,传递创新创业经验。尤其是暑期夏令营活动,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暑期时间,组织学生和团队深入农业种植一线,让学生深入田野间,运用无人机对农作物的生长和药物喷施进行监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入到省级以上的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近距离观察并学习相关技术,人员对“3S”技术的应用,结合实践操作,分析“3S”技术的运用原理和特点,充分掌握数据输入和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技术,树立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思维,提升其专业素养,真实地获取相关农业知识。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教育场景,让学生走出校门,树立创新意识,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精准农业创意,最终实现现代化农业创造,从而为学生构建“创新——创意——创造”三位一体的校内外教学模式。
(三)加大专利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起源于研究,而研究的内容就是专利的基础[3]。加大专利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激发其创新创造热情,这与“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创造教育”不谋而合,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形成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尝试,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际应用情况为根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挑战杯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在必要时,校园内部可以给予学生参赛奖励,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人人都是发明家”的校园氛围。因此,高校应该构建多元化专利教育渠道,创建专利教育第二课堂,教会学生专利检索方式,将通识课与双创课程、专业课程相结合,编写创意设计,挖掘专利资源,撰写专利交底书,最后由本校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申请专利,通过此类方式,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
(四)重塑教学评价,开展“三阶段双循环”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论成绩,另一部分是实践成绩,但是由于课程模式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不科学之处,因此笔者建议在“精准农业”教学改革中,应该重塑教学评价[4]。将学生自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专利成果、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等多种因素引入到“双创教育”评价机制中,合理分配权重,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应该开展“三阶段双循环”教学实践,即“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相结合,课程实习具体指日常授课和实践学习,一般在实习基地或校内实验室内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就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16~18周的实践项目操作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顶岗实习就是指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一般在企业进行,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就业岗位,强化教学效果。“双循环”就是指学生先后两次进入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夯实其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农业”教学改革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因此笔者认为,针对当前教育机制不完善、校企融合不深入、实践平台短缺等问题,应该创新实践培训模式,将“陶行知教育理论”融入到”双创教育“中,实现教学做合一,营造双创教学氛围,让“精准农业”教学“生活化”,结合农村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加大专利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重塑教学评价,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开展“三阶段双循环”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