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难点与趋势
2021-12-14徐晓阳
□ 徐晓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发展数字农业实施农业大数据和“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并进行了全面部署。2019年年底,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新阶段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数字农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其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数字农业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各领域的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加工、经营及服务等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
一、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数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基础工程还较薄弱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了8.54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达2.25亿人(占比26.3%),农村互联网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与此同时,数字农业经济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空间更有潜力。据报道,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比中,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37.8%、19.5%和8.2%,数字农业经济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水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固然较多,但农业信息化基础工程薄弱是主要原因之一。体现在:一是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落后;二是大数据平台建设落后;三是涉农数据来源散乱,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集成、分析、利用水平还较低。
(二)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迅速,但标准化程度还较低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体现在:一是全方位融合。数字农业加速改造传统农业是全方位、全链条的,渗透到了农业领域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资源配置和全要素的生产效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叠加、延伸和乘数作用,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二是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农业的推进提升了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使农业全领域的发展质量大幅升级,提高了农业领域的综合效益。三是实现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对土地、劳动、资源以及市场等进行数字监测,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全领域经济效益培增。
但目前,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运用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一是缺少数据整合标准。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没有制定统一标准,数据的发布标准也不统一,导致共享的信息资源存在障碍,农业信息难以整合。二是数字信息基础较差。我国农业大数据缺乏全面、系统、公开的基础数据,在采集、共享和管理上无法满足大数据整合的要求,导致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服务落后,制约了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三是缺少数据监测标准。对农业大数据的监测处理落后,没有制定统一的监测标准,导致数字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和精准反馈,影响农业在生产、甚至农业产业链上的数据处于浪费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数字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增效凸显,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农业数字化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绿色高效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大数据建构动植物生长模型,使种养实行精准化,挖掘动植物最大限度的生长潜力,减少投入成本,实现农产品生产优质、高产、高效;二是利用工业4.0等数字信息平台提供数字信息,有效监管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各个环节,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和溯源,极大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数字农业能提高产需双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效率,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精准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影响,使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提高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数字农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数据化处理,实现智能高效化生产,减少人工成本和劳动力不足,降低行业风险,提高生产效益。
在我国,农业区域发展程度不平衡,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周边优于边远乡村地区,政策和投入大的地方好于重视不足、投入力度小的地方,大型种养企业好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些严重影响整体数字农业的发展水平。
(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全面发力,但统筹力度不大
数字农业新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贯穿于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全过程。
参与各方组织统筹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对数字农业还缺乏顶层设计。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规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和激励机制,在推广应用上缺乏协调机制,影响实现区域农业大数据的推进速度。二是行业企业参与缺少动力。由于数据信息基础不牢,相关政策滞后,产出效益周期较长,导致投入风险加大,影响行业企业的参与动力。三是家庭小农经济难以整合。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知识专业化水平较低,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难以有效组织整合。四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较为缺乏。
二、我国数字技术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难点
(一)农户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阻碍数字农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存在,使得经营规模小且高度分散,导致难以实行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低,无论是机械化水平还是生化水平难以推广,产业化程度相较于发达国家均处于落后状态。
(二)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低,融资困难且成本较高
由于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产品现代市场体系不够健全,从生产到消费交易链条过长;产品信息不对称,存在“销售难”的现象,致使“三农”贷款难题一直比较突出,民间借贷现象增加的信贷成本,也加大农村金融风险。
(三)集约化经营程度较低,信息溯源难
由于我国小规模、小农经济生产占比较大,产业化生产短板明显,从田间地头到批发市场,到加工,再到销售端,不同产地的不同产品基本上混在一起,没有可以溯源的信息,没法做到精准匹配,也就无法统筹协调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到运输再到销售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
三、新发展阶段我国数字技术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农业生物信息与产品设计的研发
在农业生物信息方面,目前我国政府与企业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采集标准和数据库,农业生物信息数据采集不完善、不系统,已有的信息也不完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的核心技术源头创新没有竞争力,特别是一些生物技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新一代农业生物领航产品缺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生物新产品,难以在未来数字农业发展上在国际市场获取竞争力。在产品设计研发方面,农作物生长模型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是研发的重点,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构建精确的农业信息技术模型,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基础。一是通过建构主要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模型,实现生物生长的动态模拟和预测;二是通过建立农业产业管理领域的知识模型,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管理设计和决策的智能化检测、科学化控制和数字化管理。
(二)农业检测设备及智能系统的研发
借助农业检测设备,对农作物内在因素和外在品质进行检测和分析,能更容易找到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按照其生长规律进行补给,为不同的作物找到成功栽培的科学方式。围绕智能种养植、水肥决策、产量预测、病虫害预警、供需分析、温室环控分析等内容持续探究,使农业决策者获取信息知识、优化模拟、推理策略、评估预测等更加全面准确,智能化系统它覆盖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对所涉及的对象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为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三)建设“农业云”等软件平台的开发
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农业云平台,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专业、精准、全面的农业数据,它是以专业分析为导向,面向农业相关人员,提供数据查询、在线分析、共享交流等服务的知识开放平台。未来将瞄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四大应用,突破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农业等前沿技术,建立全产业链条智慧农业系统,一改传统农业的经验方式,何时浇水、浇多少水、何时施药、施多少药等问题,都将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精确把关,因此,“互联网+农业管理”环节亟待打通。四大应用方向加在一起就是“农业云”管理,最终将突破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农业等前沿技术,建立全产业链条智慧农业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重点是集网格化移动监管、质量安全追溯、农资条码销售管理、标准化生产等于一身,实现市县乡村和生产经营者生产、监管、监测信息互联互通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