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相对贫困的特征及长效解决机制的构建

2021-12-14朱川东

山西农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贫困人口水平

□朱川东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向贫困宣战,实施扶贫政策,鼓励人们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1-3]。

2021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有效解决或缓解相对贫困问题,建立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的长效解决机制,不仅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对贫困的内涵及特征

1.1 相对贫困的内涵

陆小华(2000)认为,贫困是对人类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满足特定人群生存所需的物质供给、技能保障及意识引导等处在匮乏状态。关信平(2000)认为,相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特定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

相对贫困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人或家庭以及社会组织、机构获得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不能满足其当地条件下所认为的其他生产生活需求的状态,如教育、娱乐以及医疗等其他社会基本需求[4]。

1.2 农村相对贫困的特征

在新时代,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具有发展性、多维性、消费性等特征。农村相对贫困具有以往不同的新问题、新特征,治理难度更大,这意味着我国扶贫工作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面对更多的考验与挑战。

1.2.1 农村相对贫困的多维性

2020 年末,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脱离了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不仅在物质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精神文化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居民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前的生存状态,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其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更加强烈,这充分说明了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的多维性。在扶贫工作从绝对扶贫转变为相对扶贫的新时期,必须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多维性,为扶贫工作制定多维度的扶贫标准[5]。

1.2.2 农村相对贫困的发展性

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说过,当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和生理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社会需求、社会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成为了一种最迫切的需求。农村居民的生存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基本实现了“吃穿不愁”。在解决吃穿问题之后,其他方面的需求随之增强。农村居民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渴望融入社会,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理想。如果农村居民长期不能融入社会,得不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内心感觉不到社会的温暖,找不到自我存在感与社会认同感,将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从需求变化的角度看,农村相对贫困具有典型的发展性。

1.2.3 农村相对贫困的消费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农村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随着消费需求多样化和消费品质高端化,农村居民对服务性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大,迫切想要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6]。

随着农村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出行更加便利,交流更加便捷,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居民迫切需要优质的消费环境以满足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这体现出农村相对贫困的消费性特征。

2 农村相对贫困现状

2020 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从根本上消灭了绝对贫困。这意味着我国脱贫治理工作从绝对贫困转向了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人口相比,相对贫困人口基数更大,致贫原因更加多样化。

2.1 相对贫困人口的基数更大

相对贫困人口一般是根据社会规定的某个平均收入水平来划分的。农村很大一部分居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不属于绝对贫困的范畴。随着绝对贫困消除,一部分人被动地陷入了相对贫困领域。

相对贫困人口的统计数量远远多于绝对贫困人口的统计数量,相对贫困涉及的人口基数更大。我国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整体基数大,相对贫困人口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这是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一大挑战[7]。

2.2 相对贫困的致贫原因更加多样化

农村相对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医疗、教育、自然灾害等。治理绝对贫困更注重从经济角度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为贫困人口提供物质保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020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但是,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农村相对贫困的致贫原因更加多样化[8]。

3 构建农村相对贫困长效解决机制

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多变。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综合考虑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因此,既要统筹全局,全面考虑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又要抓住农村相对贫困的重难点问题,以重点和难点问题为着力点,探索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解决机制。

3.1 推进政策减贫机制

政策对地区或城市的发展影响重大,尤其是国家扶贫政策对农村地区贫困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坚持扶贫政策的稳定性。要适当开展公益性扶贫项目,增加扶贫岗位,以“劳动购买”的形式安排农村贫困居民就业,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问题,解决农村居民就业问题。

二是要坚持扶贫政策的整体性。加强保障性扶贫政策的统筹安排和顶层设计,不断创新保障性扶贫政策,增强农村居民的风险抵御能力,保障农村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2 坚持激发群众内生自觉机制

农村居民是相对贫困问题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的特点。通过制度激励农村居民自主、积极参与到脱贫中去,是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政策。

一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定一些政策性的激励机制,如生产补贴、技术扶持、产业帮扶等。

二是引导群众树立自主脱贫意识。政府要向农村居民大力宣传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宣传脱贫致富的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标杆作用,从主观意识上激发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自主性,激发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使农村居民自觉投入到脱贫中去。

3.3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考察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也是相对贫困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

一是补足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比例,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要切实推进全民医保工作,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要加快建设乡镇文化设施,弘扬优秀的民风民俗,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加强农村地区标准化和规范化道路建设,保证农村公共交通便捷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地区相对贫困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贫困人口水平
张水平作品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作家葛水平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隐形贫困人口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