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微
2021-12-14李树范
□李树范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当前,我国农业人口总数约为6 亿人,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和谐有密切关系。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管理和调控农村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另外,应着眼于农业发展中的不足,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较高的实用型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保障与支撑。
1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1.1 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大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受到了国家政策、资金等相关扶持,但是与城镇经济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部分农村的水利、供电、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等地,不仅耕地面积不足、分散,而且在种植与收割时还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大型机械设备投入和使用较少,降低了农业效率和收益。
另外,大部分农民专业知识不足,在土壤、肥料、水资源等方面不能实现标准化管理,直接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政策扶持,吸引更多农业人才,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率[1]。
1.2 农业结构失调,产品单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不仅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而且农业结构失调,产品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比如部分农民在选择农作物时过于保守,没有结合市场需求,不能实现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耕地种植方面,农村的散户较多,不仅无法形成现代化种植规模,而且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益,使耕地、劳动力、大型农业设备很难得到合理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难度[2]。
1.3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国家不仅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还加大力度控制环境污染问题,以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但在当前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先,农作物在生长时需要大量地表水,而干旱地区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其次,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大量农药、化肥、农膜等,虽然提高了农业产量,但是大量有害物质留存在土壤中,使土地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以致于对下一阶段的种植产生不良影响,间接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3]。
2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2.1 提供制度保障
虽然政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扶持,但是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结构和生产手段依然十分落后,单个、零散的农户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增加了现代农业管理的难度,因此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首先,我国属于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阔,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农民在农业种植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全面完善经济体系,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政府出台相关管理制度,高效规范农民的劳作行为,降低化肥、农药、农膜对土地的危害,最大限度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降低耕地的零散性与不合理性,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种植与生产,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突破式发展[4]。
2.2 规避制约因素
目前,国家虽然实施了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但是城乡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经济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代化生产的难度。
首先,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具有广阔的耕地,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就要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机制,为农业生产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
其次,要秉承绿色、循环理念,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作用与优势,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土壤污染。
2.3 助推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比如环境破坏、土地资源紧缺、水土流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农村经济发展的弊端逐渐凸显,既缺乏生态效益,又缺乏社会效益。
因此政府应重视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作用,从宏观角度入手,引导人们革新生产理念,通过运用大型播种机和收割机帮助农民生产种植,在农业种植的全过程运用先进设备,抢占市场先机,加快农产品流通,实现生产和销售共赢[5]。
3 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又可以加快现代化、机械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如下。
3.1 加强环境保护
农业发展除了要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外,还要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理念势在必行。受传统农业种植理念的影响,农民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会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虽然满足了眼前的利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污染,不利于下一阶段的生产与种植,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因此,要应用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突破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加强环境保护,鼓励农民在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既获得经济效益,又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和碱化,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2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虽然政府将农村经济管理理念及其实践放在了经济建设首位,但部分地区经济管理团队综合业务能力较低,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加大了现代化农业建设难度。因此,相关部门应从源头出发,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等,一方面组织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设创新型人才管理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生产技术、种植技术等,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经济管理工作中,为广大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实现人才优化,满足当地经济管理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3.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从当前情况来看,不同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物质资源存在一定差异,应用统一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仅增加了资源配置和调控的难度,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无法实现有效的经济管理。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挖掘当地优秀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为主,建立核心产业链,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风景秀美、地理环境较好的农村地区可以制定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发展旅游业,包括树立品牌意识、传播农村民俗文化以及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等特色旅游服务项目,以达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政府为农村提供专项资金,购买大型种植、生产、收割设备等,结合自身特色资源,打造农产品形象,实现品牌效应,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积极生产,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4 加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投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手段,需要大量劳动力辅助种植、收割,大型播种机、收割机等设备难以进入农田进行作业,不仅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还降低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程度。
政府应提供政策扶持,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农业管理模式,包括利用大型机械设备、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帮助农民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产品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科学预判,实现机械资源和农业资源的高效分配,满足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需求。
4 结束语
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国家应加大扶持和监督力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能人员等方面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抢占市场先机,使地方农产品在市场上快速流通,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