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藏文《驯马经》中的驯马技术研究
2021-12-14魏露苓倪根金
谢 萍 魏露苓 倪根金
西藏自古与马有缘,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还有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岩画上画有牦牛、马、羊、驴、骆驼等,动物占大宗[1](P51)。在松赞干布之前,当地规定,杀人及盗马者均要处死[1](P70),从中可见马之重要性。吐蕃强盛起来之后,征战颇多,更加推动了其养马业的发展和进步。将良种马匹训练成战马,吐蕃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吐蕃人的驯马经验,被记录在用古藏文写成的敦煌残卷《驯马经》中。该残卷由我国藏学学者王尧、陈践合作翻译成现代汉语,先于1986年发表于《西藏研究》第4期[2],后收录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的《敦煌吐藩文书论文集》中。古藏文《驯马经》与《医马经》一起反映了古代吐蕃人独到的畜牧兽医水平和成就,体现了很强的地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是敦煌文书中珍稀的农业文献,而且是古代畜牧兽医学中不可多得的边疆民族的早期文献,在拓展、深化中国畜牧兽医史研究上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驯马经》汉译本,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知识,对《驯马经》中所记驯马技术的科学性进行分析、评价,以丰富人们对古代吐蕃的畜牧兽医技术水平的认识。
一、运动量视体质的强弱而循序渐进
《驯马经》用边练边观察的方法,根据马体质的强弱,定出不同的运动量,符合运动生理学原理。
(一)通过肌肉的反应找到适当的运动量
《驯马经》先暂定出一个比较一般的训练时间和运动量,在实际训练中不断调整,“调教四十天以上,每天步度在七次以下,六次以上。”如果马的身体弱,则“只调教二十九天以下,二十天以上,(每天)步度在五次四次”。[3](P156)一边训练,一边试着增减运动量,并观察当前的运动量是否合适。加运动量之后的第二天,如果马“毛尖倒伏,便粪五六次以上之多,谓之无力”[3](P156),则要“较常马早备鞍……放松,如常马一般调教,快速行,慢慢行,为时均要短”[3](P156)。开始调教“野牛步”时,仍要细心观察,如果“毛尖不倒,肠无搅感,有也不显,便粪少,谓肌肉紧张”,应对的方法为,“未备鞍前,快慢步先后交替三次,才度量调教‘野牛步’”[3](P157)。
“备鞍行时,跑第一个‘苏而通’以后、末一个‘苏尔通’之前,‘肌肉紧张’不停,时重时轻,黄昏与清晨仍骑之跑步,跑八次以下和六次以上。若马背磨破与鞍粘上,可快慢交替奔跑”[3](P157)。如果这样快慢交替奔跑,肌肉仍紧张,仍然无法调教的话,就要将马放进河里洗冷水澡。但是,这是万不得已的办法。“若能调练,不宜‘冷泡’,易致疫病,忌之”[3](P157)。
以上出现了两个术语:“野牛步”和“苏尔通”,未见有相关材料提及和解释。根据《驯马经》的上下文来判断,“野牛步”是初级训练后的加速奔跑,步态像野牛扬蹄。“苏尔通”则是通过“野牛步”训练,提高速度后的长距离跑,目的是耐力训练,是要求马连续快速跑的路程,是长度单位。
无论人还是动物,承受多大运动量,都存在着“极点”[4](P226)。田径运动员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持续接受具有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训练时,做到一定的程度,身体便出现反应,感觉难以承受。这是因为内脏功能有其惰性,此时的运动量尚未被肌肉和内脏所适应。如何应对?教练员应该调整队员们的运动节奏,使不良反应减轻、消失。这样,动作就变回轻松有力,呼吸也轻松自如起来。这在运动生理学上叫“第二次呼吸”[4](P226)。《驯马经》正是根据剧烈运动后的肌肉反应来不断调整训练强度,以减轻因运动带来的不良反应。
(二)视肠胃的反应来调整运动量
马在开始训练时,食欲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慢慢让它们适应。对用尽其他办法仍不愿进食的马,则“以慢步、快步交替过三四个山沟,向下骑行半‘度步’,勒紧嚼子而跑后,此马即愿进食”[3](P157-158)。剧烈运动后,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消化暂时抑制,没食欲也不是病。将马带出去遛一遛,过几个山沟,而不是机械地走直路或绕圈子,是非常科学的,有助于尽快让交感神经恢复到不过于兴奋也不过于抑制的状态,正常食欲就能恢复。
在运动量大的时候,有的马不仅食欲受影响,而且还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要视消化道的不同反应来变化运动量,“跑最后‘苏尔通’以后,五更以前之间,马粪干燥或稀软,不能跑马,只能结伴而驰。(粪)干慢行,不紧缰绳;粪稀则快行”[3](P161)。剧烈运动后,如果大便干燥,其原因是交感神经兴奋和体内水分丢失偏多。如果不休息调整的话,有可能造成便秘,也就是兽医所言的“马结症”,处理起来很麻烦;大便稀则是由于运动影响了肠胃功能,减少运动量即可恢复。《驯马经》中的如上做法正好符合这一道理。
《驯马经》中还讲了马匹运动过度的另一表现:“马眉很宽,额毛竖起,双耳松弛,腹泻,马步不稳。”[3](P158)运动过度后马步不稳,是因为运动过后,有大量乳酸积累在肌肉中,甚至还有可能发生了肌肉拉伤。书中给出的应对方法是给马沐浴,通过洗马来改善微循环,促进肌肉清除乳酸,对肌肉起舒缓作用。
(三)视膘情而调整运动量
《驯马经》将马的肥瘦看作决定运动量的重要依据。肥马因内脏负担重而容易疲劳,不愿动,驯马人就要一步步诱导它动。“饲养马匹之前,首先要看日子多少而决定做法。备鞍之后,未飞快步之前,应快、慢、松、紧交替行之,膘肥,先慢速调教”[3](P162)。“膘肥者(调练)要松。如不放松调教,则不服,以致不会大跑。训练不要过猛”[3](P159)。
中等膘情者之快、慢则要“快速前先稳步行,长劲后再快行,膘优差二者之调教,与食料软硬紧密相关。驽马从‘苏尔通’调练起,接近跑大跨步之日,快步同前;待长劲后,照驽马步法而行”[3](P162-163)。“行走中等和膘情中等者,则跑步、快步交替六次。大跑仅一次,共调教七次”[3](P159)。
对体质差的马更要循序渐进。马若过瘦,运动量要小:“膘不丰满,飞快步之前,毛鬃蓬松,肉凹陷,不愿走,开始抓紧调教时,步伐要稳。调教放松后,长肥膘,照前飞快步”[3](P162)。对于体质更差的“驽马”,更要小心:“驽马如略有损,跑大‘跨步’之前,照前一个步度调练。勿连续激烈调练,但不要间断,则膘肥。”“驽马,步子小者为:跑步、快步交替四次”,因为“大跑步,驽马体弱不能与常马一样承受”[3](P159)。
太肥的马,内脏负担重,跑起来容易累。逐步增加运动量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消耗多余脂肪,和人通过运动来减肥的道理是一样的。人可以通过自制力来做到,马只能靠诱导。太瘦的马,肌肉不发达,力量不够,更需要从小运动量开始训练,待肌肉力量变强后才能增加运动量。
二、训练前的热身运动与活动后的整理运动
(一)驯马要循序渐进
对于没有进行过训练的马,“无论饲养多久,突然进行‘苏尔通’(调教)者,壮马行七个步度,中等马行六个步度,下等马行五个步度,驽马行四个步度;一般壮马,行一、二个‘苏尔通’步度,和缓训之。不能因膘佳撒开(跑),过于步行要累垮”[3](P162)。这 是 因 为 在 未 进 行 大 运 动 量 训 练 之前,马的内脏功能尚未适应大运动量,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也没有提高。如果一开始就以最大运动量来训练,就会累病,甚至当场发生意外。即使膘情好的马也要注意这一点。
(二)科学训练——热身活动与整理活动
即使马匹已经开始了一个时段的大运动量训练,每天训练前也要做好热身活动。一场训练结束的时候,还不能立刻停止,而是要做一做整理活动,“若谓膘佳,在跑大跨步以内,过猛,对膘、脉有损,因此,不能过猛”,“膘佳之马,起跑与收辔时应慢行,但(中间)务必多跑”[3](P162)。相当于体育训练前的热身活动和训练结束后的整理活动。和人一样,突然停跑,会导致血液回不到心脏,造成“重力性休克”[5](P86)。
参加过体育训练和比赛的人都知道:准备活动是必须的,其生理作用和机制如下:其一,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起来,内分泌腺也做好准备,以便正式训练和比赛时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其二,让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由适应安静状态转向适应运动状态,为肌肉输送更多的氧;其三,通过准备运动而将体温升起来,提高代谢率;其四,让静态的肌肉动起来,降低其“黏滞性”,以防拉伤;其五,让皮下的毛细血管“充盈”起来,以及将因运动量增大而产生的热量从体表散发出去,以防正式训练和比赛时体温 过高[6](P221-222)。就驯马而言,道理是相通的。
(三)“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活动性休息
马在可以进行高强度训练之后,《驯马经》仍然要求轻重搭配,而不是一味地保持高强度,“硬饲料、飞快步、冷泡于最后步程小跑前视膘情好坏进行快、慢、松、紧调教,依实情而行”。膘好,也要轻重交替,“膘好,一个大跑步和六个跑步、快步交替进行,再进行一个慢速跑步”[3](P161)。如此训练马匹进行大运动量跑步,属于有氧耐力训练,类似体育运动中的长跑、长泳训练。快、慢、松、紧交替进行,就等于中间有休息。如果训练后休息间隔较短,就属于“间歇训练”;如果休息间隔较长,就算作“重复训练”[6](P281-284)。《驯马经》中的快慢步交替进行,类似于体育训练时的“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对增加耐力来说,行之有效。大运动量训练和小运动量训练交替进行,以大运动量为主。这样,夹在中间的小运动量就算作休息了。和完全停下来的休息相比,这样的“活动性休息”能让体内的乳酸更快消除,以更加有效地解除疲劳[7](P76)。
三、科学练胆与合理进食
(一)科学练习胆量
马匹在古代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战争。战场上以鼓声为进、锣声为退,加之厮杀呐喊声,马在这样的场合很容易因受惊而失控。《驯马经》要求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视其本身勇怯,顾其感受,通过“大声喊叫和摇箭旗,令马极端恐惧而惊”[3](P158)。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加其胆量。
感知是动物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在动物的心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动物普遍有学习的能力,主要是“习惯化学习”和“印记学习”[8](P464-465)。利用条件反射和记忆来让动物适应和习惯特定的环境。《驯马经》要求在训练的时候让马听到锣鼓和呐喊声,让它们熟悉和习惯这类声音,以便在战场上听到类似的声音时不致受惊。
(二)营造合理的进食环境
训练紧张的时段内,马容易因疲劳而食欲下降,甚至生病。《驯马经》特别注意该时段内尽可能给马提供一个好的进食环境,以便让马吃好、休息好,减少疾病。喂马时,拴马绳要长短合适,“以二揸半长短为宜。”使马在吃草时既活动方便,又不会因贪玩而影响吃草料。青藏高原日温差大,晚上和凌晨气温低,让马厩保暖也是防病的重要措施:“黑夜宜暖,黎明宜暖”,“放牧时,不戴笼头,于圈中喂以饲料”[3](P161),多给它们留点进食的时间。《驯马经》还对驽马在吃草料上进行特殊照顾,“驽马,不肯聚槽而食,可将其分别另喂,于傍晚入群。早晨走马和调教时牵出”[3](P160)。体质差的马,往往胆小、受欺,如果与强壮马一起进食,则因抢不到饲料而更加瘦弱,分槽另喂是好办法。
四、训练期间的饮食保健
(一)训练紧张时的饮食要求
首次第一行程小跑时,膘好之马,料要精,饲养照常规。此后,五更以前,给马喂食时,先测好伴食之水应减多少,行走调教前应减少硬饲料[3](P161)。为的是避免刺激肠道,引起疼痛或肠痉挛。
(二)劳累时马的饲养要则
如果驯得太累的话,马有可能不愿吃草,“从调练到拴马之间,不想食草,不思饮水,此谓‘厌食’”。解决的方法是“日夜之调教比一般松,并置于暖、暗之处。白天喂草料时间长,饮水两次。放马食草时,用长绊索放牧,取下嚼子让马食草”[3](P157)。马在训练强度过大的时候,会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食欲。用适当放松的办法解决,将马放在暖、暗处,有利于休息和恢复,符合科学道理。还要注意“马进草时,勿连续饮水”以防冲淡胃液、影响消化。而且还要防止马暴饮暴食,还要“依照马肚大小反复观察而给多少”[3](P157)。
马大跑时,也要有一系列适应措施,“喂料时,给温水十一口为止。不饮山谷水。”[3](P158)西藏的山谷水,多为雪山上下来的水,冰冷刺骨。比赛时,马的身体因剧烈运动发热,突然喝了冰水会引起肠胃痉挛。不饮山谷水就可以避免该类事情发生。
如果训练将马累得倒了胃口,采取一般措施无效的话,就让马排空腹内积滞的东西,并有了饿的感觉之后再喂食。“从首次跑‘苏尔通’,至次日放马,进行大调教。下午太阳落山时,不给草,只饮一点水,又备鞍骑上快步两次,跑步两次,大跑步一次,共骑行五次,腹内粪便排泄物全无,即愿进食”[3](P157)。
对训练成绩差、跟不上总进度的马,“上午跑走次数少,让其长劲,嚼子放松,调练时,给半升爱食之料。下午不走步,从五更至次日清晨,进行大调练;下午太阳阴影有一枪之长时,以喜爱之食一升磨后给之,次日放牧”[3](P159-160)。对于更弱的马,要“上午备鞍而行,下午不备鞍行。白天调教后若愿进食,白昼调教时则不戴嚼子,笼头与一般同。夜间调教放松,不戴口嚼,披上垫子,调练大、小‘跨步’前,给以半升喜食之料”[3](P160)。
在运动量特别大的时候,还要特别增加营养,“以二两白砂糖,两个鸡蛋,醇酒两勺调后灌之;此日傍晚喂食后,再喂两捧马喜食之带皮小米,拌以凉水。第二天早晨跑马前,喂一捧半马喜食之带皮小米再跑”[3](P160)。鸡蛋中的蛋白质和带皮的小米中所富含的钙和锌,有助于增强骨骼和促进代谢。
五、训练期间的增膘与减肥
从健康和奔跑速度来考虑,马的膘情适中最为有利。所以,要借大运动量训练的时候,通过饲养和运动来调节膘情。《驯马经》强调,“膘不过分,食欲不减,跑得飞快”,“马跑得快,膘情饲料不够标准,终将不善大跑步。马虽走不快,膘情饲养符合标准,大跑不会落后”[3](P162)。判断膘情的方法是,“观其脊椎突出高低与系马肚带弯曲程度及臀部中缝陷入情况即可”[3](P159)。在正确判断膘情之后,就采取不同措施来为马增膘或减肥。
对于瘦马,“喂料时让其细嚼慢咽,即能长膘”,“日夜给草、水,食也能进,膘也能长”,但是“喂料过多,不能承受”[3](P159)。文中之“料”当为粮食,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动物在野生状态下可以随时进食,并无规定时间,人为了自己休息而往往在夜间不喂,就影响长膘。“马无夜草不肥”早已成为民间俗语,可见夜间喂食之重要。但是,马是食草动物,如果喂料过多,容易引起脂肪肝。“喂料过多,不能承受”之说,非常科学。
瘦马的运动量也要减少,才有利增肥,“膘差者:不备鞍,后快行,少牵引,多骑行。大跑:上午跑步四次,下午跑步两次行之”[3](P162)。
对于食欲过旺的马,要用“减膘之法”,“不断进食之马,纠正之法如前。跑马后,进行大调教并给冰水,纠正之法如前。不论步度多少,跑末个‘苏尔通’以上,快慢交替。饲料要用手调之”[3](P162)。用手调饲料,为的是让料和草混合均匀,防止馋嘴的马专挑吃里面的粮食。马正常吃草,不会过肥,贪吃粮食最容易长肥。
此外,《驯马经》还对饲料和饮用水提出严格要求。列出的不宜作饲料之草,有茅草、蒜草、各种带籽之长草、孜岗察高金草、江俄草、日赛习木草、喀汗草、苜蓿草;不宜饮之水,为渠水、池水、井水、盐湖水等,勿用脏水,含矿物质较多之“重水”[3](P161)。西部地区的井水高氟,损害骨骼。盐湖水过咸,不宜饮用。而渠水和池水因在外积存时间较长,容易长出青苔等,不如流动着的河水清洁卫生。
小结
《驯马经》是古代藏族驯马人丰富经验的积累,具有实用性、地方性、科学性。其中的驯马技术及相关的养护技术,具体、实在且具有可操作性,是其实用性;涉及的水、草、气候等和驯马及养护有关的外部条件,都是藏区本地特色的,适合在藏地应用,是其地方性;《驯马经》所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与训练相匹配的喂养方法均符合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原理,是其科学性。《驯马经》是古代藏地畜牧兽医学的珍贵资料,显示了吐蕃人高超的养马技能和聪明才智,并为我们理解当年吐蕃的强大军力提供了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