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护理及社区老龄服务需求
2021-12-14李菁蕊
李 敏,李菁蕊
(北京农学院 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北京102206)
北京农村地区老龄化、高龄化和城镇化的纵深发展日益凸显了北京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和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的照料护理需求,北京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家庭照料护理机会成本,弱化了家庭照料护理资源。有研究表明,社区老龄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内容[1],社区老龄服务的发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的短板[2],北京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护理服务的潜在需求呈大幅增长态势[3]。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照料护理需求与家庭照料护理服务功能的弱化和社区老龄服务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4-6],社区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空间,北京农村社区老龄服务的发展将一定程度上缩小农村老年人照料护理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差距。2020年受突入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目前暂未获得第5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本研究根据第4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北京农村数据,尝试分析北京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辅具用品使用、照料护理需求、家庭照料护理现状及对社区老龄服务的需求等内容,以期为促进北京农村社区老龄服务的发展,增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潜能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
数据来源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第4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北京涉及朝阳区、房山区、丰台区、海淀区、顺义区共5个区的599位农村老年人。
年龄分布为:60~69岁低龄老年人为364人,占60.97%;70~79岁中龄老年人为161人,占26.97%;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为72人,占12.06%。性别分布为:男性为248人,占41.54%;女性为349人,占58.46%。婚姻状况分布为:有配偶为445人,占74.79%;丧偶为142人,占23.87%;离婚为4人,占0.67;从未结婚为4人,占0.67%。
自评健康状况为一般的所占比例最高,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八成。具体来看,被调研的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比较差和非常差的为123人,占20.53%;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254人,占42.40%;自评健康比较好和非常好的为222人,占37.07%。北京农村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为84.9%,农村老年人患病比例高的慢性病种类主要为高血压、骨关节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等)、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和胃病。其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达52.68%,其次是骨关节病达40.47%,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等)为36.96%,白内障/青光眼为23.58%,糖尿病为15.72%,胃病为12.37%,患有慢性肺部疾病(慢阻肺/气管炎/肺气肿等)的为7.36%,哮喘为4.01%,生殖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3.18%和1.51%,其他慢性病为6.35%。
2 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护理需求
2.1 生活自理能力辅助需求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是否需要他人的照料护理服务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大幅减退,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的辅助。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洗澡、穿衣、如厕、室内移动和进食等[4],北京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数据结果所示,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值得关注的是有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存在轻度受损或中重度受损,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的照料护理。根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测度的具体内容来看,如厕和洗澡这两项日常活动能力轻度受损的农村老年人所占比例为4.01%和4.17%,如厕和洗澡能力重度受损的比例占2.50%和6.01%,北京农村老年人如厕和洗澡能力轻度和重度受损的比例相对较高;吃饭、穿衣、上下床、室内走动能力轻度受损的北京农村老年人分别为1.67%,2.17%、2.34%、3.34%,吃饭、穿衣、上下床和室内走动重度受损的农村老年人分别占1.67%、2.67%、2.50%、2.51%。北京农村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一定程度上存在轻度或重度受损,日常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北京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客观上需要依赖外界的照料护理服务。
2.2 生活照料护理服务需求
北京农村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接近两成,有照料护理需求而未得到照料护理的现象需要被重点关注。被调查的北京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护理服务的所占比例为16.92%,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需求基本由家庭提供服务,其中有照料护理需求而未得到照料护理服务的农村老年人占10.1%,略高于一成。北京农村老年人存在照料护理缺失现象,可能的原因一是家庭照料护理资源的减少,如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背景下,能够承担老年人照料护理工作且愿意承担的家庭成员呈减少态势;二是社会化照料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社区老龄服务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供给普及性不高,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需求;三是受制于农村老年人经济条件相对薄弱,有些社会化照料护理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使用。
3 农村老年人照料护理现状及对社区老龄服务需求
3.1 辅具用品使用情况
辅具用品在北京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辅具用品主要包括老花镜、助听器、假牙、拐杖、轮椅、血压计、血糖仪、成人纸尿裤/护理垫和按摩器具等,北京被调研的农村老年人中使用辅具用品的比例占78.76%。北京农村老年人使用比例相对较高的辅具用品依次是老花镜、血压计和假牙,所占比例分别为54.35%、40.64%和31.61%;其次为血糖仪和拐杖,所占比例为13.55%和10.70%;使用相对较少的辅具用品为按摩器具、轮椅、助听器和成人纸尿裤/护理垫,前两者均占4.01%,后两者均为1.84%;使用护理床的比例较低,仅占0.17%,其他种类的辅具用品有放大镜和烤灯,其使用比例亦极低,被调研的北京农村老年人无人使用智能穿戴用品。
3.2 最主要的家庭照料护理者
家庭成员是当前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照料护理资源。日常生活有照料护理需求的北京农村老年人中获得照料护理服务的所占比例为89.90%,基本由家庭成员提供服务。北京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照料护理者的分布状况如数据所示,配偶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照料护理者,高达41.57%;其次是由儿子提供照料护理服务,占比26.97%;再次是由女儿提供照料护理,为12.36%;由儿媳提供照料护理的农村老年人占比为11.24%;由孙子女、家政人员提供照料护理服务的农村老年人占比相对较少,均为3.37%;由其他亲属提供照顾护理的农村老年人占比极低,仅占1.12%。由此可见,北京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照料护理者以家庭成员为主,按照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配偶、儿子、女儿和儿媳。总体来看,家庭照料护理资源是农村老年人照料护理的最主要资源,社会化照料护理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服务普及性较低且服务供给有限。
在北京农村地区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是老年人照料护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最主要的照料护理者中,北京农村老年人占比45.12%,在60岁及以上的照料护理者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59.46%;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占32.43%;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占8.11%。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是主要照料护理者。在农村地区老年人照料护理日常生活需要辅助的老年人是农村客观且相对普遍的现象,可能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工作和居住地点不在农村,对留守在农村的老年父母的照料护理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可及性的困难[5]。在社会化养老照料护理服务发展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亟需社会化照料护理服务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区老龄服务的供给有待加强。
3.3 对社区老龄服务的需求
北京农村老年人对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助餐服务、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服务等社区老龄服务有较高需求。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对社区老龄服务有较大需求,特别是对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助餐服务、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服务有相对较高的需求,而对心理咨询/聊天解闷和老年辅具用品租赁的需求则相对较低。具体来看,北京农村老年人需求最高的社区老龄服务是上门看病服务,占比38.73%,其次是上门做家务和助餐服务,所占比例分别为22.37%和21.20%,再次是日间照料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分别为15.86%、11.85%和11.19%,有助浴服务需求的为9.36%,农村老年人对心理咨询/聊天解闷和老年辅具用品租赁的需求相对较低,分别为7.01%和2.17%。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区老龄服务的发展提供契机,在农村地区可以优先发展需求相对较高的社区老龄服务。
4 结论与讨论
北京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护理需求、辅具用品使用、主要照料护理者和对社区老龄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八成以上农村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患病比例较高的慢性病种类依次为高血压、骨关节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和胃病。2)老年人使用较多的辅具用品依次为老花镜、血压计、假牙、血糖仪和拐杖,其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护理的占16.7%,家庭成员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照顾护理者,按照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配偶、儿子、女儿和儿媳,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照料护理者中四成为低龄和中龄老年人。3)老年人对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助餐服务、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和助浴服务等社区老龄服务需求较高。
北京山区较多,目前农村老年人年轻时多数主要从事超负荷体力劳动,缺少保健知识,常常面临疾病疼痛的困扰,需要使用辅具用品甚至依赖他人的照料护理。同时由于机体脏器功能的衰退,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躯体疾病,多数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维持治疗[6],家庭和社区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基于北京目前实际情况,促进社区照料护理服务供给潜能发挥的建议如下。
1)试点建立养老照料护理保险制度。在北京农村地区试点建立养老照料护理保险制度,有照料护理需求的农村老年人可根据专业体检机构评估的等级,获得不同等级的居家照料护理服务。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护理服务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压力,建立农村照料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农村老年人照料护理服务需求的获取和农村老年照料护理服务业的发展。
2)促进多方共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在北京地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引领,以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多方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农村社区老龄服务供给。北京农村基层党组织可结合农村当地实际,引导和协调社会工作机构和志愿组织等在农村社区开展老龄服务,农村老年人辅具用品的使用和更换流程等可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和操作;北京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运营和功能的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将促进农村社区老龄服务的发展。在老龄服务供给的优先序方面,根据研究发现建议优先发展北京农村老年人需求较高的老龄服务如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助餐服务、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和助浴服务等,增进农村社区老龄服务供给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