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垃圾分类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初探
——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
2021-12-14张凤姣朱小军
张凤姣 朱小军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141)
一、引言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以来,生态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先试先行的重点。2017 年3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住建部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在全国 46 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天津作为全国46 个试点城市之一,陆续发布了《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规范》《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南》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垃圾分类的目标和标准。2020 年12 月1 日,《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作出了详细规定,这将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环境、提升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经济贡献、人才培养、文化交融等多方面的影响与联系。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位。为了找出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师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因素,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形式,调查师生对于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和行为态度的基础上,最后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垃圾分类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一些改进性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方法
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对垃圾分类问卷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包含垃圾分类认知、垃圾分类行为、对校园垃圾分类的意见等问题。调查问卷以网络的形式发放,收到电子版问卷216 份,有效问卷212 份,有效问卷率达 98.1%。
(一)垃圾分类认知调查
由图1 可以看出,对于基本的生活垃圾“四大类”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学生是了解的,仍有7.01%的学生几乎不了解。
(二)垃圾分类行为
图2 显示,几乎不分类和从不进行垃圾分类,全部垃圾混合投放的学生有45.79 %,有47.2%的学生会将可回收的垃圾出售,其他全部投入垃圾桶,只有7.01%的学生会严格分类。由此看出,在垃圾分类行为执行方面,会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的学生微乎其微,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没有付诸到日常生活当中,也没有采取正确的分类活动。
(三)垃圾分类行为改善
如图3 所示,学生们愿意通过海报宣传与讲座学习、第二课堂、参加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以及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其中,选择海报宣传和讲座的占大多数。
图4 显示,如果制定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对不分类者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惩罚,74.3%的学生愿意做好垃圾分类,说明政策的制定是有必要的,但是需要有奖惩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作用。
图中可以看出,63.55%的同学更希望垃圾分类能实现投放智能化,57.01%的同学认为物质上的奖罚可以激发他们更好地执行垃圾分类,另外,精神上的奖罚、将垃圾分类纳入学分考核、纳入诚信建设都能激发部分学生的执行能力。
三、垃圾分类面临的困境
综合调查问卷及实地调研,我们看到,当前,学校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垃圾分类政策的了解还是有欠缺,大多数学生仅仅是笼统的了解,缺乏主观能动性。大部分学生仅仅简单知道垃圾分类分为可回收、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但在真正投放垃圾时,仍然将垃圾全部投放在一个垃圾筒中,能严格按照分类投放的少之又少。
(二)学校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实地调研中也发现,除了校园内操场、绿化区域有设置分类垃圾箱,大部分宿舍、教学区以及办公区只有综合垃圾桶,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师生仅是将所有垃圾统一扔到离自己最近的垃圾桶,并不会考虑是否严格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校曾试点推行智能垃圾桶,学生们通过注册账号登录手机客户端,预约垃圾回收,或者到指定点扫二维码投放分类好的垃圾,每投放成功会有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绿植。但是由于智能垃圾箱数量有限,摆放位置距离宿舍区较远等各方面因素,导致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闲置浪费的现象。
(三)垃圾清运还存在混投、混装问题。学校在垃圾分类运输、回收等垃圾后期处理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所有垃圾混在一起处理的现象。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也有同学反映,即使自身做到了严格按照标准将垃圾分类,可是清运工人仍然将这些垃圾混合收集运输,使得源头上的分类努力付之东流。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和垃圾分类执行的积极性。
(四)学校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天津虽正式实施《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但是在真正执行过程中,学校缺乏长效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这也是长期以来,垃圾未能实施分类的原因之一。
四、改善建议
(一)学校应强化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意识决定行为,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就谈不上垃圾分类的行为。学校要持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让学生们熟知垃圾分类政策。根据院校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活动,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第二课堂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里认同垃圾分类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2021 年6 月,天津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 年底,建成并开放6 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二)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校园内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设施。增加校园内的分类垃圾桶,有条件的可以尝试智能垃圾桶,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垃圾桶摆放的数量和位置,使其物尽其用。
(三)完善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的制度与管理体系。学校应尽快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的详细制度,适当增加强制性规定,加强监督惩罚。尤其在垃圾分类工作的起步阶段,强制性的规定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必要保障。对于垃圾分类执行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也应给予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除了政策制度方面,高校应专设垃圾分类的管理部门,加强对校园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
(四)做好垃圾分类运输环节,重点解决“先分后混”“混装混运”问题。高校垃圾运输目前主要还是城市环卫部门在负责,他们主要负责将垃圾从学校送到垃圾处理站。这就需要加强高校与生活垃圾清运单位之间的无缝衔接,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问题。
垃圾分类是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漫长且复杂的工作。参与垃圾分类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责任,高校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推广宣传,做到身体力行,促进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为建设文明生态的校园环境作出贡献,真正意义上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