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精神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
——紫砂壶作品《松桩》创作研究
2021-12-14钱丽梅
钱丽梅
松、竹、梅三种植物在中国有“岁寒三友”的美名,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故紫砂壶艺术也常将“三友”作为主题进行艺术构建。紫砂泥丰富的色彩与极强的可塑性使得紫砂壶在呈现“三友”形态时更加逼真,体现了紫砂壶工艺的特色与水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也以新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松桩》这件作品选择的是阳刚、坚毅的松,创作者将视角聚焦于松桩之上,不仅符合紫砂壶的实用需要,也更加凝练地凸显出松桩的自然形态特征与其精神品格,展示了在文化与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审美特色。
一、古劲松色
松树的松针是四季常青的,即使在寒冬腊月之中结满冰霜也“面不改色”,松树的枝干则是棕色的,是大地母亲的血脉在其中的延续,也使松树看上去颇为健壮有力,充满阳刚之气。此壶在泥料上体现的便是松树枝干那“古劲”之色。
壶是深棕色的,这是极有朴素和深沉气质的颜色,与松树的自然气质极为相称,这一颜色也象征土壤,是紫砂泥的自然本色,也是松树生长所必需依赖的土地母亲,使作品具有拔地而起的强劲气势。
醇厚饱满的泥料颜色体现出泥料自身的质感就是非常优秀的,无形中彰显了作品的价值。创作者通过对泥料的调和与烧制温度的把控使成型后的作品表面呈现出温和、低调的哑光质感,也是对作品自然气息与松树精神气节的烘托,并体现出紫砂壶艺术的古雅气质。泥料的色彩展现了松树的强劲,质感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的古味,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古劲”松色。
二、挺拔松型
从基础造型与结构上看,此壶的设计是比较简单的,也做到了对松桩形态的真实模仿,为进一步刻画松桩的细节做好了准备。
壶体是一个圆柱形,挺拔中正,其宽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将壶衬托得更加高耸,虽为松桩,但那股奋力生长的气势是非常强大的。壶盖是嵌合至壶身之上的,形成了一个平整的顶面,以便对松桩的表现更加逼真和简练。壶盖与壶身相接形成的线条清晰、干净,一方面体现了作品细节之处的精湛,另一方面象征树桩之上的年轮,简单的一条线为作品带来了一些生机,侧面体现着松桩所经历过的岁月。筒身有着明显的内凹弧度,由上至中部微微内收,继而再渐渐外展,与壶顶部达到同一宽度,保持上下对称。弧度的存在使作品的松桩之型更加逼真,也是创作者对作品线面结构掌控能力的展现。
纤长的圆筒型壶嘴镶嵌在壶身一侧中间部分,由根部像左上方利落地伸出,与壶身顶部保持水平,中部与下部带有明显转折,是对松枝形态的模仿,也可起到缓冲茶水的作用,便于人们更好地掌控出水。壶嘴对面的壶身上镶嵌着大大的耳状环形把手,其与壶嘴之间有线条的连续感,使作品更具完整的空间感,线条的流畅也可衬托松树爽朗的品格。镶嵌在壶盖中央的壶钮是弧线型的,形成了半个圆环,呈左右对称状,与壶体的中正感是一致的。
作品的造型结构表现了松桩那挺拔、正直的身姿,其中的线面调整都是依据松桩真实形态和紫砂壶实用需要呈现的,做到了自然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三、苍劲松纹
作为自然植物,松树的表皮不是光滑平整的,有其与生俱来的沟壑枝结,也有为风霜侵蚀、虫鸟所蛀留下的痕迹,是松树所经历过的岁月的证明。在紫砂壶创作中,做拙有时要比做精难多了,稍不注意便会使作品流于粗糙,所以创作实际上是用最精湛的工艺表现最自然的纹理,紫砂壶花器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壶身的中间部分是一条深深的沟壑,两边隆起,上面布满了树皮一样的圈纹,还有形状各异的立体枝结,无论是线条还是凸起的造型部分都十分清晰,流露出紫砂壶工艺的精湛。在壶嘴、把手与壶钮上,这些纹理同样存在,将两部分变为苍劲的松枝。在壶钮周围的壶盖上,创作者装饰了小小的松针图案,将松树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清晰,使作品的自然形象更加逼真和完整。
松树是“三友”中的勇士,其体态强健,迎风斗雪毫不退缩,扎根于大地之上,坚毅勇敢。中华民族就如这松桩一般,四季常青,历经五千余年风霜雨雪依然神采奕奕,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不断向前,也如这松桩一般在遇到挫折困难之时不气馁、不屈服,永远挺直脊梁,不变心中信仰,奔向美好未来。松树及松桩所代表的精神早已是中华儿女基因的一部分,在与紫砂壶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新的发扬。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紫砂壶创作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精神,以此为基本,发挥自身艺术优势,才能彰显其独特的中国风范。
结语:《松桩》紫砂壶具有自然魅力,创作者精心刻画出来的不仅是松桩的特征,更是民族精神。本文分别对作品的泥料、造型与装饰进行了分析,以此说明了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精神,揭示了传统文化精神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必然,更是紫砂壶艺术长期以来坚持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