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石之美
——谈许玲的陶瓷雕塑艺术

2021-12-14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太湖石竹影竹子

吴 振

江苏省美术馆 江苏南京 210018

《花非花-幻影》许玲2020 白陶 50-28-60cm

当代年轻的陶艺家许玲,对西方立体派艺术一直关注和抱有兴趣。2018年她到法国参展时,特意骑着单车穿过大街小巷,找到扎德金艺术馆观看立体派雕塑家ZADKINE的作品,这些对许玲的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位当代陶瓷艺术家,身处工业化、规模化大生产的现实局面,特别是目睹景德镇每天不可计数的陶瓷器皿制作,就必须面向整个世界和时代,考虑自身在陶瓷艺术领域的差异化发展问题。在“破”与“立”的命题上,为了实现先“破”后“立”的全新创造,许玲在万千成器之间,探索寻找一种“非器之器”的艺术形式语言。

二十世纪世界著名雕塑大师亨利·摩尔高度抽象变化的作品,给了许玲很大启发。她把随处可见的传统器型,进行夸张变化和扭曲变形,创作出具有独特意味的“非器”系列作品。从这些具有差异化和陌生感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出前后时期的变化,早期更具象还是明显带有某种器皿的影子,后来更加抽象渐渐突破具体器型的约束,达成了“非器之器”的艺术蜕变。在此破除常态的过程中,许玲吸收中国传统竹文化、太湖石文化要素,便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开启后来的“竹影”系列、“石影”系列、“花非花”系列等艺术创作。

《竹影-余晖》许玲 2021 陶 58-38-47cm

许玲的家乡是中国著名陶都宜兴,自幼居于太湖之畔,出入竹林之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成为她幼时宝贵的生活体验。家乡大面积的山林竹海已经留下深刻印记,儿时穿行其中便常看到竹摇叶摆,也见过大风时如波涛汹涌的竹海画面。另一方面,环太湖地区如苏州、无锡等地不乏传统中式园林,许玲也被江南中式园林文化深深浸染。其中最常见的太湖石,大巧若拙,浑然天成,有重峦叠嶂之姿,可谓江南园林叠石理水的核心要素。许玲以陶泥为创作材料,以竹子和太湖石作为审美意象,仿佛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通过一系列陶艺雕塑作品尽情流淌出来。

许玲的“竹影”系列作品,与太湖石形态进行深入融合与重生,突出表现竹子节节之间的规则感、秩序感与节奏感。江南的竹与石,在许玲手中形成空前的统一,其文化意蕴与艺术形态,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许玲的这类作品中,有的突出表现了竹节间的韵律,有的生动表达了风中竹叶的神采。许玲用泥片拼接捏塑成型的方式,通过分解重构、虚实结合等艺术创作手法,实现对传统竹文化、太湖石文化的现代重构。

竹子在园林中起到很大的造景作用,并且与白墙、窗棂以及映照的竹影,共同营造出绝佳环境氛围。在晨曦、暮光或月辉的笼罩下,竹与影或透过漏窗,或映在白墙,不同季节时辰各有不同景象变化。郑板桥表达过观看竹子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许玲的“竹影”系列作品,也有这种“烟光日影”的艺术体验和“胸有成竹”艺术创作过程。这不仅是继承传统竹文化渊源,也有作者基于现实情境基础的艺术创造。

艺术中的竹与影,往往是形影不离,在一件作品上体现两者共生、共态关系。“竹影”系列作品并不试图去塑造完整的竹子,而是从万千竹海中截取某段竹节、枝叶,进行局部的放大与特写,以管窥蠡测之法,展示大千世界。强风下竹海汹涌,此起彼伏,而反映到细节的竹节上面,则是这种强大动势的微观体现,形式上曲线流动感非常强烈,整体内容又非常简约而纯粹。也有的作品是表现安静的竹林,非常静谧没有这种强劲的动感。夕阳西下、夜幕展开的竹林里,渐渐变得清幽而空寂,微风过处暗影婆娑。为表现这种环境和感觉,许玲用暗色系釉塑造出这类“竹影”雕塑作品,并保留一点幽深的斑斑驳驳的机理。夏日正午时分强光照射下的竹子,史上少有艺术表现。许玲用贴了金箔的竹叶作为实验,表现烈日下金光闪闪的竹叶,视觉上耀眼且形成颜色的冲撞。

虽然竹子本身为绿色,古人作画有墨色、红色等形式,许玲的塑造多是白色,用纯白色形式塑造竹子的片段,将竹子最富韵味和美感的形态,进行最纯粹而精炼的表达。这种白泥塑造出柔软且柔韧的态势,符合竹子的材质品性;这种素雅洁净之色,也更符合竹子的高洁气质。究其更深一层原因,应该还是离不开白墙竹影的关系,所谓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正是因为白色才让竹之影有了依托,白泥塑造的竹子雕塑本身,就包涵了白墙和竹影的光影意蕴。

许玲后来的“石影”与“花非花”系列作品,其实都是“竹影”系列的延续,能感受到贯穿其间的艺术语言体系也是一脉相承。许玲的“石影”系列作品,借鉴了太湖石的“瘦、漏、透、皱”等审美品质,又有很大的艺术创新与变化。因为作者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意蕴,作品整体蜿蜒柔美许多,更加通透轻灵,仪态万千。许玲的竹、石系列作品,背后是竹文化、太湖石文化,不仅寄寓了古代传统文人思想,也包涵对当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后者渐渐成为更被关注的意象主题。

许玲把“花”作为创作的主题,推出“花非花”系列作品。这是全新解构和重建的艺术之花,褪去了世俗的花型花貌,以全新生命在泥土里生长出来。许玲用泥土塑造出花瓣的柔软与飘逸,将被风吹过时花瓣的灵动展现出来,其釉色犹如云霞般梦幻,与似花非花的抽象造型相得益彰。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花非花”系列作品,塑造出《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诗情与意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许玲其实是借作品表达怜花之情、惜春之意。每个人的青春美好年华,都是非常短暂,仿佛昙花一现。我们匆匆步入中年,很快又将走向老年,生活节奏却还在加快。“花非花”寄寓了人世间这短暂的美丽、宝贵的时光,总是令人唏嘘惋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许玲以泥塑花,再现花之风韵神采,然而重塑之花,已经脱胎换骨成非花之花,重新展开的花瓣花叶,也仿佛是将人生重新来过,观者或能从中悟到更多。

《非 器》许玲2019 瓷 28-12-24cm

《竹影-素节》许玲2019 白陶 80-30-53cm

《石影-翠涧》许玲2021 陶 58-38-47cm

佛曰“一花一世界”,“花非花”系列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广阔的空间等待去发现和表现。例如许玲用紫砂泥塑造“沙漠之花”,仿佛瞬间的美丽在沙漠绽放,紫砂本身的炽热红色与砂砾感,赋予了该作品不一样的温度和厚重感。自古以花为题的艺术创作并不鲜见,许玲跳出狭隘的女性视角,体现出面向普世生命的深刻关切,其中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细腻生动的情感。许玲手中塑造的花,并非常见的女性之花,而是生命之花的寓言。许玲的“花非花”系列作品,其实是展示和思考时间和生命的问题,“花非花”作品本身,既是有机的生命形态,也是展示抽象时间的流动状态。

许玲是雕塑艺术科班出身,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近年博士攻读考古专业,学术领域亦有专擅。她一方面学习西方和现代艺术,视野开阔而自由探求,另一方面又与古为徒,深研历史文化传统。所以从她的作品中,能看到中国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有西方的艺术观念。许玲近年屡获大奖,备受业界瞩目。很多人研究她的系列雕塑作品,何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综上看来,就是她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的全面借鉴学习,以及基于自身视角的文化阐释与艺术再造。由此出古入今,博采中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许玲个人的雕塑语言,确立独特的风格面貌。中国“竹”与“石”本身文化积淀深厚,许玲将两者统一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并以竹石之美构筑起作品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品格。

猜你喜欢

太湖石竹影竹子
李卫平作品
青铜器·羊
李卫平作品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月夜情思
偶感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竹影垂帘
铜铃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