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风月 一“栏”无遗
——《风月井栏壶》创作谈
2021-12-14许丹青
许丹青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水韵江南,片片绿野,曙光初照,桥映河流,风闲物美,在水一方,大美宜兴。
宜兴之魅,在一壶阳羡茶里;陶都之美,更在举世闻名宜兴独有的紫砂壶里。风月都浪漫,人间都可爱。一把紫砂壶,涵盖了华夏人文无数,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因为紫砂陶醉于宜兴山水、风土人情。
历史上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为文人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曼生壶”这样的标签能够流传至今成为宜兴紫砂经典符号字句,足以见得陈曼生对宜兴紫砂的影响力。在“曼生壶”腹部或肩部,或诗,或文,或是经文,都以满肩、满腹的形式呈现,最后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铭刻“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其实,宜兴紫砂壶最早的策划大师,在我看来,属陈曼生无疑。
从韵味上看,悠远的诗词、飘逸的书法、空灵的国画、质朴的金石……陈曼生用自己的智慧,有机而生动地融入中国人文意境。毫不夸张地说,曼生壶是紫砂历史上,将文人与紫砂、文人与艺人结合得最珠联璧合的一位。从造型上说,曼生壶视觉简洁明快,壶体布局章法精心创意,铭文刻绘无缝对接,紫砂壶艺术在陈曼生时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让宜兴紫砂升华至人文时代。曼生壶,是一个紫砂时代的标记。
井栏壶,是我比较喜欢的壶形,造型源于井栏,曼生十八式经典传统壶型之一。说起井栏壶,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制壶高手杨彭年来做客,互相切磋制壶心得,曼生设席庭院,品茗前,丫环于院中取水,井深栏高,丫环多次汲水未果,两位高手惺惺相惜,相视一笑,一壶在彼此心中渐成——此壶天成,名曰“井栏”。
喜欢井栏的原因,是我一直感觉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壶,学识、修养犹如井水,唯有不停汲取,愈汲愈生,给养于人,才能有所为。我创意的这把《风月井栏壶》:高古的造型,温润的泥色,切情切意的装饰,精细的陶刻、流畅的线条、平整的立面、饱满的壶体,这都是大隐隐于市一般,是决定一把壶品格高低的重要元素。
壶肩、壶身流畅过度,壶身、壶嘴和壶把柄浑然一体,古韵中带着自然气息,简洁明快,壶身刻绘松鹤,更添延年益寿之感。以底槽青为原料的这把《风月井栏壶》,以曼声十八式的井栏壶为形,弧线构成柱体,意趣盎然;比例担当的壶嘴微微胥出,斜斜向上,略微呈水平状;耳形的壶把,弧度圆滑,在把的中间点稍微下沉,呼应微扬的壶嘴,悠扬的气势仿佛一气呵成;嵌盖平缓,与身合融,嵌盖设计,气密性佳;高柱钮与身统一,拿捏得当;壶钮呈柱础之形,拿捏方便,与盖、肩并看,则如水面波纹缓缓漾开;整款壶器型简单,线条凝练,恰到好处,耐人寻味。壶面装饰,也是该壶的一大重点部分,汲取他山之石,我选取了松鹤延年的画面,壶面适当留白,取松枝一段,从壶嘴自然胥出,高古而清新;松枝坚定有力,松针细腻精致,与成熟的松干比例协调,一动一静中古韵自来。鹤,为传统文化中的延年益寿之物,带着美好的寓意,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祝愿。松鹤延年,风月井栏有机结合,将生活中的美好祝愿化为手中的这把《风月井栏壶》,有对人生境界的汲取,有对传统文化的升华,有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祝福,更重要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展望:风调雨顺,阖家幸福。
一壶风月,延年井栏。这把精心创意的《风月井栏壶》,完美地演绎了刚劲与柔美、儒雅与温婉的力量——稳重中有层次变化,严谨中不乏明朗,传古意、觅新风的效果扑面而来,底槽青的泥色赋予该壶师古不泥之态,这也是创意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思想和态度——以自己独特、独有的紫砂语言,在百花齐放的紫砂圈,铭刻独有的紫砂风格标签。
历史沉淀,沉静安然。“曼生十八式”的经典依然在演绎,紫砂的浪漫故事依然在后人的心手之间续写。从陈曼生延续下来的经典壶形中,我们不难发现,唯有带着个人气息、气质风格、人文意境的紫砂壶,才能在历史的长河里魅力永存。紫玉向来无言,但是作品都会无声说话,向往的天空里,有一抹五色,是宜兴独有的颜色,更是紫砂匠人独特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