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黑猪配套系Ⅱ系猪肥育性能研究报告
2021-12-14陈四清郭宗义何朝勇任小明
朱 丹,陈四清,郭宗义,何朝勇,任小明,罗 登
(1.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 402460;2.重庆市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2460;3.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重庆 408012;4.重庆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重庆 401121)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更加迫切。人们在享受猪肉提供的常规营养成分的同时更在意猪肉的鲜美、风味与感官享受。而决定猪肉口感风味的主要因素是其肌内脂肪含量,因此利用肌内脂肪含量高的我国地方猪种来培育优质特色肉品种或配套系,成为养猪同行及育种者的必然选择。黑猪肉在鲜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肌纤维细度等方面比长白等白毛猪种更有优势。鉴于此,将中国猪种肉质香嫩、早熟多产、适应性广的优势与欧美猪种体大、快长、多肉的特点揉和在一起,成为育种的重要方向。培育涪陵黑猪配套系正是适应这种形势而提出的,涪陵黑猪配套系就是利用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盆周山地猪作为育种素材进行杂交选育的配套系。经过7年的选育和测定,涪陵黑猪配套系猪性能基本稳定,现对母本父系(Ⅱ系)的2020年同胞肥育猪开展的性能测定,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猪只选择
选择涪陵黑猪配套系母本父系(Ⅱ系)四世代的断奶仔猪,生长发育良好,出生日龄基本一致,每窝选择2头,共计30头生长发育正常的小公猪进行去势作为试验猪,根据断奶时体重大小,相近体重的猪只在同一栏内饲养,实验猪饲养在同一栋开放式猪舍内,屋顶有隔热板,四周有蚊帐遮挡,可防蚊蝇、鸟雀进入。
1.2 实验地点
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连丰村重庆市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涪陵黑猪Ⅱ系选育场。
1.3 实验方法
1.3.1 饲养方法
从保育结束开始预饲,每10头喂养一栏,30头共3栏。预饲到平均体重20 kg立即进行测定,实际正式开始测定日龄为87.76±5.81 d,体重20.48±4.08 kg,饲喂育肥前期全价颗粒料,自由采食,记录每次的饲料添加量,自动饮水器供水,清扫圈栏2次/d,每天观察猪只采食量、精神状态、疫病情况,异常猪及时进行治疗,前期异常猪只1头治疗3 d,无好转,称重后立即移除测定。饲喂到平均体重50 kg后,饲喂后期全价颗粒料,具体情况:1栏猪初始重17.61 kg,转料时间为饲养78 d;2栏猪初始重22.35 kg,转料时间为饲养106 d;3栏初始重21.20 kg,转料时间为饲养87 d,记录猪只饲料添加量,继续观察猪只采食、精神状态、疫病等。个体重平均达到100 kg体重后结束试验,1~3栏猪,在育肥140 d结束25头,分别是1栏9头,2栏7头,3栏9头;其中2栏3头和3栏1头,因体重小,继续饲养15 d后结束测定。全部育肥猪只实际结束日龄为229.83±7.12 d,平均体重为99.90±8.02 kg,停料24 h,提供充足的饮水,第2天待宰育肥猪空腹进行屠宰测定。
1.3.2 环境控制
育肥试验环境温度控制在18℃~20℃,冬季试验,四周除蚊帐遮盖外,周围以塑料防水篷布遮挡,防风进入,避免寒冷影响测定结果。
1.3.3 测定指标
个体重均重达100 kg时,早上空腹测定体重,体长、胸围、腹围、腿臀围、体高、胸宽、胸深、倒数3~4肋的背膘和眼肌面积、日增重、料肉比等;屠宰后的胴体,倒数3~4肋背最长肌前后分别取样5 cm长,进行实验室指标(大理石纹、滴水损失、pH、肌内脂肪)测定。
1.3.4 饲料营养成分
饲料原料有玉米、豆粕、鱼粉、膨化大豆、豆油等,营养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猪饲料成分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个体均重达100 kg结束试验时的肥育性能测定结果
测定了29头结束体重100 kg的同胞肥育猪,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涪陵黑猪配套系Ⅱ系猪肥育性能(100 kg)
29头育肥猪在20~100 kg体重阶段日增重达到559.82±58.29 g,料肉比2.88:1,体长116.48±4.60 cm,体高60.74±2.51 cm,胸围109.41±5.04 cm,腿臀围93.10±4.33 cm,倒数3~4肋活体背膘厚度2.65±0.81 cm,眼肌面积26.77±3.62 cm2。
2.2 个体均重达100 kg结束试验时屠宰及肉质测定结果
体重100 kg结束试验后,对其中13头猪进行屠体肉质性能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涪陵黑猪配套系Ⅱ系猪屠宰肉质性能(100 kg)
体重100 kg时13头猪屠宰,宰前体重为98.50±3.56 kg,屠宰率达到(74.24±3.63)%,三点均镖为34.09±9.21 mm,后腿比例达到(29.92±2.31)%,肉色评分为3.88±0.94,pH1为6.16±0.44,胴体瘦肉率(49.98±4.20)%,贮存损失为(2.40±0.86)%,肌内脂肪含量(2.80±1.19)%。
3 讨论与结论
1)涪陵黑猪配套系四世代母本父系(Ⅱ系)猪20~100 kg阶段料肉比为2.88±0.02,与外三元的料肉比2.80比较,差异不显著;20~100 kg体重的肥育日增重为559.82±58.29 g低于外三元(740 g)[1-3],说明含有地方猪血缘的母本父系的生长速度比不上外三元。从育肥结束的生长性能看,涪陵黑猪配套系的Ⅱ系猪体长、体高、胸围指标分别均高过外三元[3],但是腿臀围低于外三元。涪陵黑猪配套系的I系猪即盆周山地猪肥育日增重371.06±49.23 g,料肉比4.22±0.23[5-6],相比而言,涪陵黑猪配套系Ⅱ系猪的日增重、料肉比有显著优势。
2)涪陵黑猪配套系四世代母本父系(Ⅱ系)猪100 kg体重瘦肉率为(49.88±4.20)%,低于外三元猪60%以上的瘦肉率[4],比涪陵黑猪配套系的Ⅰ系猪即盆周山地猪的瘦肉率(42.45±2.41)%[5-6]又高出7%以上,选育后有希望提高瘦肉率。
3)涪陵黑猪配套系四世代母本父系(Ⅱ系)猪100 kg时的肌内脂肪(2.80±1.19)%,高于外三元(2.37±1.03)%[2],较好的肉质,与育种目标一致,但低于涪陵黑猪配套系的Ⅰ系猪即盆周山地猪肌内脂肪(3.61±1.76)%[5-6]。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大选育力度,提高瘦肉率的同时,提高肌内脂肪含量,确保良好的肉质。涪陵黑猪配套Ⅱ系猪适度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优于外三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使得养猪户喜欢养,消费者喜欢吃,涪陵黑猪母本父系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
4)从结果来看,涪陵黑猪配套系四世代母本父系(Ⅱ系)育肥猪体重100 kg屠宰,样本量较小,3个栏育肥猪的初始重差异较大,达到50 kg转料饲养的天数差异较大,初始重最小的达转料时间最快78 d,初始重最大的达转料时间最长106 d,位于中间初始体重的达转料时间87 d。饲养140 d 86%猪只达到目标体重结束时,没达到测定体重的猪只继续饲喂15 d达到要求结束测定,这延长测定的4头猪只生长慢,耗料多,拉低了整批试验猪的日增重,提高了料肉比,增加了成本。通过实验提示,初始重不能差异太大,尽量控制在1 kg以内,结束试验时,有体重不达要求的情况,低于15%占比的要立即全部结束,不能继续饲喂,否则整体降低了测定的各项指标。今后需做进一步的扩大试验,选种育种方向要在保持肌内脂肪水平基础上提高后腿比例,增加瘦肉率,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满足消费对优质猪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