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应急响应图书版权输出新发展初探

2021-12-14刘华坤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出版物抗疫

丁 帅,刘华坤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 100026)

面对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斗,谱写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直至目前,疫情依旧在全球蔓延,打破了国家、种族和文化的界限,给各国经济社会的复苏带来阻碍,这场公共卫生危机成为全人类的集体经历与记忆。全国各地出版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号召[1],出版了大批的应急响应出版物;同时,秉承中国作为大国的使命与担当,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疫情防控出版物输出国外,源源不断输送中国抗击疫情的方法、经验和故事,激励、鼓舞着世界各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在推动中国版权走出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一、应急响应版权输出概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2]我国出版业在实施传播能力建设,推进版权贸易发展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冠疫情暴发后,出版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助力抗击疫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版权输出案例、方法和模式。

(一)应急出版物版权输出两种类型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实验室研究团队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在283天时间里逐日跟踪抗击疫情时间线索,对出版行业抗击疫情应急响应进行时间空间特点、类型分布特点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完成并更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出版服务响应报告》。[3]本文所指的应急出版物种类、数据、案例等均以此报告为基础。

在长达九余月的跟踪观察中,共采集558家出版社疫情防控出版物676种,其中版权输出图书选题和已实现版权输出图书计57种。跟踪分析发现,此次应急响应大量优质的外文版图书输出至国外,版权输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国外官方用语为主,多为国际通用语言,包括英、法、德、西、俄、日、韩、波斯、阿拉伯等多语种,是进行国家间文化交流与版权贸易等国际化合作的重要体现,该类型是版权输出的主体;另一类是以地域性民族语言为主,多为我国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包括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朝鲜文、哈萨克文、彝文、壮文等,该类型主要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体服务,同时也辐射影响使用此类语言文字的周边国家地区群体,是版权输出的另一方向。尤其是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期间,我国出版社应急响应出版物大多以公益性表现形式,免费提供版权输出。

(二)版权输出出版物选题内容与表现形态

在选题和表现形式上出版社朝着融合出版的方向迈出大步、收获颇丰。版权输出出版物选题内容涵盖了抗疫指导、防疫科普以及宣传读物三大板块,具有明显的输出目的性,体现在通过介绍中国的防控方法、抗疫故事等,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其中最多的选题类型为防控指导、少儿科普、文史纪实[4],表明大众、少儿、专业等板块具备阅读共性的读物,更具备版权输出的优势,详见图1所示。

图1 版权输出出版物选题内容

从出版物表达形态上看,完全顺应了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以电子书为主的数字出版物形态数量最多。传统纸书仍有一定比例版权输出,但数字形态出版物,以及一种内容多种形态出版物输出优势更为明显。总的来看,疫情应急响应出版物表现形态丰富,集中展示了出版社实现融合发展、拥抱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努力。此阶段的版权输出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播效果与传播力的要求,为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做出示范,详见图2所示。

图2 版权输出出版物表达形态

二、应急出版版权输出突出表现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出版社应急出版物的版权输出,突出表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数字出版读物得到优先发行

在阻断疫情的封闭时段,纸质书受到物流交通的限制,严重影响传统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因此各大出版单位审时度势,迅速转入互联网数字化阵地,以数字图书为主要制作对象,为疫情防控服务。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激发了出版物网络首发的传播模式,电子书形态出版物是最多的表达形态。在出版物版权输出中,抛却以往抽象的“版权”为核心的概念,电子书及各类有声书、融媒体出版物成为优先输出对象。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承担党和国家的对外宣传重任,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奋战在抗疫应急出版服务的前线。自疫情暴发以来,其下属出版单位外文出版社、海豚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紧急策划18种选题并相继出版发行,大部分选题以电子书形式优先发行。如新星出版社以融合联动形式发行的多语种图书《站在你身后!——从特拉维夫到黄冈的384小时》,登陆亚马逊Kindle、掌阅、豆瓣等线上阅读平台以及美国亚马逊网等,是一场跨越国境、跨越时区、跨越城市的手递手出版接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新星出版社分别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和“走出去”渠道优势,合作完成《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日文版)一书。两社合作利用已搭建的版权输出渠道,并以纸质书和电子书等多形态将该书成功输出至日本。该书的出版不仅帮助日本读者加强对新冠病毒肺炎防控相关知识的认识与了解,还有助于日本读者领略中国抗疫精神,感知中国抗疫力量,促进中日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合作交流。

(二)早期版权输出突出公益性

抗击疫情紧急需求决定了版权输出以公益性为主的特点。这种以捐赠方式的公益性版权输出,打破国外媒体对中国抗疫的质疑,有利于展现中国抗疫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彰显我国的大国担当,也体现了我国出版业信息内容聚合的高效性。

外文出版社《武汉封城——坚守与逆行》《2020:中国战“疫”日志》两书版权,授权海外九国,巴西的孔特拉庞托出版社率先完成葡语版本,并在当地网络免费发行宣传。2020年3月,山东文艺出版社联名推出的公益电子书《新冠肺炎防护手册》(漫画版)上线第二日,黎巴嫩数字未来出版社即与该社联系此书的阿拉伯语版电子书事宜。在图书编写组慷慨免费授权后,双方积极配合,短短两周即完成翻译出版工作,随即该书阿拉伯语版电子书正式上线。[5]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用28天时间改写编译了《巴塞尔公约》国际发布英语版《中国医疗废物应急管理与处置手册》,供《巴塞尔公约》187个缔约方免费使用,这是中国出版业助力世界卫生防疫工作的大国担当表现。[6]2020年3月,全国38家出版社及10位作者、绘者积极响应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号召,无偿捐赠版权共计56种。第54个国际儿童图书节之际,经评审、重点译著的11种中国抗疫儿童读童书绘本,同时在全球抗疫童书互译共读项目平台——生命树童书网(www.lifetreebooks.org.cn)上线,包括英、法、俄、日、韩、德、意等多语种版本。这些凝结了编辑、作者、译者、绘者、专家、设计师、网络技术人员等中国出版人善意、智慧和汗水的儿童读物,同时以十几种语言供全球儿童免费使用,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国际儿童读物联盟80个国家分会在各自国家推广。此外,还有78个国家的45000个图书馆也将其免费上线,免费阅读。[7]可见,依托于文化的共通性,抗击疫情类出版物版权输出很受国外读者欢迎,版权输出具有成效。

(三)同内容多语种版本协同发力

疫情期间的出版物版权输出最为明显的特点莫过于多语种、全方位。这也显现出当下中国出版业的版权输出战略眼光。多语种的同步输出,是依靠出版单位与出版企业雄厚的出版资源基础与资源整合能力,这是做好版权输出的根基。出版单位积极授权版权输出事宜,版权输出公司依靠成熟的渠道,积极推广,得到全方位的一体化协同效果。

五洲传播出版社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强强联手,积极合作紧急推出了权威防疫出版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手册》的英、意、日、韩、法、西、波斯共7个文种版本,以供海外读者阅读。此书在3月26日二十国集团(G20)网络会议召开时全球首发,并在多个电子平台上供公众免费下载阅读,向全球宣传有关新冠肺炎正确、权威、专业的防护知识。青岛出版社先后推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手册》中、韩、英、日、波斯、阿拉伯六个语言版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成功面向1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版权输出,包括英、韩、德、法、意、西、葡、波、希、泰等12个语言版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出版了中、英、俄、日、韩等5个语种版。中少社图画书《新型冠状病毒走啦!》书稿完成后便第一时间整理英文书讯及审阅材料,并及时在海外寻求合作事宜。该书在印度将发行印地语及英语版本,全球阿语版由黎巴嫩代发行,此外该书还将在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多区域国家进行国际版权输出。[8]

(四)线上云办公助力版权交易

疫情防控带来线上协同办公优先级的提升,线下活动按下暂停键,传统的版权交易受到影响。利用云端沟通,拓宽引荐渠道,表面上看是对实体出版活动以及出版流程的阻碍,但实质上推动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云端沟通极大地了弥补了线下大型活动延期的遗憾,线上的版权交易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即时开展。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BIBF)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借助“互联网+云平台”,云书展实现了线上交互式沟通,原有内容也相应深化、扩展或调整,形成书展新平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鉴于疫情影响,国际性的展览会议相继延期甚至取消的客观情况,迅速提出了“PLAN B”[9]——转战办公室,继续云版权,借助国外社交平台及视频网站,定期推送宣传视频、图片等,丰富推广方式,扩大传播途径,以“云会面”的方式让国际出版人与中国出版人继续交流;新世界出版社采取“云签约”方式,与奥地利、瑞典等国出版机构签订了46项出版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该社版权输出合作的国际版图,为疫情相关出版物的相互引进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基础。[10]

三、应急响应版权输出考验出版社四种能力

根据课题组跟踪研究,我们认为,应急响应版权输出在四个方面考验出版单位的发展能力。

(一)站位高远的应急出版组织能力

应急出版首先拼的是政治意识跟组织能力,站位牢固是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具备高效、机动的应急出版管理机制,俨然成为新的环境下版权输出发展、制胜的关键。新冠肺炎病毒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不但关乎中国人民的健康安危,同样关乎各国人民乃至整个世界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否紧急地推出抗疫出版物及译作并输出国外指导抗疫斗争,考验着出版单位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快速响应、应急出版能力。这就要求,出版单位首先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社会责任为重,承担中国出版业在全球公共问题上所肩负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次,要审时度势,开阔视野,适配国外读者需求。在策划选题、内容创作的过程中,出版物所承载的内容不仅要个性化,也要有普适性,既能针对性满足我国疫情期间的多群体、多层次、多维度的大众阅读需求,还能够兼顾到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家环境的需求,打下版权输出的基础。

(二)强大的资源整合应用能力

不同的出版单位资源禀赋与积累不同,所擅长经营的出版领域不同,如何快速调配运用社内外人力、物力资源应急响应出版,是对出版单位的现实考验。

一是出版单位要依靠社内强大应急能力及时制定选题策划计划,明确读者阅读需求,组织优秀权威作者团队,推出适需的高质量出版物;二是依靠庞大的作家、译者资源,加强跨界联动,引导各行业专家参与出版物的选题策划与内容创作,提高疫情防控读物的科学性、专业性,生产通俗易懂的抗疫主题出版物;三是重视提高译作质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正视听,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灵活的环境适应拓展能力

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出版计划和一以贯之的出版秩序,常规的线下工作转移到线上,能否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突出重围,显得尤为重要,对出版人的创新应变能力同样充满考验。基于云端的办公模式更需要强大的适应力,要求出版人善于运用大数据开发策划选题,同时利用即时高效的数字化方式生产制作出版物,如制作H5电子出版物、AR/VR出版物;还需要营销人员拓展新的出版物信息传播渠道与产品流通渠道,打通抗疫出版物在线下物流受阻状态下的互联网发布渠道;版权输出的交流依赖于版权运营人才的运筹帷幄,要突出在常态化版权交流困难、版权贸易受阻时的破局能力,积极促成版权洽谈业务,推动抗疫类主题出版物走向世界。

(四)坚毅的版权输出开拓能力

疫情期间,线下的出版物展示、商务洽谈活动等优势荡然无存,一些心存偏见的西方媒体传播对中国不友好、不和谐的声音,使版权输出合作中中国的抗疫主题出版物受到一定的质疑;同时,2020年的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性书展与活动被迫取消或延期,都造成我国的版权输出活动困难重重。是否能借助互联网云端办展参展方式进行版权贸易工作,决定着版权输出业务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加强既往的版权合作关系,积极参与版权贸易交流合作,开拓维护新的版权合作关系尤为重要,考验我国出版人坚毅的版权输出开拓能力。

可喜的是,我国出版单位经受住了这些考验,是一支忠于党和国家的出版队伍,整体上表现优秀。

四、对常态化形势下的版权输出建议

面对应急出版环境,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实践提供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当下,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从巩固应急出版版权输出建设成果,提升我国出版业在服务国家大局和国际传播效果的角度,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复合型版权人才培养

版权输出不只是单纯做产品的商业交易,更应拔升到文化输出、文化交流的高度,为此须加强对创新型、复合型版权人才培养,既需要注重政治、文化、思想素养等方面,也要注重数字化运用能力等实操性技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现版权与文化共同走出去。

新型版权人才培养要聚焦四个方面。一是要培养版权人才的摸排调研能力,及时与海外合作方沟通了解图书的创作过程以及市场表现情况;二是要格局开阔,思维创新,利用原创图书内容开发相应的文化衍生资源,从单一到多维,从一种形态单向输出到同一内容多形态输出,多形态内容多维度衍生产品矩阵输出;三是要持续跟进,落地影响。版权代理人务必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协助打造图画书海外版本在当地的影响力。版权交易只是版权输出的开始,将无形“版权”产品扩充到多维度衍生产品矩阵,才是版权输出的根本,这也是版权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的最佳效果。

(二)提高译著质量,共情文化与民族特色并存

很多时候,文化认同感是版权输出的最大壁垒,版权输出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内容质量是版权输出的起始环节。在公共议题环境下,利用好文化本身的共性,考查其他民族文化需求与热点,依靠深耕许久的版权输出经验,推送带有中国文化、中国声音的优质出版物走向世界。这就要求出版物的译著质量要高,一方面要展示我们的文化理念、民族特色,另一面要符合时代语境,具备共情文化。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童心战疫·大眼睛绘本”系列图书,就以绘本的形式,借助柔软的文学故事、人类共通的情感,以其强大亲和力、感染力,展现了疫情下人们的精神面貌、生活感受和防疫措施,体现了中国社会和家庭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上海交大出版社多次深入考查日本岩波书店的出版结构与阅读需求,以此为基础推动了后来《查医生援鄂日记》日文版的版权输出。

(三)开拓传播渠道,利用数字化平台提质增效

疫情对出版业融合发展提出更高目标,在传播渠道开拓建设上也产生了新要求。数字化平台包括两类,一类是统一的安全、可靠、权威的官方平台,开设各大博览会、版权贸易渠道,侧重于管理与交接,以信息获取、资源聚合为核心;另一类是出版单位或企业自行搭建的数字化“走出去”平台,此类平台集中性较强,具有专精性、目的性,侧重于专业化与贸易,以版权运营为核心。一旦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数字化平台,对版权输出的增益是十分巨大的。以数字音乐版权经营来看,国内的版权管理十分零散,会极大阻碍文化艺术作品的繁荣交流。目前来看,版权输出还主要依靠出版单位、版权运营个人及单位寻求商机的自主意识,因此在整体的版权输出管理上,拥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数字化平台,才能将文化走出去、版权走出去的高度拔升。

在自建设方面,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值得借鉴的,在数字出版方面,以其多媒体互动阅读平台为核心,搭建数字化“走出去”平台。早在2013年底汉学大会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达成了“孔子学院数字书苑”电子书采购协议,孔子学院上百种电子图书产品在“孔子书院数字学苑”上使用。

(四)深入数字化转型,推动出版文化走出去

数字出版为版权输出打开了新的空间,基于云端的“云上协同、网上互动、屏上阅读”的融媒体出版服务得到很好体现。出版单位要加快在各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建设,转变思维,顺势而为,无论是在技术或者内容方面,还是管理与服务方面,都应加速科技赋能效果。要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坚持“内容为王”,挖掘更具文化传播效果的选题与出版物内容,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还要不断强化出版物形态、出版物内容丰富度,打造多形态、多媒体的融合出版物。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出版单位更要主动加快融合步伐,寻求新的管理模式、发展路径,在风云万变的融合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完成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推动图书版权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

五、结语

依托数字化浪潮的红利,中国出版业为全民族乃至全世界抗疫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应急响应出版能力检验我国出版单位、出版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担当以及突破困局、勇于尝试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有力地回应了部分国家对中国抗疫的质疑与诬陷,另一方面展现出顺势而为奋勇创新精神,表达出中国出版单位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与版权输出合作所付出的努力。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出版物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出版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系列出版物
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