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程创生的内涵、意义与路径
2021-12-13郑雨露沈建民
郑雨露 沈建民
摘 要:在课程创生中,学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学生进行课程创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并能有效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为了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落地,学生需增强创生课程意识和提高创生能力、具备创生责任并掌握创生方法,而教师要创设创生氛围、提供创生条件。
关键词:课程创生;学生;学校课程开发;国家课程实施
时至目前,我国对课程创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这一主体,并探讨了教师课程创生的概念、意义、特征、表现形式、条件、策略等,研究成果丰富,而对学生的课程创生的研究非常少。但是学生是课程变革中的关键要素,其主体地位也日益凸现,因此对“学生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且有价值的。限于篇幅,本文拟从学生课程创生的内涵、意义与路径等维度尝试做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学生课程创生的内涵
“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由我国学者李小红首次提出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李小红将“教师的课程创生”界定为:“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优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等,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通过批判反思而实现的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意义、课程资源和课程理论的持续地主动地变革、建构和创造。”[1]
学生和教师一样都应是课程创生的重要主体。一方面,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课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程意义的主动体验者和建构者 [2]。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其知识经验、创造力等有可能超出教师的预期,并成为课程创生的参与者甚至发起人。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在国家课程的决策、开发等方面的开放程度以及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学生参与国家课程开发的整个运作过程的可能性较低。但新课改三级课程的提出,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运作的全过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学生的课程创生”界定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支持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决策、开发、实施与评价以及国家课程的实施,自觉并负责任地进行批判与反思,从而使课程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过程,以达到对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意义及课程目标等的创造与生成。
二、学生课程创生的意义
学生的课程创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使得课程不断动态生成新的意义,充满生命活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校课程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并细化为18个基本素养。学生在课程创生过程中,其核心素养会获得有效的提升。第一,学生进行课程创生需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程活动的各个环节,其主体地位因此而得到确立,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创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灵活地采用多种学习策略,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并运用元认知监控学习,这就提升了“乐学善学”这一基本素养。第二,在民主平等的学校氛围和创生型学校文化中,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权威和绝对控制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无主见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为“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两者平等互学、教学相长。这就激励学生在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决策、开发、实施和评价中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对教师的观点和教材内容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和批判,并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极思考、互动交流,不惧困难、坚持不懈地探索发现,建构、生成新的意义,从而促使学生在“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这两个基本素养上获得提升。第三,学生的课程创生能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课程创生时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主动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需要依据情境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策略,制定方案并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因而,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基本素养也得到有效提升。除了以上提及的基本素养,其他基本素养也会或多或少得到直接或间接的锻炼和提升。因此,学生进行课程创生,有助于提升其核心素养。
(二)有效地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学生的课程创生对于完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提高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学校课程的发展。首先,学生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基于学校和自身的特点,和教师一起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生,改进完善其中相对不合理的部分,拓展延伸其中更有意义的部分,创造生成新的课程内容和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与学校具体教育情境之间的差距,使国家课程更贴合学校实际和自身认知,进而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效果。其次,学生在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资源开发、课程设置、实施、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且头脑中已有知识,会将各种生活经验和资源带入学校,为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来源;学生基于国家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结合自身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等,对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内容、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课程媒介或资料等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和决策;学生通过参与设置“自助餐式”“超市式”课程,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满足自身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学生自觉参与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实施,自主掌握学习过程,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构、生成独特的课程意义;学生结合定量、定性评价,对课程进行全程、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思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修正完善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提高其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课程创生能有效地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三、学生课程创生的路径
要想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实现,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需增强创生课程意识和提高创生能力,这是学生课程创生的内在基础;教师要创设创生氛围和提供创生条件,这是学生课程创生的外部支持;学生还应具备创生责任并掌握创生方法,这是学生课程创生的自我升华。具备这三个方面的要素能有效促使学生“能创生”“敢创生”和“善创生”,从而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落地。
(一)学生需增强创生课程意识和提高创生能力——能创生
课程意识和创生能力是学生课程创生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基础。“从课程的本质及课程的运作机制等角度分析,学生的课程意识至少应包括主体意识、创生意识和资源意识等几个内在的构成要素。”[3]创生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首先,学生要有课程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不是游离于课程之外的旁观者,而是融入课程之中的积极能动者、主动参与者,需要通过主动学习和体验,创造“经验的课程”。学生要有课程创生意识,“从复杂理论的角度看,课程不再是一个通达既定目标的过程,而是在‘所有相关条件下生成的’”。[4]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动态、开放、生成的,学生通过自身“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推动课程动态生成,并引发自我意义创造。学生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涵盖学生的整体生活,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学习情境重构新经验。”[5]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世界中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学校课堂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等有机整合环境和网络资源,使自己成为“活”的课程资源。其次,学生应训练提升创生能力,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学活动中锻炼、提高学习思维和能力。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不墨守成规或陷入思维定式;批判地、理性地思考分析问题,不以偏概全或人云亦云;与文本、教师、同伴交流互动和协作会话,不故步自封或闭门造车。要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做到留心观察、耐心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表达、交流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教师要创设创生氛围和提供创生条件——敢创生
学生的课程创生虽说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学生的能力有限,要使之顺利开展并持续深入地进行,还需要教师的启发、指导和支持,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做出积极的教育行为,创设有利于学生创生的氛围,为学生课程创生提供条件和适宜的脚手架。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持有建构主义知识观、人本主义学生观、复杂理论课程观、对话行动教学观等,意识到知识是建构生成的,学生是学习主体,课程是复杂的系统,教学需对话互动。在科学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不会偏离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其次,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育行为,创设有利于学生创生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创生条件和适宜的脚手架,激励学生参与课程创生。第一,创设课程创生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活跃的创造思维;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变权威的控制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成为弗莱雷所说的“教师学生”,与学生建立交往互动、教学相长的协作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耐心倾听、理解欣赏学生,并采纳学生正确的建议和意见。第二,提供课程创生的条件。教师要提供各种课程创生的渠道和途径,丰富创生活动,并提供资源支持、技术支持、方法策略指导等,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便于学生课程创生,如:提供指导手册、典型案例等,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和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班级板报和宣传栏作品展示等;教师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利用创生渠道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并适时提供恰当的脚手架,促进学生课程创生。
(三)学生应具备创生责任和掌握创生方法——善创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赋予学生课程权利,“学生的课程权利是指学生在学校课程设置、学习、发展、评价、管理等方面所应享有的权利”[6],包括知情权、选择权、意见和建议权、评价权等,这是实现学生课程创生的重要保障。但权利的行使不是绝对自由的,学生应在课程决策、开发、实施、评价环节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感,了解课程权利的具体内容,清楚课程权利的边界,行使权利时注意把握时机和度。具体而言,要在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下确立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要选择积极正向的、有探索和实践价值、有利于发展成长的课程内容,并遵循逻辑顺序和心理发展规律来组织;要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遵守课堂纪律,不随心所欲,不扰乱课堂正常秩序;要在评价时公平公正、有理有据,综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学生要负责任地行使课程权利,正向推动课程创生。
学生还应掌握并合理运用高阶的方法策略,升华课程创生的效果。首先,充分调动行为、情感和认知。认知是创生的基础,行为是创生的关键,情感是创生的控件。只有行为、情感和认知三者相互融合、动态关联、共同作用,才能使深层学习发生,促使课程创生真正发挥价值。因此,学生要先储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调节情绪、动机和意志,调动脑、眼、耳、口、手等感官充分投入学习中。其次,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互动、协作会话,构建学习共同体,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协同发展。“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在主体间对话中,学生掌握了知识,情感得到升华,激情和智慧在情境与心灵的对话中实现综合生成”[7]。再次,运用元认知,加强反思,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对创生过程和结果进行计划、檢查、监测、修改、评价,深入反思课程的全部要素和整个课程创生过程,不断完善方案并进一步优化,促进自身和课程的发展和超越。
总而言之,学生在课程创生中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主体,且学生的课程创生相较教师的课程创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为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落地,学生需要增强创生课程意识和提高创生能力,具备创生责任和掌握创生方法,并在教师创设创生氛围、提供创生条件的支持下,科学高效地进行课程创生。
参考文献:
[1]李小红.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5(4):24-28,23.
[2]郭文龙,马丽君.课程与教学关系新论——由古德莱德课程观引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3):15-20.
[3]何荣宗,吴忠良.学生的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54-57.
[4]刘宇.基于学生研究的课程与教学丛书(学生课程参与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55-56.
[5]张姝.学生:作为课程资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24.
[6]邱德乐.论学生的课程权利[J].课程·教材·教法,2015(3):48-52.
[7]杨晓丽.主体间性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视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