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茶名译创综述
2021-12-13苏丽
苏丽
摘要:为了传播我国关于茶的经济文化,外宣文本中对于茶名的英译研究不容小觑。译创结合了“翻译+创作”,是在翻译基础上进行改编。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外宣文本中茶名的英译历程,总结前人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基于文献和语料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译创理论运用于外宣文本中的茶名翻译。
关键词:茶名;译创;文献综述
1.引言
我国是一个茶叶大国,茶叶种类丰富。外宣文本作为一种推广我国茶叶的有利渠道,能让国外爱茶人士了解中国茶叶,并提高我国的经济文化实力,因此外宣文本中对于茶名的翻译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茶名翻译的脉络,总结其中的理论与方法,并指出茶名翻译的不足,基于文献和语料分析的方法,使用“译创理论”来探讨外宣文本中的茶名翻译。
2.译创理论概述
本节将围绕“译创”,从定义、目的与措施三方面展开,为读者介绍关于译创的相关知识。
2.1译创的定义
译创,transcreation,融合了translation和creation,是在翻译基础上进行的创造,不同于“忠实”的翻译,译创更加强调译者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意识。这个词被翻译成“译创”(詹成,2007),“创译”(杨雪,2007)。而不同的翻译家对于这个词有着不同的定义,如:巴西诗人、翻译家坎波斯(Haroldo de Campos)认为,翻译就是译创(translating is transcreating),译创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翻译一个诗人,也就是吃掉他/她,本身就是创造一个原创作品,一个不再被视作原文的作品(Campos 1981:191)。
2.2译创的目的
一是获取经济利益,开拓市场领域。就游戏本地化而言,译创在这一领域的使用,基于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对源语文本进行改编,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译者的“创造性”行为,而这一行为的背后,是为了满足游戏开发商的商业目的,为了帮助开发商的游戏在全世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吸引更多的游戏玩家在该游戏进行一定的消费,并通过销售一些周边产品,拓宽市场,来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二是传播商业文化,挖掘潜在客户。就广告而言,译创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不仅获取了商业利益,更是传播了其蕴含的商业文化,比如“可口可乐”,由“Coca-Cola”翻译而来,不仅发音近似,而且还有意义“口中的快乐”,远比最初的“蝌蝌啃蜡”的劝诱效果好(黄德先,殷艳,2013)。这一名称的出现,会让消费者第一感觉认为喝了这款汽水就会使人心情愉悦,因此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2.3如何进行译创
一名好的译者不一定是一名好的译创者。译创的重点在于“创造”,而非“忠实”,进行译创时需注意以下幾点。
一是基于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翻译上进行的再创造,会受到受众群体文化习惯的束缚,因此,基于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是译创的前提。译创者在实施译创行为时,要加强自身对两国文化差异的了解,要明白目标语读者的文化需求,要为目标语读者提前扫清文化障碍,因而让他们能很好地接收源语文本中所要传递的信息。
二是译创者要具备专业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创造意识。译创是基于翻译的再创造,译创者只有掌握强大的翻译能力,先将原文的意思翻译得当,对原作者的意图了如指掌,才能基于这一行为再来进行创造,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展示自身的创造性意识,进而达到其译创目的。
3.外宣中茶名研究述评
本章将简要回顾前人对于茶名的研究历程,总结其研究理论与方法,笔者认为对于茶名的翻译,我们亦可以使用“译创”理论来进行。
3.1外宣文本中对于茶名的研究述评
外宣,即对外宣传,不仅要宣传关于茶的物质产品,更是要宣传茶所蕴含的文化,但本文主要研究“译创”,而译创是把劝诱效果作为首要目标,更多是涉及一种“商业目的”,因此关于茶文化在此不做过多的涉及。
在整理前人对于茶名的研究后,大体可分为两类:茶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茶名外宣翻译发展对策。
问题:
(1)茶名难以分类
(2)错误的翻译加剧了理解的难度
(3)翻译中存在一茶多译
(4)茶名的音形相同意不同
(5)茶名与实物相重
(6)茶名中不含“茶”字的翻译
(7)简化茶名
对策:
(1)灵活的使用翻译方法和技巧
(2)充分的理解茶文化的内涵
(3)考虑到中西双方文化格局的差异
(4)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
(5)将茶的本质翻译出来
(6)对茶叶开展整体了解
(7)以阅读者角度开展翻译、统一翻译规范
(8)关注读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万镭(2017)利用了翻译目的论对茶名进行英译研究,他认为,中国茶叶的品种繁多导致茶名难以分类,如青茶和绿茶都被翻译成了“green tea”,但其实二者从外形和口感都存在差距,再比如功夫茶和工夫茶,虽然发音相同,但是前者是一种茶艺,而后者属于红茶。并且,对于茶名的翻译,既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会失去美感或者无法体现文化底蕴。陈凡(2016)同样也是使用了目的论来对茶名进行研究,但不同的是,万镭注重目的原则,而陈凡更加强调忠诚原则在茶名上的运用,因为其认为,茶名外宣的翻译是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遵循“忠诚”原则,才能更好的传递中国真正的文化底蕴。伏艳(2021)同样使用了目的论,而且她认为,对于一些不含“茶”字的茶名,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进行相应的添加,把“tea”翻译出来,这样才不会使得目的语接受者摸不着头脑,并且对于字面意思相近的茶,如“花茶”和“花果茶”,在翻译时要区分开来,才能帮助外国消费者对二者有清晰的了解。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对于茶名的研究都是基于目的论,而且大多强调目的原则,译创理论也基本没有涉及,因此,笔者希望将译创理论运用到外宣茶名的研究上来,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外宣中茶名的“翻译+创造”这一现象。
3.2茶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研究深度的问题。对于茶名在外宣文本中的翻译问题,大多集中于以上两点,即问题与对策。而笔者所搜集的文献中,大多都是以期刊为主,且版面大多是两至三版,但所涉及的节标题往往也包含了四个。仅从布局来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并不是特别深入。
二是研究角度的问题。在知网输入“茶名翻译”,我们能得到91条结果,但若是输入“茶名译创”,却显示为0条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译创这一理论在茶叶领域中没有得到较大的重视,而我国作为一个茶叶大国,抛开输出文化一说,建设我国的经济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译创理论强调译者的创造意识,这一意识基于尊重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译创理论将劝诱效果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目的为的是让目标群体接受所输出的产品。因此,为了能让茶叶大国发挥其真正的效益,在外宣文本中我们要重视译创理论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凡.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探讨[J].福建茶叶.2016.
[2]伏艳.基于目的论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探讨[J].福建茶叶.2021.
[3]黄德先,殷艳.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J].上海翻译.2013.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
[5]王宝川.茶叶品牌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
[6]王珏.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