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歌谣,本土CHANT
2021-12-13王江南
王江南
摘要:本文以四川天府文化为依托,以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为产出结果,旨将天府文化内涵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探讨天府文化小学阶段课程化探究与实践方法。课程既显示出鲜明而浓郁的地域文化魅力,体现着天府文化情感的相互尊重和宽容态度,同时也是小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创新表达。
关键词:天府文化;校本课程;小学教育
四川自古即称“天府之国”,处处得天独厚。以“天府”作为四川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极能适应当代教育需要。“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更具有划时代的教育意义。本研究旨在从小学教育背景出发,创造性地探索天府文化小学课程化的教育内涵、实施操作与独特意义。
一、天府文化的内涵
《易经》有云:“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概念由此发源,智慧的人民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集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天府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是国家文脉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天府文化由巴蜀祖辈们经代代知识创造,通过文脉传承的方式,保存并记录下来的丰富且独特的本土智慧。天府文化是天府人民“活的灵魂”,是特色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天府人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与文化意识,对于我市百姓生活与历史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身为巴蜀后人,应主要学习、积极探索这条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要探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
二、天府文化小学教育课程化解析
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资源,深化素质教育,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努力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融的校本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精神,要“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智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多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建设”。
天府文化小学课程化的核心要义,是以四川本土天府文化内容为依托,以课程的形式展开的学生求学真实且综合的课程。该课程不仅仅为某一单一内容服务,而以STEAM学科结合的方式探寻天府文化的内容中提出各种问题以及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课程旨在学生探索研究天府文化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以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从中锻炼具有创新能力、善于沟通的优质品格以及具有天府文化内涵的统筹思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成都歌谣,本土CHANT》课例解析
(一)确定課程项目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成都歌谣,本土CHANT》课程为例,本质上是我市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对于我市百姓生活与历史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课程内容包含文化学习、非遗感悟、中外交流、多元体验、学科结合、经典延续和成果展示。旨在较全面涵盖课程精髓,深化学生实践操作。把握地方文化创新的同时,更为学生搭建平台,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创新、文化融合和综合运用能力。
《成都歌谣,本土CHANT》以“研修课”形式展开,采取N+3+2+1模式,即N节steam基础课程,3节外教交流体验课,2次户外专研与1次成果展示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设定活动内容
该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结合的steam课程”为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按“市地域”划分,方便孩子们后期研学地点集中设置;也可以按歌谣的“内容”分,比如“文化类”歌谣的集中学习,“市井生活”类集中学习等。假设我们按照“内容”分类,预设20节基础课,则是20+3+2+1的模式进行整个课程设计。那么我们的整个课程内容,就依照20节基础课、3节外教、2次户外研学,1次集中展示的模式进行。
其中,基础课程的设置,可按地区分类,如“成都南门”、“成都北门”的歌谣赏析,或按年代分类,如“60年代歌谣”、“70年代歌谣”,“80年代歌谣”。
外教交流课,则旨在体现我校国际化小学的特色,邀请来自法国、加拿大等地的外教加入课程活动中来,如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市、加拿大某市的外教可以根据他们本市的普通民众生活歌谣或文化教育类歌谣与我校学生分享,单独开设1-2门课,集中介绍、学习、吟唱以及表演具有国外当地特色的歌谣,作为本课的对外交流部分,体现我校语言、文化交流特色。
户外研学课则在基础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让学生们以“团队”的形式,集中去到“成都歌谣”的发源地、诞生地去实地感悟、体验和研学,将课程内容实践化,在实地探索、验证、二次创造。比如去“三桥九洞(九眼桥)”看一看,去“青羊宫”里会会神仙,到“送仙桥”遇仙迎仙送仙,去“浣花溪”上坐坐画船,也可以实地探索我市的地名文化和历史变迁。如“骡马市”以前是专门贩卖骡子马儿的地方,现在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那里是否还在贩卖骡子马儿?“盐市口”在那时是否又是专门贩盐的地方,除了贩盐,还有哪些贩市的种类?“上升街”在以前是不是真的是“秀才一条街”,在什么年段,秀才们在上升街具体做些什么?是为了继续考试吗?古代延承下来的科举制度又是怎样的?如今的“墨池小学”和“扬雄墨池有书院”又有怎样的联系?
成果展示,则是课程价值的体现,是真实的课程化的集中产物。在后期收集成果的过程中,“成都歌谣”课程的发散性、关联性果实将集体收集,进行分类评阅,提供机会和平台,集中展示成果,体现课程价值。
(三)课程评价体系
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输出评价、文化交流评价、研学评价和集结出版四个方面。
输出评价针对于基础课程的评价,主要作用于学生上课时的综合表现和行为意识评价。文化交流评价针对外教课程的结果评价,主由外教对学生团队进行团队式评价。研学评价针对户外研学课程,主要作用于集体式、团队式外出研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价。集结出版针对特点突出、有价值的教师作品以及学生作品进行公开式、展览式、出版式的评价。
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天府文化,充分昭示了天府地区劳动人民的创新创造智慧与开放包容纳百川的胸襟,突破了文字文本的限制,形成极具鲜明的独特地方特色,提供了一种普及化、大众化的教育机会,以独特的辨识力刻入当代小学教育中,利于“天府文化”在省内,乃至国家、全球化的浪潮里保有本地特色文化与精神个性,保有且深化地域文化异质化,以增强本土小学教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基〔2001〕17号,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S],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