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问题学生”成因及教育对策

2021-12-13郑红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者子女

摘要:“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以及所采用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问题学生”;策略

“问题学生”是近年来流行在校园里的一种说法,是指那些经多次教育后仍屡次违反校纪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得知之所以出现一部分的“问题学生”,是因为该部分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要想教育好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作为教育者当务之急必须解决这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他们一个心理健康的光辉形象。

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所谓的“问题学生”自然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就相应的表现出了他们不健康的问题。

一、几种“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具有逆反心理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大多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情感失控,与家长、老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同时,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了,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教太严,于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的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们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二)学习困难、厌学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在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出现诸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现象。尤其是少数学生对他人的严重、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他们逐渐厌学,直至辍学。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的。学困厌学的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其来源可归结如下几方面。

1.自身个人生理因素的差异和自我概念差。首先,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的都因人而宜。其中生理各项功能均较弱的学生,最终会因学习中的重重困难而导致厌学不安。其次,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样做,他也跟着怎么做。再加上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们的疏远,于是常常会有消极情绪的产生。

2.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日益进步的竞争型社会,导致大部分的学困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每天神经兮兮的;还有学校学业的压力、考试的负担、同学间的竞争,他们均害怕面对,长期地在学习上的落后,使得他们日益自卑,常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再是家长们的望子成龙心切或平时事务繁忙忽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些都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从而最终厌学厌世。

(三)因家庭因素造成的其他类型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中,可以说是首当其冲起到不可推卸的作用。家长对孩子有着无声无形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由于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些问题孩子。

1.为所欲为的放荡型“问题学生”。由于经济改革浪潮的掀起,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父母都外出务工了,只留下孩子守家,这部分在校读书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学生”。正因为父母都外出,无人在家教育管理,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家为所欲为,在社会上到处撒野,再加上接触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人和事,使得他们违反纪律的事是常有且屡教屡法。

2.单亲家庭或失去双亲的“问题学生”。因为家庭的不完整,部分学生缺乏关键时期的教育,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他们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不爱和同学交往;做事缺乏主见性,对自己没有信心;严重的话自己放任自流,不听从其他长辈的教育,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于是此类家庭的孩子成了学校中的“问题学生”

二、缓解上述各种问题的策略探索

针对上述各种“问题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现象,作为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有责任对该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人、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现探索出如下缓解上述问题的对策,谨以参考和指正。

(一)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承担起育人的重任,要掌握育人的正确策略。

问题的引发,总是有一定的原因。“问题学生”的出现,也有其一定的导火索。要想真正转化“问题学生”,就必须从根本上找准问题的根源,多渠道地找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持之以恒,必能取得成效。

1.教育者要允许学生出现问题,不可“一棒子打死”

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思想还没健全的学生呢?教育者要懂得,适当的犯错并不是坏事,抓住犯错的根源,因势利导,正好给学生一个痛定思痛的机会。最终,让“问题学生”在老师、父母的引导下,自己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从而自信地扬帆起航。

2.教育者要做好一名“问题学生”的心理导师

“问题学生”大多源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为此,教育者除了尽到本行业的责任,还必须承担起他们心理导师的身份,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耐心地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让这部分学生相信你、亲近你,愿意主动地与你交流、倾述他们心中的问题从而让我们教育者能针对性地有效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3.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从古至今,“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对老师与生俱来有一定的敬畏感,但现在仅靠单纯的教育者权威已有些震慑不住一些“问题学生”了。

(二)密切加强与“问题学生”的家长沟通,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纵观中学生个案心理咨询工作反馈信息,我们发现中学生的诸多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中的普遍现象。

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样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首先,家长应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子女的实际问题,做子女的教育。其次,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最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上述“问题学生”中,不排除有很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但又不知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操之过急,违背子女的正常发展的规律。

总之,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纠正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必不可缺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向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承担教育祖國新一代的神色使命,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引领学生向前进!

作者简介:郑红,女,汉族,籍贯:武汉,生于1965.10.31,职称: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教育者子女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基于美育视角的中学化学课教学探微
加强正面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