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一勋章”获得者中的劳模身影

2021-12-13

中国工人 2021年7期
关键词:黄文秀巴特尔胸外科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以党内最高荣誉致敬这些来自各条战线的共产党人,致敬他们的杰出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在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11名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们当中有焊工、纺纱工、医生、教师、社区工作者,也有扶贫干部、基层党支部书记,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牢记党的性质宗旨,不忘初心使命,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王书茂为国护海寸步不让

入党时间:1996年6月 全国劳动模范

王书茂是一名普通的渔民,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他清晰地记得1975 年第一次出海的情景,“乘坐一条承载量30吨左右的小木船,船小风浪大,睡的地方也相对窄一些,比较辛苦”。

随着耕海岁月的渐长,他的渔船吨位也逐渐增加,60吨、80吨、100吨……多年来,王书茂练就了一身出海的“本领”,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船长”。

1985年,潭门海上民兵连成立,29岁的王书茂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王书茂说:“老一辈渔民用生命去保护我们的南海,作为一名渔民的子孙,守护老一辈传下来的‘祖宗海义不容辞。”

作为海上民兵连副连长,在40多年的渔业生涯中,王书茂先后组织民兵抗击台风120多次,救援渔民600多人次,还参加了多处南沙岛礁的建设。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坚决捍卫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王书茂又有了一项新使命:带着渔民转型发展。“渔业资源是有限的,出海效益在逐渐下降,现在竞争也更激烈。”王书茂说,“不能再盲目扩大捕捞规模了,而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特点,发展休闲渔业。”

艾爱国做一把永不熄灭的“焊枪”

入党时间:1985年6月 全国劳动模范

焊工艾爱国今年71岁了。

6月29日,他走上“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紅毯,接过了这枚闪亮的勋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他佩戴勋章时说的话。艾爱国回答说:“谢谢总书记。”

1968年,18岁的艾爱国来到华菱湘钢工作,从一名知青变成了一名工人。刚做学徒时,由于底子薄,他一边刻苦钻研操作技能,一边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彼时,焊接技术书籍奇缺,他就千方百计到处借书,有时碰到焊条说明书,他也会收起来研究。

后来,艾爱国觉得学好气焊还不够,又偷着学电焊。没有面罩,他就拿一块黑玻璃隔着,站在一旁边看电焊师傅操作边琢磨要领,时间久了,他的手和脸被弧光烤灼得脱掉了一层皮。在坚持不懈努力下,艾爱国终于熟练掌握了电焊技术。

如今,71岁的艾爱国虽然早已退休,但他选择了继续留在岗位上,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带过的徒弟不下600名。

石光银“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

入党时间:1973年7月 全国劳动模范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把治沙进行下去。”这句誓言,治沙英雄石光银践行了40多年。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他的家乡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在蒙语中,“毛乌素”的意思是“坏水”“寸草不生之地”。石光银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中度过的。那时,漫天肆虐的风沙吞噬着庄稼和房屋,乡亲们总是被风沙“撵”着跑。风沙给乡亲们带来的苦难和贫困,石光银记忆犹新。

1984年,为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允许个人承包治理林场、荒山和沙地。石光银在亲友的极力反对下,辞去农场场长职务,成立全国第一个股份制农民治沙公司,与政府签订了3000亩荒沙的承包治理合同,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

经过多年摸索,石光银及其团队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先后办起了林场、肉牛示范牧场、饲料加工厂 、技术培训中心、蔬菜大棚等10多项经济实体,村民收入连年增加。2020年年底,十里沙村村民的年均收入已近2万元。

石光银穷尽一生,带领乡亲们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廷·巴特尔“让牧民过上好日子”

入党时间:1976年11月 全国劳动模范

廷·巴特尔,1955年出生于呼和浩特。上世纪70年代,他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的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

面对陌生的环境,当年还不到20岁的廷·巴特尔只能从头学起,从语言到骑马、放牧……一边学习草原上基本的生存技能,一边用心贴近草原、贴近牧民。仅仅两年后,廷·巴特尔已经是位经验老到的牧民了。

1976年,知青返城的政策出台。在萨如拉图雅知青点,大家普遍认为,廷·巴特尔肯定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知青们都想方设法回城了,只有廷·巴特尔选择扎根在这片北疆草原上。

从1983年起,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廷·巴特尔以身作则,把家里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6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为养牛,并圈起300多亩草场。他总结多年的养牛经验,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养牛既保护了草原,又减轻了劳动强度,收入不减反增。

在廷·巴特尔的带动下,萨如拉图雅嘎查绝大多数牧民都调整了牲畜结构和养殖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买买提江·吾买尔促民族大团结 为村民谋幸福

入党时间:1973年7月 全国劳动模范

买买提江·吾买尔曾经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温亚尔乡布力开村党支部书记。因家境贫寒,他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高中毕业后,买买提江·吾买尔回村务农。1981年,温亚尔乡党委任命29岁的买买提江·吾买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20年。直到2001年,因病必须做手术的他,不得不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2006年,在群众的期盼中,他再次被上级党委任命为布力开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18年退休。

在买买提江·吾买尔的带领下,村民们搞起了种植业、养殖业,村子里的条件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收入也越来越多。2020年,布力开村集体收入达220万元,人均纯收入19523元,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300万元。

“七一勋章”颁奖词中写道:他是旗帜鲜明同“三股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先进模范,他坚持强基固本,大抓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在他担任新疆伊宁县温亚尔乡布力开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中,村里未发生一起暴恐事件。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开办国语幼儿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辛育龄“从0到1”的胸外科奠基人

入党时间:1939年7月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1938年,16岁的辛育龄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成为一名卫生员。1939年,他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一次,日军飞机轰炸,惊吓了驮药箱的马匹,辛育龄在拽马时手臂被划伤,白求恩为他缝合了伤口。这位勇敢、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给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947年,辛育龄从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他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抗美援朝开始后,他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负责收容伤员。到1951年,辛育龄被我国政府首批派往前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师从苏联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科学院院士包古士。1956年,他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1954年至2004年间,在辛育龄的领导下,共完成胸外科手术1.5万余例,为国家培养出众多胸外科技术骨干。

在辛育龄的医学生涯里,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张桂梅“引着她们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入党时间:1998年4月 全国先进工作者

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张桂梅布满膏药的双手感动了无数人。因为常年辛苦工作,张桂梅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平时手指伸展不开,她曾说过,“贴上膏药还能动一点。”

46年前,张桂梅从东北到云南支边,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无数次家访中,看着一个个山区女孩因贫困失学,张桂梅“心痛到无法呼吸”。她体会到,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于是,她决心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点亮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梦想。

在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华坪儿童之家、女子高中先后建立,近2000个女孩考入大学,172个孤儿有了温暖的家,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40多年来,身兼校长、教师、后勤、保安、清洁员的张桂梅,拖着病体忘我工作,持续12年家访超过1600户,行程11万余公里……

张桂梅在发言中说:“我们在学生心中深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帮她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着她们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

林丹社区里的“小巷总理”

入党时间:1985年8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社区是党和政府走进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服务群众的窗口。

社区工作者林丹扎根军门社区40余年,专注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当好党的“传声筒”、群众的“服务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林丹到现在还记得,她刚到军门社区时,很多房子都是木板房,墙壁上褙着报纸,办公的地方也只有十几平方米。

如今,军门社区有370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包括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小学生托管、文化服务站、科普工作站、“再就业一条街”等。现在的军门社区不仅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整座社区看起来更像一座坊巷园林,居民们的幸福指数大大增加。其间,林丹推进实施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服务,设立居民恳谈日等,把社区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林丹说:“社区工作者不是官,是居民群众的服务员。而军门社区是个大家庭,为家人工作,无论多忙多杂,我都愿意,也不会觉得疲倦。做社区工作虽然辛劳,但却有很多幸福感。我相信,小事做多了,也能成就大事;平凡的事做多了,能成就不平凡。”

黃大发开凿生命渠的“当代愚公”

入党时间:1959年11月 全国劳动模范

草王坝村,深处贵州省遵义市大山腹地。最高的山海拔1400米,最低的600米,地形起伏大,常年干旱少雨,即使有雨也难存住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难找米汤喝。”一首旧民谣,传唱出了当地人实实在在的苦。

86岁高龄的黄大发是土生土长的草王坝村人,1958年,23岁的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那时黄大发就立下誓言,要为村民完成引水、修路、通电三件事。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第一次带领村民兴建水渠。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用的是土办法:没有测量仪,全靠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水一来,直接冲垮。屡战屡败,跟着黄大发上山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直到不了了之。面对这样的情景,黄大发并没有放弃,他一边学习水利技术,一边到处找资金。

在36年的漫长时光里,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克服技术匮乏、资金短缺、自然条件艰苦等困难,在灵宝山上生生凿出一道长达9400米的水渠—“大发渠”。1995年,“生命之水”终于流入草王坝村。

如今,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信号塔高高竖立,农家乐纷纷开启,高速公路即将通村。今后,从遵义到村里开车只要半小时。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彻底改变了过去贫弱的景象。

黄文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入党时间:2011年6月 被追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9年4月,黄文秀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这里地处大山深处,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不富裕的家庭条件,让黄文秀从小就相信知识的力量。

2008年,黄文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长治学院,经过几年努力,于201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来到了首都北京。2016年,硕士毕业的黄文秀放弃了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两年后,她奔赴偏远贫困的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黄文秀带领村民大量种植砂糖桔和油茶树,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家家户户都迎来了丰收。为了方便种植产品的售卖,黄文秀向上级申请款项,将村里的交通修缮了一番,大大提升了对外售卖的效率。

在黄文秀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百坭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多元,有88户418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2.88%降到2.71%。

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冒着暴雨连夜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突发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黄文秀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黄宝妹坚守一线42年的“明星”纺纱工

入党时间:1952年11月 全国劳动模范

1931年12月,黄宝妹出生于上海,13岁时,进入原上海第十七棉纺厂的前身—日资裕丰纱厂工作。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新的十七棉纺厂 ,黄宝妹迎来了重生。

彼时,在全厂细纱车间的挡车女工中,黄宝妹的工作效率最高、材料浪费最少。不仅如此,爱动脑筋的黄宝妹还探索出一套“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先进操作法,帮每位工人从原先看400锭扩大到800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黄宝妹所在的国棉十七厂曾向新中国贡献了大量优质棉布,她管理的三纺细纱车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直到1987年1月,在车间工作了42年的黄宝妹光荣退休。

1958年,导演谢晋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电影《黄宝妹》,影片中的主角黄宝妹由她本人出演。一时间,黄宝妹成为当时的工人明星和时尚偶像。

“七一勋章”颁奖词中写道:她是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勤学苦练、大胆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猜你喜欢

黄文秀巴特尔胸外科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辩说短章
《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
黄文秀“我想回去建设家乡”
黄文秀
西华县审计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学习黄文秀先进事迹会议
小驯马师巴特尔
胸外科管道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的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对胸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