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井岩:把木头做“活”

2021-12-13马梦婕

中国工人 2021年9期
关键词:榫卯木工徒弟

马梦婕

“要说风光,能做木匠就是一辈子的风光。但是,从我做木匠起,这一辈子也没风光过。”张井岩,天津市静海区王口镇“木工坊”的“掌门人”。与木头打交道45年的他,靠数十年如一日的木工活攒口碑、讨生活,虽然此前从未有过高光时刻,但他一直将锛凿斧锯视作一生的骄傲。

2020年,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年过半百的张井岩第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同台竞技

2020年12月10日至13日,备受瞩目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广州举行。在木工项目赛区清一色操作机械工具的选手中,只带着传统工具上阵的张井岩吸引了众多媒体围观。

临行前,张井岩将锯子、凿子等日日不离手的工具一一归拢好,为了参赛,他还特意做了一只新刨子。赛场上,架起眼镜的他,不紧不慢地埋头操作,识图放样、切割加工、打磨拼接。仅仅两个半小时后,当大多数年轻工匠还在加工环节时,一块块呆板的木料已经在这位头发花白的58岁“老匠”手中变作了广州塔“小蛮腰”的模型。

“传统木工全凭手感判断木材的软硬疏密,不需要钉子,仅凭凹凸的榫卯就可以连接木块,这份手艺可不能丢。”擅长榫卯工艺的张井岩将赛后对媒体说的话再次向《中国工人》记者强调了一遍。

然而,手工操作只是技能大赛考察的一小部分,赛制规定,底座加工必须完全使用机器。面对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木工设备,无法上手操作的张井岩,选择继续用手工制作完成比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张井岩与获奖的距离越来越远。此时,他反而坦然了许多,他说:“我要展示出工匠精神,不能给祖师爷鲁班丢面儿。”在一片机器的轰鸣声中,张井岩手工操作发出的沙沙声和叮咚声,形成了独有的韵律和节拍。

由于没有机器辅助,奋战到第3天时,这位国赛赛场年龄最大的选手逐渐体力不支,腿软到站不起来。即便如此,他还是咬着牙完成了累计15个小时的比赛。看到纯手工打造的广州塔与机器精准切割而成的作品相差无几后,现场评委忍不住赞叹起来。但是,按照规定,张井岩手工制作的底座不能得分。

面对不佳的分数,张井岩淡然如常。但是,在徒弟面前,他还是破防了。当见到特意赶来为他加油打气的徒弟时,他不禁红了眼眶:“从市赛到国赛,师傅我这辈子只能参加这么一次了,没机会了,你们以后要积极参加全国大赛,争取得奖!”

木道人道

从明清传延至今的张氏木匠技艺,在天津市静海县王口镇远近闻名,传到张井岩已是第五代。从小耳濡目染的三兄弟跟着爷爷学习木工技艺,但最后接班的,只有张井岩。

传统木工制作最核心的是榫卯功夫。凿制卯眼时,要根据木质的硬度做出不同的锁腰,严丝合缝的榫卯可以承受上千斤拉力。多年来,张井岩悉心研究和尝试,总结出50多个榫卯模型。他曾做过一个5厘米长的榫卯,用350块红砖垂拉测试。在近1500斤的拉力下,榫卯丝毫不动。他说:“用钉子固定不牢靠,用榫卯做出的物件可以传世。”

张井岩精湛的榫卯技艺,在制作仿古木轮轿车中极致地展现了出来。制作有着九辋十八辅的大车轱辘,榫卯的角度必须精准地与曲面相合。为了测试马车的牢固性,他还特意买了匹马,架车走了100多公里。

“做木匠就要规规矩矩、稳稳当当,咱头脑不灵光,也干不了别的。”上世纪90年代,张井岩的哥哥跟随“下海潮”外出做起了生意,他却一直坚守在这个行业,即使是在水泥构件代替了古木建筑、铝合金门窗比实木建材更受欢迎时,他都未曾有过改行的想法。

最有排面的时候,张井岩曾在天津电影制片厂待了3年,专门为一部电影打造龙床、太师椅、八仙桌等古式家具,也曾在建设寺庙时一口气用刨子推平6米长的木头,60多个木匠中只有他可以做到严丝合缝。而最不济时,他只能以挨家挨户做木质窗框为生,“每户人家都把钱先用来买现成的家具,剩下的才会找木工做活。”

不论境遇如何,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张井岩从没有因为接不到活儿而发愁。在他看来,不论是做花轱辘轿车、仿古家具还是窗框,并没有本质区别,做好的关键都是要遵循“木头的逻辑”。

在他开设的“木工坊”的横梁上,精心装裱着题为“木道”的书法作品。第一句即为:木道人道,以木悟道。张井岩随手拿起旁边的木凳解释道:“木头是有灵性的,做凳子腿儿要根据纹理判断木头的生长方向—头朝上、根朝下,这条凳子才能做活了,才能一辈子站着。”

传承技艺

锛是削平木料的斧头,因其危险程度较高,操作时经常会打滑削到脚背,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会使锛的,不应被称为木工,而是真正的木匠”。

在张井岩开设的“木工坊”里,摆满了锛、凿、斧、锯等传统工具,他会悉数将使用方法教给每一位前来拜师学艺的徒弟。2016年,张井岩获得了“静海工匠”称号。由此,他开设了培训班,想把自己40多年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在张井岩教过的70多名徒弟中,除了爱好者,有40多人都想以做木工為业,最年轻的一位学徒今年才20岁出头。为了吸引更多学徒,张井岩的培训班只收木料费和住宿费,入不敷出时,他就自己做刨子出售给厂家,赚钱补贴。

抡斧推刨,拉锯凿卯,每当天蒙蒙亮,张井岩就陪着徒弟们一起做活儿,直到夜晚。最高峰的时候,有10个学徒同时学习,眼睛看不过来,张井岩就用耳朵时刻听着。

“不对不对,锯子歪了,往后退一点,腿站直咯。”

“别急别急,榫眼还没凿通呢,别急着清。”

张井岩常常气定神闲地说:“告诉你们呀,拉锯有拉锯的声响,凿眼有凿眼的声响,动作不对了,立刻就反应在木头发出的声音上,永远错不了。”

从最简单的凳子、桌子再到柜子和马车,不论学徒是否能坚持学完全部课程,张井岩都执意教会他们自己做工具。他说:“只要工具在,随时可以做物件,这样,手艺就不会丢。”

“木工坊”的屋顶上、墙壁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具和一条条木凳,这些都是徒弟们的作品。屋里唯一一件张井岩自己的作品,就是他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时制作的广州塔。

从广州回来后,张井岩下决心要培养徒弟参加国赛,让他们的奖杯也能摆进“木工坊”。虽然暂时买不起先进设备,张井岩还是按部就班,先让徒弟们练好基本功。他说:“机器只是辅助,要潜下心把木头做活了,才能成为真正的木匠。”

猜你喜欢

榫卯木工徒弟
榫 卯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Mark Twain
徒弟和保险柜
把麻烦挂在树上
容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黄木工
黄木工
《榫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