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2021《中国工人》创刊97周年回眸
2021-12-13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营企业进行改革,职工迎来下岗潮。同时期出版的《中国工人》,在延续1993年复刊以来的内容风格基础上,明显增加了服务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经商创业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再就业话题”和“工人法苑”等栏目。
比如1999年出版的第7期《中国工人》的“再就业话题”栏目中,刊登了《再就业不要“跟风跑”》《下岗职工经商要诀》《选择下岗:摒弃传统择业观》等文章,劝导下岗职工理性谋划出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工人》始终默默陪伴着、服务着广大职工。
读者来抱团
(每月20日,关注“中国工人小管家”微信朋友圈参与话题讨论)
本期话题:职场人,你有坚持学习的习惯吗?
@江苏读者 高歌 当年报考南京师范大学自考本科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其中,最难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厚厚的两本书,有的文言文第一遍看下来无法真正理解,我就边抄写边细细琢磨领会其中含义。一个冬天的夜晚,飘着大片雪花,父母担心不安全,就劝我不要去上课了,可我坚持推着自行车在大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一不留神还踩到了雪水里,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学校。2004年,我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拿到自考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证书那天,正好是我28岁生日,捧着毕业证书的我热泪盈眶,我感悟到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辽宁读者 付洪敏 我在工作之余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2016年9月,我参加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经历了早起晚睡的复习模式,顺利通过考试。这次经历让我收获颇丰,自己把它称为“一次美丽的心灵之旅”,打心眼儿里喜欢上了这门学科。2017年我又自学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课程,通过了只有20%多通过率的答辩,顺利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两年多心理咨询的学习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偶尔还能学以致用,这让我感到充实、快乐。
@江苏读者 戚思权 我是一名生产一线的工人,是精神类三等残疾人,虽然工作干的是苦、脏、累的活儿,但在工作之余我喜欢读书看报和写作。雨天我们会停工,趁这个时间,我就在车间办公室看报纸,读到好的文章,我会反复朗诵直到背诵下来,我还会把特别好的文章剪下来收藏。节假日我也会来图书馆。我在读书和写作中寻找乐趣,从一个精神贫困者变成了一个精神富有者。现在,我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字已经超过10万字,在征文比赛中得过一些奖,被市电视台专题采访过,被某省级杂志社聘为特约评刊员,在国家级刊物也发表了一些文章,还加入了市作家协会,把自己发表的作品收入个人作品集《石缝里的小草》,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品读会。
@江西读者 赵金桔 我是个要强的人,明白要提升职务和工资待遇就必须学习。通过20多年的自学,我收获了5个自考本科毕业证。早上、晚上、加班后、周末、节假日,哪怕是出差旅游、探亲,我都会带上书本;坐车、散步、泡脚、化妆、洗衣服、下厨房时我都在看书或听书。这些年,我从一个基层员工,一步步晋升到了主管、经理、总监。我也在学习中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并且考取了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
@安徽读者 夏忠 我的岗位是施工机械管理。随着机械设备日新月异,作为管理人员,如不及时“充电”,将寸步难行。我有不少身份证大小的笔记本,用来摘抄新型机械的技术参数,随身携带,便于闲暇之余看一看、背一背。进口机械铭牌是英文标注的,拗口难记,我就写在硬纸片上,晚上散步时边走边背。晚上清静,我可以静下心了,就对照图纸资料研究新机械的构造和原理。节假日时间充裕,我喜欢到图书馆去看书查资料,了解机械行业最新技术动态。通过自学,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这更坚定了我学习的信心。
@辽宁读者 许华凌 1985年8月,21岁的我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但中师学历无法适应当时的教育工作需要,更无法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于是毕业的当年我就开始进修大专课程,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大专毕业后,学校里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已经很多了。于是我马不停蹄地进修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通过刻苦学习,先后获得了东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和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工作中我也由一个教育新兵成长为区明星教师、市师德标兵、省骨干教师,历任班主任、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等职。现在,我在一所学校任工会主席,快要退休的我依然坚持学习专业知识。
工人君:大家的学习故事都好励志!愿我们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大家关注
(您关注的焦点热点、正在经历的冷暖,欢迎告诉我们)
员工学习动力不足是为何?
曾丽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这是企业的共识。因此,许多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把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从培训方案制定到搭建各种平台,可谓是费尽心思,然而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何?根源主要是很多员工不愿学,也就是学习动力不足。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近日走访了一些企业员工,认为员工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漫灌式”的培训模式,与不同技术层级员工的培训需求不匹配,降低了员工的学习热情;二是“静坐式”的听课培训,不但形式陈旧,而且内容局限在理论层面,枯燥又乏味;三是“假想式”的培训,学用脱节,让员工因工作环境限制,学习到的“新武艺”长久没有用武之地,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慢慢淡化;四是激励机制单一,学好技术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参加技术比武外,没有其他施展机会,也没有晋升通道,极大地削弱了员工学习的主动性。
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学习培训模式不能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提升员工素质不仅需要企业提供平台,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激发员工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
工人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员工主动学习的动力才是素质提升的“源头活水”。
这票投不投?
汤飞
相信不少职工朋友都跟我有过同样的遭遇:微信上经常收到请求投票的链接及附言,看得人眼花缭乱。投还是不投?投吧,有的平台设置了必须关注、允许获取个人信息等门槛,不胜其烦;不投吧,总觉得碍于情面,尤其是一不小心抢了对方发在群里的红包,他人纷纷截图表示已经全力支持,自己无动于衷似乎觉得过意不去。
投票本身是一种基于充分了解、认可之上的行为,然而如今却是结果前置,或者說“唯结果论”。大家对投票对象所呈现的内容水平如何、认同与否都已经无关紧要,只管投票就行,最后根据票数排名。尽管它通常并非唯一的评比依据,但总是热度不减,甚至诱得某些人花钱刷票。
我个人认为,投票行为应回归理性,以平常心对待,投票远非首要目标,宣传、展示才是真实意图。比如某类作品举办网络展评活动,相较于投票本身,我更希望大家花几分钟时间观看凝聚着职工才艺和工会心血的作品。前者并不会产生价值与影响力,后者才有广为流传、引发共鸣的魅力。可惜事实上,本末常常倒置,出现名(排名)不副实(质量)的情形,叫人叹息。
工人君:开展网络投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活动影响力,有利于典型的宣传,但也存在许多短板,需慎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