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约定,重重承诺
2021-12-13
“有时间我一定要上你们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欢迎您,我们盼着您的到来。”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会场。习近平总书记用温暖的话语,在此和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领奖代表安长明许下约定。
178天后,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站在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眺望茫茫林海。安长明骄傲地站在总书记的身边,感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一次约定,竟然这么快就成为现实。
这是一次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与一线劳动者的践约之行。这更是党和政府对于一代又一代林场职工传承“塞罕坝精神”的最高褒扬。
一次约定的背后,浓缩的是林场职工艰苦奋斗的漫长时光。
从1962年开始,包括骨灰被撒在马蹄坑大会战旧址的王尚海在内,成千上万林场职工苦守荒山,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让一片草木难生的蛮荒之地,终于成为郁郁葱葱的万顷林海。
我想,这何尝不是林场职工践行“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的明证,又何尝不是亿万劳动者践行与党同行、为国分忧、为民族挺起脊梁的重重承诺的缩影!
约定,承诺,践行。塞罕坝的故事,蕴含着党的领袖和中国工人水乳相融的深沉情感。“去一次塞罕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林场职工的小小约定。它的背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是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的重重承诺。从小小约定到重重承诺,它显示出中国政府的執政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也显示出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新要素,更显示出亿万劳动者在党和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
《史记》有言,“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成语“一诺千金”由此流传。在中国发展的宏大命题里,安长明和塞罕坝林场职工的身影毫不起眼,但无数普通劳动者构成的中国工人群体却伟大而有力量。他们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一次约定”,有理由成为《中国工人》杂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进行精神回访的开篇。
今年8月底,《中国工人》的采访小组驱车北上,走进了塞罕坝的历史。我们看到,那张斑驳的黑白照片上,最早一代林场职工的笑容,穿透漫漫岁月的尘埃,依然传递着信仰的光芒。我们看到,“六女上坝”的发起人陈彦娴不再青春,从黑发到白发的人生融入了塞罕坝的绿色。我们看到,每15分钟汇报一次瞭望情况,3个月才下山一次,驻守在月亮山望海楼里的刘军王娟夫妇,念念不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打开自己家里冰箱的那一刻。
精神的力量,可以把黄沙变成绿洲。
时间的力量,可以在分秒中塑造着更好的世界。
我们冀望,习近平总书记与职工朋友们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能够激励亿万中国工人在新时代的历史征途中,前进,前进,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