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不靠谱的“健康建议”

2021-12-13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主任医师

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微信、抖音等交流工具的流行,使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但是,一些我们平常经常听到的“健康建议”,其实并不是正确的,甚至还会影响健康:比如“汤煮越久越营养”“喝粥能养胃”“睡纯硬板床护腰”……这些耳熟能详的“养生建议”是不是感觉亲朋好友一直这么强调?现在告诉你:这些“健康建议”,很多都没你想的那么健康!

饮食篇

1.饭后喝酸奶消食

真相:不能消食,还会增加热量。营养师李园园谈到,很多人以为饭后喝酸奶或乳酸菌饮料能消食健胃,但事实上,吃饱之后再喝酸奶,助消化作用不大。而且,酸奶本身是一种饱腹感较强的食物,饭后喝会觉得更饱,会额外增加热量。

2.喝杂粮粉更健康

真相:吃五谷杂粮,越少加工越好。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原主任王玉梅指出,将五谷杂粮磨成粉末或者打成米糊食用,杂粮从大颗粒变成小颗粒,更易消化吸收,但慢性病患者要格外注意。比如糖尿病人,过量食用杂粮粉容易造成血糖迅速升高。

此外,食物都含有微量的脂肪,打成粉之后,和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面积大大增加,非常容易发生氧化。不仅营养价值降低,还会产生一些对健康不利的物质。建议尽量多吃五谷杂粮,越少加工越好。

3.清淡饮食就是要吃素、少吃肉

真相:要口味清淡。对于“三高”患者来说,医生都会建议清淡饮食,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吃素,鱼、肉、蛋、奶一口都不吃。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表示:清淡饮食标准是少油、少盐、少糖。“荤”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B族维生素的来源。比如,鱼肉、虾肉、鸡胸肉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肉类,很适合“三高”人群食用。

4.喝粥能养胃

真相:胃功能“用进废退”。喝点小米粥,多吃素少吃肉……都是口口相传的“养胃秘籍”。可是这样真的对胃好吗?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令狐恩强谈到,很多广为流传的“养胃秘籍”也有不适宜的地方,比如对胃溃疡患者来说,喝牛奶后由于钙离子浓度高,反而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苏打饼干中的油脂含量相当惊人,过多摄入会增加胃的负担;白粥、小米粥是常见的养胃“良方”,但是胃功能有“用进废退”的特点,长期吃易消化的食物,胃的消化能力就会退化变差。

5.汤煮越久越营养、越美味

真相:汤煲得太久,更易诱发痛风。常说喝汤养生,而且汤要慢慢熬,熬得越浓,营养越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营养科关阳谈到,汤的营养和煲汤时间没关系,汤只要煲一会就已经有鲜味了。而且有研究发现,汤熬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鲜美,其中的核苷酸含量也越来越高。引起痛风的嘌呤就是核苷酸代谢的最终产物,也就是说,汤熬的时间越长,诱发痛风的危险也越高。

很多人认为煲汤最有营养的东西都在汤里,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喝汤方法是,大半碗汤,加上煲汤的用料少量一起吃。

6.鸡蛋黄胆固醇高,血脂高不能吃

真相:适量吃不会导致高胆固醇。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营养科陈彬林指出,很多人吃鸡蛋把蛋黄丢掉了,殊不知鸡蛋里很多营养物质其实都存在于蛋黄中。蛋黄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也是有利降胆固醇的磷脂的极好来源,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时还有胆碱和甜菜碱(辅助降低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对于很多人担心的蛋黄中胆固醇含量太高会引起血脂异常,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在我国成年人中,适量的鸡蛋摄入(平均每天约1个鸡蛋)与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冠状动脉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等的风险降低有关。

7.有些食物不能一起吃

真相:食物相克理论不存在。菠菜和豆腐不能同吃,否则容易结石;维生素C和海鲜不能同吃,否则会中毒……“食物相克理论”应该是流传很广的养生谣言之一。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表示,食物相克并没有科学依据。一些人在吃了所谓的“相克食物”后确实出现身体不适,这通常是由于季节性原因、食物本身有毒、食物变质等因素引起的,与“食物相克”无关。

起居篇

1.睡前喝点酒助眠

真相:会扰乱整个睡眠状态。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牛雅娟谈到,酒精表面上似乎对睡眠有益,实际上却可能干扰睡眠,扰乱整个睡眠状态。

酒精最初有可能会缩短入睡时间,然而酒精的作用逐渐消失后,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觉醒,使总的睡眠质量下降。如果睡眠规律性地遭受睡前饮酒的干扰,尤其是长期干扰,那么日间健康和诸如学习、记忆等神经认知功能也将受到显著伤害。

2.睡前喝牛奶有助睡眠

真相:作用微乎其微。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营养师王仲谈到,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助眠作用微弱。牛奶中的α-乳白蛋白中含有5.3%的色氨酸,它可在体内合成5-羟色氨酸,进一步代谢为褪黑素,参与睡眠调节。但是牛奶中的色氨酸含量很少,进入人体到达大脑的含量就更低,因此助眠作用微弱。

3.睡纯硬板床护腰

真相:硬板床护腰,但不是睡硬木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伤三科主任吴少鹏表示,睡有一定硬度的床可消除负重和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有利于腰痛症状缓解。但如果直接睡硬木板,不能配合人体脊椎的正常曲线,腰部得不到支撑,就会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建议床板上要垫3~5厘米的软垫。

4.周末可以補觉

真相:平时熬夜周末难补。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医师李艳谈到,平时加班熬夜,指望周末可以补回睡眠,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长期剥夺睡眠,会造成体力透支、免疫力下降,体质越来越差。同时,睡眠过长,脑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这就是周末睡多了反而感觉很疲倦的原因。

5.盐水漱口能护牙

真相:长期扰乱口腔菌群。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旻生谈到,长期用盐水漱口是不少人的护牙习惯,这也是不正确的。

用盐水漱口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有利于保持口腔清洁,但是长期用盐水漱口的话,容易造成口腔内正常菌群的紊乱,从而引起口腔溃疡等问题。

6.清宿便、排肠毒,身体更轻松

真相:都是商家的营销噱头。“宿便”“肠毒”,听起来像很专业的医学词汇,其实没什么科学依据。国医大师许润三强调,中医没有“宿便”一说。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泽民解释,现在市场上很多所谓“清宿便”的保健品,其主要的成分都是泻药,时间久了就会造成一些胃肠功能紊乱,容易导致大肠黑变病,造成肠道黑色素沉积,甚至带来肠道癌症隐患。所以,所谓的“清宿便,排肠毒”,只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噱头,不管是在中医上还是西医上都没有科学依据。

7.涂抹护肤品时拍一拍吸收好

真相:并没有什么用,只会让皮肤发红。厦门思明修志夫整形外科主任医师修志夫谈到,很多人在涂护肤品的时候,习惯用手拍,觉得会更好地吸收。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皮肤的角质层可不会屈服于这种“武力”而让皮肤多吸收点营养,只会刺激毛细血管让皮肤发红。

8.趁热吃,对肠胃更好

真相: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在吃喝的问题上,很多人都讲究“趁热吃、趁热喝”,尤其是请客吃饭时,常常会客套一句:趁热吃。而且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吃热的、喝热的不仅吃到胃里暖暖的,还有助于保护肠胃。

早在2016年6月,世界衛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饮用65℃以上的热饮,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并且,在正式发表的致癌物评估报告中,非常热(高于65℃)的饮品,被列为很有可能的(IIA类)致癌物。其实不仅是热饮,深受国人偏爱的火锅等炽烈热食也有同样的危害。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恕军介绍,食道、胃等消化器官的人体“感受度”比较差,对温度不像皮肤感知温度那样敏感,所以即使食道烫伤了,人体也很难有知觉,即使出现微小病变也并不容易被我们察觉。长期被热食热饮烫伤,甚至会引发食道和胃部肿瘤。

保健篇

1.吃维生素C能防感冒

真相:并不能防治感冒。中国首批注册营养师谷传玲表示,“维生素C能防治感冒”的说法流传甚广,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吃维生素C防不了感冒。

有研究发现,平时服用维生素C,并不能防治感冒,感冒了再服用维生素C,也基本不能缩短病程或者缓解症状。

2.肾虚了就要壮阳

真相:补肾≠增强性功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泌尿科副主任医师庞然表示,有些男性朋友习惯“肾虚”直接买点“壮阳”的药物。其实,这主要是很多人对中医肾主生殖这一概念的误解。

大家认为既然肾掌管着人体的生殖功能,那么用点增强性功能的药物肯定就能补肾。其实不然,从中医来讲,人体的肾虚可分为肾气虚、肾精虚、肾阴虚和肾阳虚。如果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体质,乱用“壮阳”药物只会有害无益。

3.换季输液能通血管

真相:这种方法害人不浅。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介绍说,这种方法害人不浅,不仅没有用,搞不好还“要人命”。

吉训明院长解释道,导致卒中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就拿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来说,其病根是在房颤。若平时患者没有做好预防,自己盲目输液,就好比打仗拿错了武器,反倒容易送命。

再说“输液通栓”。那些活血化淤的中药注射剂能疏通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血栓,看似鲜活有道理,实则没有科学依据!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对脑卒中后每年定期输液和不输液进行科学的临床对比研究。输液反而可能会引起心衰、药物过敏反应等情况,诱发或加重疾病。

4.孩子发烧捂汗退热好得快

真相:更易导致严重疾病。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吴珺指出,感冒后用被子捂着发汗,对成人来说,这样做有时候确实有效,但对宝宝是不适合的。

因为宝宝四肢供血不足,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神经很容易发生紊乱,如果被包裹过严,反而无法散热,同时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的还会引起脑缺氧。临床上有一种专属于儿童的疾病——“蒙被综合征”,就是把宝宝错误包裹引起的严重疾病。患儿处于发热期,尤其要注意应当散热,不能捂。

5.经常按摩淋巴,能排毒

真相:根本是个伪概念。很多美容养生会所都有“淋巴排毒”的项目,声称按摩淋巴可以起到排毒治病的疗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淋巴瘤首席专家林桐榆指出,“目前,我国的卫生监督部门没有审批过一项‘淋巴排毒的技术。所谓淋巴排毒,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6.血管“垃圾”不清,会成血栓

真相:根本没有所谓“垃圾”。“血管里面有‘垃圾,如果不清理,这些‘垃圾会慢慢蓄积,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百病缠身。”这种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有些人还亲自试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肾内科医师于跃指出,血管里根本没有所谓的“垃圾”“毒素”,有的只是人体正常的“代谢废物”。正常情况下,会随着血液运输到特定的排泄器官,最终排出体外。我们平时适当多喝水,增加排尿,就可以帮助代谢废物加速清理。

总之,互联网时代,资讯发达,各种渠道的“健康建议”也很多,大家一定要注意辨别。上述这些坑人的“健康建议”,以后别再跟着做了!

猜你喜欢

主任医师
语录
语录
不以职称论医术
赞武汉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方玉蓉(嵌名诗)
为己“供血”
医生值夜
爱打瞌睡可能是病
张念志教授治疗肺系疾病验案两则
健康育儿尽在《母子健康》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