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依人的《好花红》

2021-12-13柯玲

上海采风月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花红布依族民歌

柯玲

苏朝青,东华三期学员。她的黔西南州玉秀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守在兴义的“七块地”上。合作社迎门的墙上挂着一块“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习所”的牌子,这是她参加东华大学研培学习回来以后新挂上的。我仔细看了一下落款是贵州省民宗委和文联于一年前颁发的,遂竖起大拇指道:“恭喜恭喜!有经费支持吗?”“有的有的,不过还没有下来,哈哈哈哈哈……”

苏朝青的合作社很是热闹。听说东华老师要来回访,桌上已摆好一盆巨大的水煮的新鲜花生,现摘的葡萄,还有炒好的葵花籽等。合作社里外有三间,两间是门店,一间是工坊,工坊里摆着织布机。里面还有厨房卫生间等,设施齐全。苏朝青说这个合作社共有12名工人,6名刺绣,6名织布。工资多劳多得,计件发放,一般人每月能挣2000多元。店里的传统服装比较好卖,苏朝青的手艺当地人很认可,做一套衣服能赚两三千。她和别人合作开店,自己主要负责工艺和质量。问到具体营收数额,答曰:“不知道,因为没有算过。哈哈哈!”

今天店里分外热闹,有很多人在里间打粑粑。又是粑粑!并非饭点,也要打粑粑!无疑粑粑是布依人的待客礼仪,是迎宾之道!苏朝青的嗓音清脆,笑声特别有穿透力。见其人闻其声,不难想象肯定是一位外向开朗的学员。随行的老师证实了这一点,说朝青是那一期班上唱歌唱得最好的。听到此处,苏朝青又是哈哈笑个不停。“是的,苗族同学唱歌不一定唱得过我的哦,哈哈哈哈……”

高校非遗研培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承人有了集中学习交流的机会。他们在一起,除了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相互之间也会切磋借鉴技艺,没想到还有相互“练歌”这一说。而在老师们的印象中,苗族学员似乎更为外向开朗,布依族同胞无论从服饰配色还是言谈举止方面都要内敛沉静一点。但苏朝青或许是个特例。

苏朝青的笑声脆而圆润,有点像兴义的山水,是可以听出形状的声音。她的笑声仿佛是从心底直接发出,一笑就是一连串。更有意思的是,只要摄影师镜头对着她,她立马紧抿双唇,硬是将那恣肆的笑声关在里面。我问她为何如此,她说,在东华研培时,老师说不管何时拍照,都要留下美美的自己。但她自己的上门牙稍微有点儿外撅,所以,每次拍照时她都牢记着抿嘴。太可爱了!但我还是喜欢朝青毫无遮拦的笑脸和势不可挡的笑声,于是偷偷拍下了这张侧影。

刺绣和歌声在很多少数民族艺术中是相互共生的关系。布依族原来同样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苏朝青给我的惊喜远不止这些。我们一边听苏朝青聊她的近况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一边喝茶、剥花生、吃葡萄、嗑瓜子。因为她的手工好,衣服做得非常漂亮,随行的同事禁不住想穿了拍照。苏朝青开心地说:“好啊好啊,大家也都说我巧,哈哈哈哈……什么花儿都会绣,什么布都会织,什么衣服都会做,什么歌都会唱,哈哈哈哈……”

苏朝青的随口应答却引起了我的好奇,她竟如此自信!“嗯?真的什么歌都会唱?!”我笑指着桌上的果盆:“来一段?”“没有问题,老师!哈哈哈哈……”于是,大家屏住呼吸聆听——苏朝青将花生、葡萄、葵花籽一一唱来。合作社里都是苏朝青的歌声,大家都沉浸其中。老实说,歌词我是一句也没能听懂,但却能听得出美好、愉悦、有趣,加上苏朝青生动的表情,甚至仿佛看见了生龙活虎的劳动场景。唱完大家一起鼓掌,“太美了!能说说歌词大意吗?”老师们不约而同夸赞,又异口同声地提问。“这些歌都是些关于植物的歌,一般都是唱这个怎么种、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如何收、什么时候吃、如何吃等等,都是我小的时候跟着大人学的,哈哈哈哈……”太聪明了!布依语没有文字,人们却靠歌声口口相传代代相续,传递着生活常识和生存智慧。

“你嗓音这么好,是不是也会布依八音啊?”我再次随口问道。我们知道,布依八音是这里的一项国家级非遗。

“当然!老师们来得突然,一下子凑不齐,要不然也可以给老师们表演一段。”苏朝青边说边朝里面看了一下,无疑里面打粑粑的人中也有会八音乐器的。原来当地风俗,谁家有红白喜事或其他重要活动,往往都会邀请“八音”来表演助兴。八种乐器有男有女也可以表演各种流行音乐及歌曲。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看来布依族同胞的文化基因里艺术的成分还不少。他们自己说自己是“会说话即会唱歌,能走路便能跳舞”的民族。

查阅资料得知,布依民歌更是举凡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应景而生,随感而发,开口成调,歌咏成章。歌词自然素朴却均发自心底,是心弦的颤动,感情的奔流。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哀婉动人,有的高亢激昂,有的幽默诙谐。有人将布依民歌的内容做了分类,有情歌、酒歌、堂歌、苦歌、哀歌、巫歌、放牛歌、历史传说歌等,可见,生活中的布依人几乎是无事不歌、无时不歌、无物不歌。苏朝青的“什么歌儿都会唱”是实话,也是布依族同胞丰富艺术细胞的体现。百度上说布依族民歌“歌词长短也是灵活自如。一首歌一般有四句,每句五个音节,也有五句、六句、八句甚至几百句的,不管哪种句式都讲究押韵,歌词一般都用比兴的表现方法。曲调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因场地、时间、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有独唱、男声二重唱、男女声二重唱、回旋反复吟唱等,其间又有高低音之分,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别,各尽其妙,各有其趣”。2021年暑假,我再次带队到黔西南回访其他学员时,当地非遗部门正积极申报“布依族民间艺术之乡”,看来应是实至名归。

说到布依民歌,人们可能会立马想起那首名扬全国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旋律迂回曲折,悠缓自如;歌词朴素而有哲理,看似写实也在言情——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藜蓬,好花生在刺藜树,哪朵向阳哪朵红。

开头四句,平白如话的歌词描述的是眼中所见的景物,看似在客观揭示植物的基本习性和生长规律,同时也是采用传统比兴手法抒情达意。《好花红》中的“好花”指的是布依族村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刺藜花。据说过去布依族人演唱这一曲调主要是为了联络感情,寻找意中人,所以必须选择场合,是不能随口就唱的。男女双方对唱情歌时,一般先唱敬客歌,再唱问候歌,然后唱抬爱歌。通过歌声双方逐步试探,情意已相当融洽时,才能以“好花红”为歌头,尽情对唱。《好花红》简约明快、悠扬婉转的曲调和清新简练、寓意深远的歌词表现了布依族人民健康的生活情趣,同时成为布依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形象印证。

《好花红》发源于贵州黔南州惠水县的好花红镇,聽起来自然着色、波澜不惊的《好花红》,其实曲调在清朝时即已在布依族民众间传唱,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我国民间艺术的再生功能和可持续智慧在《好花红》的传唱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好花红》歌词具备灵活性、包容性、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时代性。其歌词基本结构为一个歌头,n个结尾。以歌引歌,即编即唱,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可塑性和时代性。无疑,《好花红》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而被布依族及其他民族广泛认同,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代表。它反映出布依族人民醇厚多情的心理素质及激越向上的精神风貌,因而成为布依族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2008年6月7日,贵州省惠水县申报的《好花红》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贵州布依族“活态”文化的民歌代表,《好花红》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识,对研究布依族传统音乐以及布依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直传唱也一直与时俱进,《好花红》不止一次成为布依族人大代表献唱给国家领导人的民族心声,新时代布依族百姓的日子真正实现了“好花红”。苏朝青是新时代我国非遗传承队伍中的普通一员,能去东华大学参加培训,是王菁的推荐,还因为别人去不了她临时候补才有了机会。至今说起这些,苏朝青仍是喜不自禁,咯咯笑个不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布依族的很多歌都是大家一起唱才更有意思,一个人唱没有意思的。” 苏朝青无意中又说出了布依族民歌的另一特点:多合唱,喜合唱。朋友圈中不止一位黔西南的布依族学员晒过各种合唱被刷屏。尤其是下半年,可谓高歌不断。欢歌笑语满天飞的民族自然是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民族,布依族同胞的怡然自得、快乐生活让大都市人艳羡不已。2019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黔西南州“黔西南·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称号,可谓实至名归,也令人心仪无比!

猜你喜欢

花红布依族民歌
王为民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游余家桥桃花源有感
闲钓
最美家乡好花红山风
少数民族音乐
沙湾生态园 布依族文化开发初探
穿花衣 唱民歌
布依族小打音乐 斗弹达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