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创造了优美的反阴阳

2021-12-13褚伯承

上海采风月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沪剧剧团舞台

褚伯承

1921年一个雪花纷飞的冬夜,上海苏州河一带的棚户区小弄堂里,传出一阵阵婴儿凄厉的哭声。一位夜归的老竹匠循着声音走过去,在垃圾箱旁看到一个女婴。老竹匠姓顾,年已半百,膝下无女,他多想把孩子抱起,但又担心凭空多一张嘴,岂不要增添许多愁苦?他狠狠心转身离去。但那哭声又一声接一声地撞击他的心,他终于停住脚步大步奔去,解开破棉袄,把婴儿搂进怀里。

这个侥幸活下来的女婴被取名金妹,她就是日后创造了沪剧优美的反阴阳曲调、蜚声上海滩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顾月珍。后来,她在沪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她成功扮演抗日英烈赵一曼,获得过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员一等奖。但她却在十年动乱中受迫害不幸去世。在她创办的努力沪剧团基础上重建的长宁沪剧团,最近正忙着筹备策划,将于12月上旬举行纪念她诞辰100周年的大型演出活动。

我要学戏  我要唱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染白了母亲的头,生活压弯了父亲的腰。父亲借酒浇愁,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善良的母亲时常躲在屋角哭泣。刚满14岁的金妹唯一的乐趣就是夜晚跑到几步远的米店里,听一位申曲迷拉胡琴。她很想替父母分忧,于是四处奔波,盼望能找到一桩事做。她在螺丝厂门前排过队,在纺纱厂工头面前求过情,甚至在码头上望着扛大包的工人发过呆。然而对于这个又瘦又小的姑娘来说,偌大的上海滩,哪里才有她的立身之处呢?有位好心人劝她拜唱申曲的艺人顾泉笙老先生为师,学戏赚钱,帮补家用。提起申曲,米店里那悠扬的琴声又萦绕在她的耳际。她回家恳求母亲,母亲半天没吭声,脸色越来越阴沉。

风声传到父亲那里,一场风暴降临。父亲铁青着脸,拿起条帚,又骂又打。原来金妹有个舅舅,聪明能干,只因为是个戏子,受尽凌辱,几乎惨死街头。然而金妹毕竟天真幼稚,错以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和成功之间划着等号。她擦干眼泪,咬咬嘴唇,坚定地说:“我要唱戏去,我要唱好,我要唱红,让人家看得起!”父母吃惊地望着女儿,一向温顺听话的孩子怎么会这么倔强? 金妹下决心学戏,劝说改变不了,打骂改变不了,二老只得依从金妹的意愿。父亲借来了拜师钱,母亲借来了布旗袍,14 岁的金妹正式拜申曲艺人顾泉笙为师。当时有个申曲名旦叫筱月珍,顾泉笙看金妹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就给她起个艺名叫顾月珍。

顾月珍是横下一条心的。她要争气,要做个让人家看得起的戏子!她顽强刻苦地学唱,如醉似痴。每天清晨她和同伴到一位老艺人家去排戏——帮老艺人做做家务,人家就教他们一两支曲子。每逢进书场、茶楼,她就悄悄地站在幕侧,偷看前辈和同伴的演出,把唱词、动作都记到心里。为了背熟、记牢这些曲子,她走在路上,会在电线杆上撞得鼻青脸肿,睡在床上,梦里也会哼出曲调。有一次寒夜人静,她偎在炉灶边背唱词,瞌睡虫悄悄爬上了眼皮,她从屋檐下端来一盆冰水,脱去鞋袜,把脚浸在漂浮着冰碴的水里,一边打着哆嗦,一边背着唱词。

顾月珍学了几个月,就跟着师傅去卖唱了,一年左右,正式搭班登台演出。岁尾年终,师傅在她掌心里放下两块银元,作为对她的鼓励和奖赏。她高兴地把第一次劳动所得交给母亲,老人的嘴边刚露出笑容,眼泪就顺着眼角淌下来,当娘的晓得这两块银元里浸满了女儿的辛酸。

然而生活总是刁难那些纯正善良的人。顾月珍的努力和她的初露头角,招致一些同伴的嫉妒,也招来一些地痞流氓的侮辱。这个不甘屈辱的女孩子一气之下,叩开山门,皈依佛法,竟准备青灯素卷,了此残生。师傅是了解她的,费了许多周折和口舌,才把她接出了尼姑庵堂。

“良彦哭灵”使她走红申曲舞台

不久,她参加排练新戏《空谷兰》,反串童子生良彦。当时的申曲还处于幕表戏时期,演出新戏,只有故事梗概和场次,唱词和动作都要演员自己编排。当顾月珍知道良彦是个失去生母备受后娘欺凌的孩子、剧中又有他在生母灵前大段哭诉时,辛酸的记忆纷至沓来。她觉得自己理解良彦,要替良彦也替自己控诉人间的不平、倾泻胸中的愤懑。从心灵里迸发出来的唱句是炽热的、感人的,“良彦哭灵”一曲唱红,风靡一时。

苏州河水伴着歌声流淌,戏院外面的霓虹灯渐渐闪烁起顾月珍的名字。人家说顾月珍走了“红运”。然而她素性恬淡,不爱浮华,不善交际,只想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青布旗袍是她的装束,白铝饭盒是她的食具。她擅长扮演温厚、善良的女性,像《黛玉葬花》里的黛玉,《乱世佳人》里的媚兰等。她和她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感情是交融的,她在舞台上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她能淋漓尽致地展示给观众。不论是扮演主角,还是扮演配角,她的演出态度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

她的确靠自己的努力唱红了。可是这种“红运”带给她的是什么呢? 1941年,有着青帮背景的夏连良组织上海沪剧社,网罗著名演员,顾月珍也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剥削和摧残下,女演员中有的堕落了,有的含怨死去了。顾月珍不愿步此后尘,横下一条心以死相拼,奋起抗争,才算脱离了魔掌。然而鬼魅横行的旧社会,哪里能找得到安宁呢? 就在母亲病危的夜晚,她还被强行拉去给黄金荣唱堂会,等她唱到筵尽客散,东方微白,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余气欲绝的老人,只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纸包塞给女儿,就溘然长逝了。她打开纸包,原来是她第一次的劳动果实两枚银元。

创造“反阴阳”并未改变她的坎坷命运

为了争口气,顾月珍努力挣扎。她付出了青春和健康,只感到苦海无边,前途渺茫。顾月珍抱着一种同病相怜的心情来塑造《西太后》一剧中的珍妃,她觉得珍妃虽是个宫闱贵妇,但珍妃那种力求自强不息的美好愿望她能理解,而珍妃屡遭打击、囚禁冷宫、与光绪咫尺天涯的幽怨心情她更能体会。她在乐师赵开文的帮助下,为剧中“冷宫怨”唱段创造了如泣如诉、哀怨悱恻的反阴阳曲调。这里已经没有“良彦哭灵”一曲里的激愤之情,也没有任何希望之光,有的只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妇女在黑暗势力下的呻吟和哀怨。这是珍妃的写照,也是她自己的心声。正是她,拨动了成千上萬善良观众的心弦,珍妃一角获得空前成功,“冷宫怨” 唱段顿时成为流行名曲,反阴阳的曲调也得以推广流传,80年来传唱不绝,成为沪剧舞台最常用、最富艺术魅力的曲调之一。

26岁那年,顾月珍突发肋膜炎,又转为肺结核,不得不离开舞台在家养病。幸喜在那险风恶浪中她有个小小的避风港,那就是她的家。她有个体贴的丈夫、善良的婆婆,还有一双儿女绕膝。然而阴影也开始笼罩住她的家庭,丈夫一念之差,出走建立了新的家庭。她倚窗望着丈夫离去的背影,泪水渐渐模糊了视线,他带走了她心中的最后一点阳光和欢乐。然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无论对儿女,还是对朋友,她从没有对他抱怨过一句。

为表现新时代新人物努力

苏州河两岸响起欢庆的锣鼓,上海解放了。阳光照进了顾月珍蓬门常锁的小院,好像走了长时间的夜路,天亮后才看清大道,她心里充满了新的希望。在党的帮助下,她独撑大梁,白手起家,组织了一个新的剧团,命名为努力沪剧团,意思是努力演真正的戏,努力做真正的人。

1949年9月1日,剧团成立后演出的第一个戏,就是根据李季长诗改编的《王贵与李香香》,这是观众第一次看到沪剧的“解放戏”。接着她以《八年离乱·天亮前后》为剧名,把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搬上沪剧舞台。由于她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婚姻悲剧,素芬一类的形象在她心灵里是呼之欲出的,但是她所塑造的素芬,在命运坎坷的尽头,不再是投江自尽,而是带着婆婆和儿子到解放区去寻找光明。这一改动,表明顾月珍重新燃起希望之光,也反映中国劳动妇女摆脱重重压迫走上光明之路。演出获得成功,她收到上百封来信,其中有的就是與素芬有类似遭遇的妇女写来的,表示要像沪剧中的素芬那样,坚强地活下去,跟共产党走。读完信,她欣慰地笑了,第一次感到了艺术的力量。

这些来信也引起了她的深思,时代变了,不该再一味表现人物的苦难和不幸,沪剧舞台应该让更多的新人物出现。她的剧团先后排演了新戏《好媳妇》《可爱的妻子》《田菊花》《兄弟姐妹们》《母与子》《翠岗红旗》《桃李满天下》等。在当时主要上演古装戏和市民戏的沪剧舞台上,这些全新的剧目起了刷新观众耳目、振奋人们精神的作用。

为了上演这些新戏,顾月珍艰辛备尝。戏院老板故意为难,观众欣赏习惯一时难改,新戏的艺术质量不够理想,剧场上座率跌落,剧团入不敷出,她悄悄地变卖自己仅有的几件首饰和家具,维持剧团开支,甚至把自己的被子带到台上,当作戏中的道具。有时她也感到委屈,暗暗伤心落泪,但却坚持要演这些新戏,别人也惊讶她哪来的这股劲?她曾对几个要好的姐妹倾吐过自己的心愿,一个要争取入党,一个要争取上北京。金子般闪光的愿望,大概就是这股劲的源头。

她还把东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编成沪剧。当时不但沪剧,就是上海整个戏曲舞台上也没有出现过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个戏的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的著名剧作家夏衍高度赞扬这个戏,认为戏曲反映这样的英雄人物是首创,是第一次,应该支持。为了使剧本更加严密,夏衍亲自动手修改。剧团以这个修改本参加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顾月珍荣获演员一等奖。

当她正努力向前的时候,结核菌无情地吞噬着她的肺叶。在为配合抗美援朝上演《花木兰》的时候,顾月珍由于通宵排戏而旧病复发。她带病坚持演出,复演《八年离乱》一剧时,一直唱到肺叶上出现空洞,口吐鲜血,晕倒在舞台上。党组织把她送进了上海最好的医院,安排了最优秀的医生,区文化局派来的同志代表她的亲属在手术书上签了字,并日夜守护在病榻前。顾月珍事后得知,她心底只有一句深情的话:党是我的再生父母。1956年,党组织批准她的入党申请,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

由于肺部切除三分之二,给顾月珍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嗓音逐渐失润。但她不愿退却,不能多唱就少唱,不能演出就学习编导。她和一些编剧到上海国棉二厂裔式娟小组跟班劳动,和许多纺织女工成了好朋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自编自导自演的沪剧《永不褪色的红旗》赢得了各方面的重视。

在那个特殊年代,顾月珍遭受残酷迫害,坠楼身亡。“四人帮”被打倒后,组织上为顾月珍举行了平反昭雪的追悼会。人们没有忘记来自苏州河畔的这颗艺术明珠,她创办的努力沪剧团重新组建为长宁沪剧团,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沪剧顾派艺术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长宁沪剧团继承发扬老团长坚忍不拔的“努力”精神,在沪剧现代戏创作演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从这里又走出了被誉为沪剧舞台“五朵金花”之一的优秀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甦萍。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顾月珍女儿解波老师的回忆)

猜你喜欢

沪剧剧团舞台
台上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画与话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