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给自己标价,因为你本身无价

2021-12-13李松蔚

青年文摘 2021年13期
关键词:标价段时间登山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句话来自哲学家康德,最近频繁被引用。也许整个社会都到了要重温这样一个声音的时期。我也谈一点心理学层面的理解。

手段的意思,就是另有目的。手段只有实现其目的才有价值。把人当成手段,就是把价值建立在通过“人”实现一点别的什么上。因此康德说:没有别的,人成为“人”已经是终极的价值了。

讨论“人何以成为人”,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意义何在?事实证明,这个命题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体验,它牵涉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的隐秘的自我拷问:我是否还有比现在更值得的活法?

比如,多创造点价值,会不会更好?这听上去是很积极的人生观。可一旦接受它,也就要接受它的推论:创造的价值少了,人生就(相对)没有意义。而无法创造价值的人,对这个世界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是必须警惕的观念。

人可以创造价值,这只是他工具性的一面,但人绝不等同于自己创造的价值。比如,我花一小时赚100 元钱,而我这段时间并非只值这100 元而已。否则,是否给我100 元,再把这一小时从我生命中抹掉,我就没有任何损失呢?——再推一步,是否给一个人足够多的钱,就可以买断他的生命呢?

结论当然很荒谬。荒谬的起点始于把人当成手段,简化为交换某一个产出——100 元也好,造福世人也好——的筹码。这必定导向人自身存在的危机:假如有人一小时挣2000 元,我该怎么办呢,是否他们的生命比我更有分量?我的人生是否就不值得一活?

这是一旦开始就不能回头的歧途。

有一个关于登山的隐喻说:人为什么要登山呢?只是因为山在那里,而不是山顶上有什么荣誉或秘宝。如果把登山的意义看成必须到达山顶,假如不幸没有到达(迷路,路被堵死,或登上山顶发现什么都没有),整个旅途都将变得一文不值。所以,登山的意义只能在于登山。

活着的意义也只是活著,而非做到什么就会有额外的增值。

活着就是活着本身,活着的同时顺便做到一些事。多或少,好或坏,那些事当然可以被评价、被比较,但不涉及人的价值命题。

如果对整个人生保持这样一种态度有些强人所难, 那不妨从一小时开始。每天拿出一小时——其他时候你可以忙忙碌碌,用产出多少为时间定价,但这一小时是属于你的——这一小时是目的,不是手段。

这不等于要你什么都不做,只是不用给你做的事标价,一旦标价就会一步一步落入前面的陷阱:我用一小时做咨询可以赚几百元,却用它写了这篇文章,只换到几十块钱的打赏,那这段时间就不划算;更不用说拿来睡觉或是看风景,一毛钱产出都没有。这样推论下去,一秒钟都浪费不起,连睡眠都成了奢侈。

收回来,不要标价。只要不标价,它就是无价的。度过这一小时本身就是这一小时的主要目的,至于实现了什么根本不重要。一个小孩趴在地上一小时,画一幅自己也不甚满意的涂鸦,然后漫不经心地忘在脑后。但他度过的这段时间仍然充实且快乐,与一个把画稿拍卖出天价的艺术家不分高下。再退一步,不充实不快乐又怎么样?那也是一个人度过一小时啊!

试试看,说不定在不追求做成什么的心态下,没有负担,反而能不知不觉地做成一些事呢!

(摘自“李松蔚”微信公众号,张云开图)

猜你喜欢

标价段时间登山
隔段时间去看海
登山
登山有几人
多用登山杖
那些“99”结尾的标价
手环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下投标报价低于成本价的识别研究
Android的成功
丢脸
每日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