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的实践★
2021-12-13金正超方光秀
金正超,方光秀
(延边大学工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0 引言
为实现地方高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五爱”主线,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和研究成果,持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基于延边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延边大学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以及各课程教学大纲,并结合工科“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1],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
2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例,其以培养学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目标,阐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建设工程项目策划与开发以及设计、采购与施工以及工程网络计划技术、工程验收以及物业管理等融为一体,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工作。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组织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方式如图2所示。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师团队注重提炼出该课程蕴含的碎片化“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宣贯民族与爱国、工匠与科学、创新与创业、执业与敬业、契约与诚信、自信与报效精神,实践了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连接专业知识教育,且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1)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维度分析课程思政。
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标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精准对接,达到知识传授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接触前沿,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工科对土木工程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沟通与协商、领导力与引领、保护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自主终身学习、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综合素养能力。
2)提炼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如:发扬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不怕吃苦与敬业精神;弘扬契约和诚信精神、规范职业与执业道德;紧密团结与协作精神;以人为本、爱国与爱民族精神等。
3)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云”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以及“智慧树”在线教学平台,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的深刻变革。
课程思政与“线上线下混合式”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注重综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合“四轮驱动”,并引入“案例式”教学,且结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触点”和“融点”,培养土木工程创新人才,达到“育人有温度,润物细无声”。同时,校企共商、共建、共享,构建既丰富又生动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 课程评价与成效
历经4个学期的运行与探索实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凝练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土木与强国、工匠与敬业、创新与创业、团队与协作精神等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专业与课程目标、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组织与方法等的融合应用,将本课程专业知识与专业培养方案、校办学理念有机结合,突出“思政化导向、混合式学习、案例式教学、探究式互动、实践类作业、挑战型创新”等“六特色”,构建“五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创新创业、家国情怀、报效祖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塑造其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与执业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新时期历史使命感,达成课程的思政实效。
近5年,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团队与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省级竞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共43项,发表教研论文14篇,科研论文69篇。
结合教师团队具有的国家一流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的优势与吉林省教育厅推荐与展示在“吉林省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平台”的本科高校抗“疫”期间在线教学典型案例,实施交叉与互补,为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经吉林天宇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延边建筑业协会等代表性建设企业和行业协会评价,本课程具有“四性”,即: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互动的高效性、方法技术的创新性、知识能力素质与思政相结合的时代性。
4 课程特色与创新
1)呈现富有地方高校特色与民族区域风格,符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新工科”建设理念,体现学科优势。
2)深入挖掘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3)构建案例教学库。
典型教学案例为:弘扬中国古建伟绩,增强国人自信。在讲授《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史、应用及发展趋势》专题时,课程思政点映射[3-4]为弘扬中国建造,增强民族自信,其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思政点如图4所示。
当讲授到此环节时,学习本课程的每一个学生作为中国人、土木工程人,对我国建造技术无不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了爱国与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在讲授港珠澳大桥工程时[5],弘扬国人在规划与设计理念、采购与建造技术、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工程验收与运营模式等方面自主创新,让中国跨海桥隧道工程的规划设计、建造技术、工程管理水平走上世界前列的丰功伟绩,激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5 课程持续建设计划
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创造有力条件,注重地方民族区域高校特色,利用“智慧树”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持续打造一流的省级乃至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现有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如: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省级教学成果《工学类应用型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等,积极利用专业现有的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延边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吉林省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工程研究中心,不断凝练与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同时,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思政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以及评价方式。
6 结语
针对地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注重民族区域高校特色,结合延边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和培养方案,总体设计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提炼蕴含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呈现专业课程特色与创新,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云”平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入选了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实践成效显著,其实施路径以及实施体会为类似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