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背景下绿道建设探索

2021-12-13邓舒曼

山西建筑 2021年24期
关键词:绿道公园空间

邓舒曼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0 引言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强调:“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对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提出的解决方案,自公园城市理念提出以后,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刘滨谊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中心区空间模式,即以生态文化中心区ECD取代传统城市CBD,RBD[1];成实,成玉宁从以往的园林城市到现在的公园城市的转变出发,指出转变的核心在于城市发展由“重形态”到“重生态”[2];袁琳从公园体系与人民福祉出发,提出要运用“公园城市”理念推进规划与治理体系的革新[3];王浩提出公园城市发展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核心,提出了“游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郊野公园-自然山林”的多层级城市绿地体系[4]。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公园城市的发展模式以及核心理念,多是宏观理论层面,少有研究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开放空间应如何发展,如何将理论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绿道作为城市的线性绿色开放空间,是联系城市各个绿地空间的生态纽带,公园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绿道则是这个系统中的纽带,故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对绿道建设的探索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以成都市天府绿道锦江绿道为例,分析已建成的绿道现状,结合公园城市的营造理念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绿道优化策略。

1 绿道概述

1.1 绿道概念及内涵

“绿道”(greenway)一词最早可追溯于1865年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城市公园规划中提出的“parkway”概念,最早以书面语正式出现是在威廉.H.怀特《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一书中。1987年,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将绿道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这个定义体现了绿道上结构上的特征与连接功能[5]。之后,随着对绿道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研究领域的特点,对绿道进行了定义。经过不断地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查尔斯列特尔在他的经典著作《美国绿道》中对绿道进行了全方面的定义,他指出绿道是一条沿着自然廊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线)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任何为歩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道;将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景观和居住区相连接的开放空间连接体;从局部来说,是被设计成林荫大道或者绿带的某种带状或线性公园,这个定义从形态、交通、生态、景观等方面对绿道进行了概括。绿道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国是在1992年《美国绿道简介》一文中,文中将greenway译为了绿道,2000年,《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对绿道理念进行了推广,文中对国外绿道规划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6]。

1.2 绿道功能

世界上最早的绿道“波士顿翡翠项链”的最初功能是保护水源,其次作为连接各大公园的纽带,其功能还有游憩、娱乐、美化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绿道的功能超出了娱乐、审美等社会性的功能,随着人们对生态的日渐重视,绿道还承担起了应对诸如生境破碎化等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生态修复功能,同时绿道也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功能,绿道逐渐成为了具有多重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之后,随着绿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功能也得到了发展,绿道更加强调在应对自然环境破坏所展现的生态修复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功能;体现城市景观特色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的文化功能;展现城市公平公正的社会功能等[7]。从绿道最初的只关注游憩性发展到人们对其生态效应的重视,然后到人们对绿道潜在的文化、经济效益的着手研究,绿道研究也逐渐呈现多元化。

1.3 绿道的实践发展

绿道的实践最早开展于欧美国家,1867年奥姆斯特德规划建设的美国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是第一个具备绿道特征的;19世纪末,查尔斯艾略特设计的绿道网络系统,通过河流和开敞空间连接了城市内部和外围空间;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对绿道进行大规模的规划与建设,通过连通各类绿地空间,形成具有多功能的绿色网络;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美国实施了boulder绿道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河岸景观。除美国外,国外绿道实践比较成功的还有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在中国,虽然绿道的概念是从国外来的,但绿道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有“沿城壕外围必须植树造林”的条文;秦代的“驰道”、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隋代的京杭大运河和唐宋的茶马古道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有关绿地线性空间的规划建设思想开始出现,生态环境逐渐被人们重视,生态绿化工程大量展开,主要体现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沿河流、交通廊道的绿带以及农田防护林带[8]。我国的绿道建设是2010年从珠三角地区开始的,其中,深圳市绿道建设对后来的绿道建设影响最大,成都市也在2010年9月率先以温江为试点,之后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动绿道建设。其他的还有诸如嘉兴、安庆、海口等市,也相继开始规划绿道网络。

综上所述,从绿道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出,绿道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其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公园城市的背景下,绿道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成都市天府绿道建设

2.1 案例概况

成都市于2017年正式启动天府绿道体系规划与建设,全域规划形成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的三级绿道体系。其中,区域级绿道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是沿全域成都主要水系、山体、环路形成的骨架绿道系统。锦江是天府绿道体系中的核心“一轴”,河道全长150 km,南北纵贯成都全域。锦江有成都母亲河之誉,其沿线是城市极为重要的滨水廊道。本次调研起点为北门大桥,途经活水公园,成华公园,终点为新华桥的沿府河锦江绿道(见图1),调研主要采用环境行为观察法。

2.2 现状分析

此次调研主要从绿道的结构、绿道与公园之间的关系,绿道的景观效果、绿道的生态效果、绿道的基础设施使用情况、绿道中人群活动行为等方面展开(见图2)。

首先是绿道的结构,调研区域为锦江滨河绿道,其主要由河流、亲水步道、绿地、内部游憩道、基础设施以及紧邻城市道路的游憩道组成。

其次是绿道与公园之间的关系,调研路段包括了活水公园与成华公园,调研发现,由于活水公园与成华公园和锦江的位置关系不同,绿道的设计有所区别,活水公园段紧邻锦江,故没有新增绿道空间,成华公园段距锦江有一定距离,故在两者之间规划了新的绿道空间。

绿道的景观效果主要从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两方面进行调研,在靠近城市干道的区域主要以乔木栽植为主,绿道内部绿化主要是乔灌草的组合,且通过高差的变化来营造视线的变化,丰富了绿道的竖向空间。灰色基础设施主要是休憩设施以及一些指示牌,特别是通过座椅种类、色彩、尺寸的变化来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在滨河步道栏杆设计上,雕刻了这一段绿道所涉及的主要街道以及一些标志性节点,体现了绿道的文化展示功能。

绿道的生态效果一是其植物产生的生态效果,比如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等;二是其在生态网络结构上的连通性带来的生态效果,其作为景观廊道,起到了连接各个绿地斑块的作用;三是通过一些基础设施带来的生态效果,比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

绿道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休憩设施,调研发现由于基础设施围合方式的不同,从而带来了不同的空间感,半围合式的休憩设施使用率最高,围成环状的且座椅一人一座的休憩设施使用率最低,基本无人使用。这种现象源于人看与被看的行为心理特征以及人们平时的沟通交流特点。

绿道中的活动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在活水公园段,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人群增多,人群活动行为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休憩娱乐,老年人主要是下棋、唱歌、遛狗以及打牌,中年人一般是带着小孩在公园里游憩;一类是沟通交流,主要是老年人之间聊天;还有一类是锻炼身体如散步、打太极、跳广场舞等。

总的来看,锦江绿道具备绿道的游憩、生态、社会文化等基本功能,且营造的景观效果较好。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绿道的吸引力,虽然绿道也具备游憩功能,但从人群活动来看,还远远不及城市公园的吸引力;二是绿道的基础设施,除前文提到的休憩设施的使用率问题,还缺少一些指示性的标牌,游客无法知道自己此刻在整个绿道系统的哪个位置;三是绿道景观区域特色不够明显,虽然前文提到了雕刻栏杆能体现一定的城市文化,但其位置并不明显。

3 公园城市背景下绿道建设策略

公园城市的理念是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绿道建设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应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绿道在公园城市这个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3.1 生态建设

在十八大会议中,生态建设就已被提升为国策,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未来的绿道建设重点在于绿地的相互联通及结构优化,探索如何使同样面积的绿地产生巨大而有效的生态效应;其次还应将其与一些先进的生态理念与技术相结合,比如: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双修等。

3.2 以人为本

绿道除了生态上的重要功能,其主要功能还是为人的活动提供空间,故其游憩功能应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据曾真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前往绿道最主要的动机是刺激-逃避动机,然后为提升自我动机、社会交往动机以及求知与探索动机。所以,在对绿道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根据居民游憩动机的差异性而规划不同类型的绿道空间,让居民在绿道游憩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9]。

3.3 系统完善

在绿道建设中,应着重开展绿道网络的建设工作,加快完善相应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指南,考虑到绿道周边地区环境设施对绿道中多样活动的强支持作用,应将绿道及其周边地区作为活动支持系统,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

3.4 技术应用

21世纪的信息技术每天都在进行着革新,绿道系统的建设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将时代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建设中去,比如可运用社交媒体、交通流量、气象数据等大数据为绿道选线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10];利用5G网络以及全息投影技术丰富绿道的夜间景观;利用人工智能增添绿道的趣味性等。

4 结语

公园城市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绿道建设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应结合时代背景不断进行优化。从绿道的选址、规划设计,以及使用后评价都应充分考虑公园城市的理念,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

猜你喜欢

绿道公园空间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一见如故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