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牙槽骨高度、宽度及美学效果的影响

2021-12-13王祥军王进王清芝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1期
关键词:骨量牙槽骨前牙

王祥军 王进 王清芝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450006)

前牙区口腔种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口腔修复手术,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在人体缺牙部位的上下颌骨内植入牙种植体,对缺牙者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牙齿功能的恢复也十分理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然而在口腔种植中,牙槽骨的宽度、高度及密度对维持种植体的稳定性[1~2]。常规治疗术后自然愈合的牙窝极易使骨量丢失、种植区骨密度降低,从而大幅度降低临床效果。因此,寻找患者拔牙后能够降低骨质密度、减少骨量损失的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新一代高科技技术,可减少骨量流失,为软组织恢复提供良好保存条件[3~4]。但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于前牙区患者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就前牙区口腔种植牙槽骨高度、宽度、密度及美学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接收的98例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及治疗组(50例)。对照组58颗患牙,男25例,女23例;年龄21~54岁,平均(37.51±2.26)岁;病因分布:牙周炎20颗,慢性根尖周炎23颗,根折15颗。治疗组61颗患牙,男28例,女22例;年龄23~52岁,平均(37.55±2.38)岁;病因分布:牙周炎23颗,慢性根尖周炎24颗,根折14颗。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经X线检查、锥形束CT、病史、临床症状等证实难以将前牙区患牙保留[5];拔牙处无急性炎症;近期未接受过其他方案治疗;能够按照研究流程进行治疗及复诊患者,知情本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口腔疾病者;合并肝、肾、肺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其他严重脏器合并症者;患有口腔黏膜疾病者;存在精神异常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依从性差、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3 手术方法 两组均行局部麻醉,然后分离牙龈行微创拔牙。

1.3.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治疗,待患者完成拔牙程序以后,在微创原则下用挖匙去除牙槽窝内感染组织、根尖芽肿以及囊肿等,切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直到拔牙窝内出血(鲜红)停止,再用棉球压迫、止血。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首先根据患者拔牙窝的大小合理置入Bio-Oss Collagen骨粉,将牙窝填充平整后,其高度应比牙槽嵴顶高出0.5 mm左右,之后再选用Bio-Gide胶原膜将其覆盖,最后使用钛钉固定,将两侧牙龈缝合。

1.3.3 术后处理 两组使用康复新液含漱,并使用抗感染药物(口服)至少7 d,14 d后拆线,6个月后复诊,并接受延期种植手术。

1.4 观察指标 选择锥形束CT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宽度以及密度进行测量。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美学效果问卷调查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724,克伦巴赫系数为0.816)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0分,60分≤满意<9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及密度对比 两组治疗前牙槽骨高度、宽度及密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及密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及密度对比(±s)

表1 两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及密度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时间 组别 n 牙槽骨高度(mm)牙槽骨宽度(mm)牙槽骨密度(g/cm2)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48 50 t P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治疗组48 50 t P 15.40±2.53 15.42±5.57 0.023 0.982 12.58±1.40*14.51±1.61*6.322 0.000 7.37±0.85 7.43±0.87 0.345 0.731 5.86±0.70*6.47±0.73*4.219 0.000 1.84±0.25 1.85±0.23 0.206 0.837 1.31±0.21*1.64±0.87*2.557 0.012

2.2 两组美学效果对比 对照组非常满意22例,满意15例,不满意11例,总满意37例,满意度为77.08%;治疗组非常满意37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48例,满意度为96.00%。治疗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7,P=0.006)。

3 讨论

口腔种植术作为缺失牙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有利于促进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拔牙后,患者牙槽骨受到较大刺激,易导致种植区的牙槽骨高度、宽度及密度减少,增加后期种植牙植入的难度系数,对牙齿的美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6~8]。目前,口腔种植的美观性与功能性均备受关注,因此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有关研究指出,在口腔种植过程中,将患牙拔除后牙槽窝正处于自然愈合状态,血凝块凝聚而逐步形成骨组织,牙槽骨发生连续性、不可逆的吸收,以致种植区骨量出现下降,愈合的牙槽骨高度、密度降低,宽度减少,对牙龈软组织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重症者则因缺乏种植位点骨量而难以在后期提供种植手术。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主要是指在拔牙的过程中,通过采取某些措施减少牙槽嵴吸收,如使用骨粉替代材料填充拔牙位点,维持拔牙窝内的骨量与骨质,降低剩余的牙槽嵴吸收,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更充足的骨量与相对适宜的三维位置,更顺利地植入口腔种植体[9~10]。对此,本研究对治疗组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后6个月发现,治疗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密度均比对照组高,由此说明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患者拔牙后的牙槽骨高度、宽度、密度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残余的牙槽骨骨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治疗方法中,选取Bio-Oss Collagen骨粉材料[胶原基质10%+Bio-Oss颗粒90%(提纯的牛股基质)]作为填充物,有利于促进骨细胞增殖及骨再生,确保机体组织环境与其他生长因子在共同维持作用下达到稳定平衡的状态,进一步形成新骨,为牙槽骨提供更优质的支架,引导新骨生长。填充完成后利用人工膜的屏障作用将吸收胶原膜进行覆盖,为植入的Bio-Oss颗粒提供良好的屏障,有利于改善患者拔牙后的牙槽骨高度、宽度以及密度,对剩余的牙槽骨骨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术后硬软组织恢复提供良好条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说明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还可提高种植后的美学效果,其原因可能与未给予翻瓣技术有关,对牙龈及黏膜无任何损伤,有助于避免血供不足,维持原有软组织的形态,改善软组织质地、形态、颜色等,并解决了美学修复问题,从而使义齿更加稳固且具有舒适、美观等优点[11~12]。

综上所述,对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者牙槽骨高度、宽度及密度,提高美学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骨量牙槽骨前牙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托槽类型对前磨牙拔除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
口腔正畸中牙槽骨高度的研究进展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军队离退休干部1231例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玻璃纤维桩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