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共同学习
——《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教学
2021-12-13李静
文|李静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9、80 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独学,探索发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课前同学们围绕着这样一个研究任务先独立进行了思考。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吗?试着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的“真学习”一定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共同体的学习很容易变成一种虚假学习。因此,教学中要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在共同体的学习中与同伴产生更多的冲突与碰撞,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二、小组合学,查漏补缺
师:接下来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和思考,在小组里共同学习和讨论。在这之前,老师有几点友情提醒:
1.说(的人)——结合线段图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听(的人)——努力听懂别人说的过程,及时进行质疑和补充。
3.及时记录组内学习中有价值的想法和建议。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随机记录和拍摄小组研讨过程)
【设计意图:在个体充分“独”学的基础上,给予小组充足的合作学习的时间,让组内成员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每个人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自己的思考与体会、问题与疑惑,进而营造一种互学互问、互探互究的学习环境。同时给出明确的“合学”活动的建议和要求,让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小组合学”的过程,重在查漏补缺,在同伴的质疑和指导帮助下,组内解决个体课前思考中存在的错误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优势互补、自主参与。】
三、互动共学,深度辨析
师:小组交流学习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进入全班学习环节。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想法?(随机请一组代表)
师:想一想,现在是她一个人的事儿吗?
生:不是的。
师:那是谁的事儿?
生:是我们大家的事儿。
师:对了,台下的你们现在需要倾听、质疑、思考,全体同学,包括老师我,我们都是共同学习者。接下来开始你们的汇报吧!
生1:我代表小组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想法。首先第一种方法,我是用去年是24 个班,乘就表示增加了是4 个班。我们知道去年是24 个班,今年增加4 个班,就是24+4=28 个班。
师:想一想,她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2:她是先求今年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再用去年的加上今年增加的就等于今年的总数了。
师:先算今年比去年增加的,你能在算式和图中圈出这部分吗?
(生1 在纸上圈出来)
生1:第二种方法,我是用24÷6=4(个),从图中看24 平均分成6 份,一份是4 个班级,今年对应的是6 份加1 份,一共是7 份,所以用4×(6+1)=28(个)。大家对我说的有质疑或想法吗?
生3:这里6+1 的1 是哪里来的?题目中并没有这个1 啊?
生5:这里的1 表示的是今年和去年相同的那部分,是去年的1倍,表示的是今年比去年多的那一段,那么就表示今年是去年的倍。
【设计意图:“学习共同体”营造“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在前面组内的共同学习和研究基础上,延伸至全班范围内的对话学习和共同体验。在这一公开对话过程中,“小伙伴”需要学会倾听、表达、质疑、提问、思考。每个学生基于倾听与思考展开互动“研”学,阐述自己的见解,共同推动对话的深入。这一互动“研”学的过程,生生之间是自主的学习者、互助的合作者,师生之间亦是对话的分享者、共进的研究者。每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有效参与到学习之中,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实现群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师:这位同学分享了他的几种想法,再来看看这几道算式:
师:算式1 和算式2 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通过运用乘法分配律,两个算式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那第2 个算式和第3 个算式之间有关系吗?
生:把算式3 先用乘法分配律写成24÷6×6+24÷6×1=24×1+24×,再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变成,算式3 就变成了算式2。本质上它们是一样的。
师:瞧,算式2 是用分数来算,算式3 是用分数来想,通过他的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分数和份数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师:他们小组还有别的想法,请你简单给大家再解释解释。
生1:我们小组的2 号同学是用方程做的,解设今年有x 个班,通过方程的计算也可以算得今年有28 个班级。
师:刚刚还有同学用到了比例等其他方法也是可以的。
师:同学们,在我们课前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经过课堂上小组内的共同学习,又补充了新的方法,再加上全班同学的共同学习和交流,同样一个问题呈现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共同学习带给你们的启发和帮助。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仅是内容的组织和设计,还有过程的评价与补充。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包括解法之间的关联都是可以事先预设的,但学生实际的想法和表达却是现场生成性资源,如何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内容作为新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循环往复进行不断的提升,是我们关于共同学习所作的思考,也是我们努力达到的目标与方向。】
师:回到课前一开始的问题,我们把其中的一个条件稍微变化一下,“增加”改为“减少”,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评价任务”,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现场来解决,有两个要求:1.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答。
(学生独立画图完成解答)
师:完成了吗?小组内先进行一轮共同学习,看看你们几个人是不是想到一起去了,当然也可以听听别人不同的意见。
(学生组内开展第二轮共同学习)
师:接下来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1:我来。
师:你是代表自己吗?
生1:不,我是代表我们整个小组来汇报的。我先把图画出来,我是用比例做的。把去年看作单位1,今年的比去年的减少了,所以我把去年的班级数平均分成6 份,今年比去年少6 份中的1份,6-1=5(份),所以去年与今年的比是6∶5。而我们知道,用总量去除以对应的份数就是每份数,24÷6=4,每份是4,今年是5 份,所以再用4×5=20(个)。大家对我的想法有什么疑问吗?
生2:我对你的画图有点补充,题目中的条件去年的24 个班和问题在图中应该标出来。
师:是的,小组同学赶快上来帮忙补充和修改,这是你们小组共同的事儿,其他同学还有质疑和补充吗?
生3:我还有一个补充,他在算出24÷6 后,今天比去年减少的是1 份,所以在算式中最好把5详细写为(6-1)更好一些。
师:我也想问,你写的1○、2○、3○是什么意思?
生1:这个分别是我记录补充的我们组1 号、2 号和3 号同学的想法。
师: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 号同学其实与我的想法是一样的。2 号同学就是想今年和去年相比,对应的分数应该是占去年的,所以用去年的乘这就得到今年的。3 号同学是先算出减少的部分,再用去年的减去减少的部分就是今年的班级数。
师:他们组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个会合作分享的小组。
师:同学们看,刚刚解决的这个问题和我们课前解决的问题,你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没有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相同之处是它们去年都有24 个班级,都是要求今年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生:它们列出的算式都是需要用两步来计算的。
师:火眼金睛,它们都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数实际问题。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上面一个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下面的是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
师:真好,其实不管是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还是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都是要找到相应的数量关系,分步来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不能限于对单个知识的理解,还要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以便形成知识体系。我们知道,知识的对比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好方法,通过对比,鉴别不同概念各自的特征与本质,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数量关系的掌握。通过数量关系和知识结构之间的辨析和理解,驱动学生的思维继续向深度推进。】
四、总结感悟,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短短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共同学习的过程一定深有感触。有的时候,学习还真不是一个人的事儿,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有了大家和群体的帮助,会让你进步更大,走得更远!相信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继续发挥我们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设计意图:我们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个人问题的提出、个体化的独立思考,而缺乏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与碰撞、互动与交往,那么学生学习的宽度、深度和广度是远远不够的。比独立学习更重要的就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社会化的学习。作为手段,团队的协作,对于学生深度理解数学内容、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素养,较之独立学习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价值。而充分地对话与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发掘群体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这样的尝试,这样的任务驱动下课堂的共同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素养,更加关注群体的合作,也必将呈现出一种新的学习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