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的营养作用及科学食用
2021-12-13杜忍让马健王刚弟
杜忍让马健王刚弟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2.延安市畜牧兽医局,陕西 延安 716000)
猪肉是我国居民采食最多的肉食之一,食用量占肉类总量的60%左右,由于食用量大,饲养量也很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拥有品种83个,占全球猪品种(300多个)1/4以上,年出栏肉猪6~7亿头。饲养的肉猪以瘦肉型为主、尚有部分地方品种脂肪性和肉脂兼用型(腌肉型)。猪肉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商品猪屠宰后胴体的分割猪肉,广义是指猪体所产全部肉和脂的可食性组织和器官。按肉在猪体分布划为3类:猪骨骼肌肉,分布于猪骨骼周围的横纹肌;猪内脏肌肉,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平滑肌;猪心肌肉,分布于心脏及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的肌肉。一般所说的猪肉主要指骨骼肌。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脂肪、钙、磷、铁等成分,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了解猪肉并科学合理吃好猪肉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中医及现代营养角度对猪肉进行介绍,以帮助大家客观了解、正确选购和科学食用。
1 中医对猪肉的认识
1.1 性味归经及调养功能
中医从性味归经、调养功能方面对猪肉有如下认识。猪肉性平、味甘、咸、无毒;入脾、胃、肾经;主要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之功效。治疗热病伤津、消渴赢瘦、营养不良、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咽喉干痛、肠燥便秘、头晕、缺铁性贫血等。猪肉熟食,有补肾益精,滋肝养血的作用,凡肾虚精亏,病后体弱,产后血虚,皆可作为补益食疗之品;瘦猪肉煮汤,去浮油凉饮,能救温热病后,津液大伤者,也可用于液干血枯,难产不下,及消渴、干咳、便秘等症;还可治狂病经久不愈,可压丹石、解热毒。
1.2 食用禁忌
猪肉油腻缠粘,感冒风邪不尽者不宜食用。古有食猪肉生痰、中风之说,凡体胖多痰者及体内蕴热者慎用,久食公猪肉,会使血脉闭固,筋骨衰弱,肌肉虚软,所以忌长久食用。金属器物所导致的金疮病人尤其要忌食。猪肉由于脂肪较多,同时胆固醇含量也很高,胆囊炎、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血管硬化、肥胖病、冠心病、糖尿病、中风、身体虚胖者,应慎食或少食。不可与驴肉、马肉、鹌鹑、荞麦、葵菜、白花菜、番茄、辣椒、菜花、芫荽、菱角、百合、牛肉、羊肝、鸡子、鲫鱼、龟、鳖肉、田螺、虾同食,同食会影响消化吸收,严重者食物中毒;与大豆同食,降低人体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不宜与乌梅、桔梗、黄连、胡黄连、吴茱萸、苍耳同用;烧焦的猪肉不能吃;湿热痰滞内蕴者慎用,患风寒疾病初愈病愈者忌食,禁与菊花、梅子同食,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与茶叶同食,因茶叶中所含的鞣酸与猪肉中的蛋白质易结合形成鞣酸蛋白,鞣酸蛋白可以降低肠道蠕动,增加粪便在肠道滞留时间,造成便秘,增加了人体吸收更多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的可能[1]。
猪肉除品种有区别外,以阉猪育肥质量最好,母猪次之,公猪肉质量较差。民间经验,冷水煮肉饮汤,热水煮肉吃肉,味道鲜美。
2 现代营养学对猪肉的认识
猪肉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微量矿物质、维生素等。
2.1 水分
猪肉中含量最多的是水。猪肉中的水主要有结合水、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结合水是指围绕在蛋白质分子周围,通过表面极性基团与静电引力而形成水层,约占5%。自由水是指猪的肌肉细胞间能自由移动的水,约占15%。不易流动水是指肌细胞膜及肌原纤维之间的水,约占80%。猪肉的水分含量受品种及生长阶段等影响,猪品种类型不同,肉中含水量不同。脂肪型品种因为其饲养周期长,肌内脂肪含量高,肉中的水含量较少;瘦肉型品种由于生长快,脂肪在肌肉中沉积少,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猪不同生长期,肌肉水分含量差异较大,一般育成猪和成年猪肌肉水分含量明显低于幼龄猪[2]。
2.2 蛋白质
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是构成猪肉的主要蛋白质,这两种蛋白质都是可溶性蛋白,新鲜瘦肉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一般含量在20%左右,猪肉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氨基酸全面,食用后容易被人消化和吸收。据研究,猪肉中含有与人体需要相近的氨基酸。所含的8种氨基酸(%):色氨酸1.4、苯丙氨酸4.1、赖氨酸7.8、亮氨酸7.5、异亮氨酸4.9、苏氨酸5.1、蛋氨酸3.8和缬氨酸5.0,其比例和组成非常接近人体的氨基酸组成比例,所以猪肉成为最适合人生长发育的肉品。氨基酸中的赖氨酸,在促进儿童智力、体力发育,调节代谢平衡,延缓记忆力减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含量高出植物蛋白质几十倍。
2.3 脂肪和脂肪酸
猪肉是高能量多脂肪肉食品。其脂肪主要包括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肌内脂肪3部分,含量大约为25%~30%,是肉类中脂肪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主要是指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中比较重要的如胆固醇,肥膘每100g含胆固醇220mg,化油后降为102mg[3],不饱和脂肪酸通过烹调可以明显增加。
人们对猪肉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肌内脂肪研究。研究的热点是肌内脂肪含量、组成及其沉积规律。脂肪是一种高能源营养素,人体平均体内脂肪含量13.2%,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产热9千卡,体重中等水平的成人,每日应摄入脂肪60g左右(50~80g),脂肪是构成人体结构的重要成分,约10%~20%细胞原质、细胞膜均含脂肪化合物,尤其脑细胞、神经细胞等,体脂具有保温功能可抵御寒冷对人体侵袭,具弹性可防止外伤、保护器官,滋润皮肤;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参与细胞新陈代谢;供给约占体内17%~20%热能;脂肪所含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等必需脂肪酸,具有软化血管、促进微循环、降低血脂血压之功效,对预防心绞痛、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老年性肥胖症等具有较好的效果。饮食中长期缺乏脂肪(脂质)或摄取量不足,就会导致“必需脂肪酸”缺乏,或荷尔蒙分泌不足、使得细胞膜功能不全,出现修复障碍,进而影响生理状态及代谢作用,容易加速人体老化[4]。
2.4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猪肉中所含的磷、钾、铁、镁、钙、钠、氯等元素,均为人体需要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Watts、Merrill研究显示,猪肉中的磷、钾、铁、镁等元素,多以辅酶或辅酶的辅基形式参与肌细胞内物质和能量代谢。是肌肉细胞构成和功能维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植物性食物中含量少,存在方式非常稳定,人食用后在体内很难消化、吸收和利用[5]。猪肉中的磷,可与人体内的有机分子螯合,参与新陈代谢。所以在猪肉中,磷的生物利用率很高,几乎按100%利用计算。在猪肉中,钙、钠的含量低于人体需要,但猪的骨骼中含有较高的钙,通常采用同食猪肉和猪骨补充钙,添加食盐补充钠。铁在猪肉中的含量较高,可以有效补充人体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维持所需。
2.5 维生素
猪肉维生素含量相对较多,如B族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最多。维生素B2次之,其它水溶性维生素,如泛酸、叶酸、尼克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生物素等均有,这些维生素对人体生命活动都很重要,一旦缺乏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如维生素B1缺乏,就导致厌食、呕吐、患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脚气病性心脏病、心肌障碍性浮肿及磺胺类药物中毒等疾病。维生素B2影响脂肪合成和分解代谢。猪肉经烹调后,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其它水溶性维生素,如泛酸、叶酸和生物素有可能完全损失。
3 猪肉选购
正常鲜猪肉:肌肉有光泽,红色均匀,脂肪呈乳白色;外观微干或湿润,不粘手;纤维清晰,有坚韧性,肌肉指压后凹陷处立即恢复;具有鲜猪肉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选购猪肉应选择品种优良、饲料优质符合标准、饲养所处环境卫生、管理科学、猪肉屠宰加工符合标准规定,包装、贮运、销售全程无任何污染。并注意以下几点。
3.1 肉的颜色
肉的颜色是选购需首先观察的内容,健康安全的猪肉应为红色或者粉红色,具有比较鲜艳的光泽,没有或很少有液体流出。脂肪比较坚硬,呈现白色或者乳白色。
3.2 猪肉肉皮
优质猪肉,肉皮应清洁干净,没有任何斑点,呈白色或乳白色,黑毛猪可见黑色毛根,食品检验印章齐全。
3.3 肉的气味
猪肉的气味除带有微微腥味外,不会有其它异味和臭味,结合颜色观察,应该有新鲜猪肉味的感觉。
3.4 淋巴结
淋巴结是动物特有免疫器官,能反映猪的病理状态,许多猪病可以导致淋巴结异常,所以在检验猪肉时非常重要,正常的猪肉,淋巴结的大小、数量、切面颜色都应该正常,如出现肿胀、出血、坏死及其它病变都是患病表现,这样的猪肉都不能选购。
3.5 肉的弹性
肉的弹性也是选购的重要依据之一,健康新鲜的猪肉都具有较好的弹性,要选的猪肉所产生的压坑会短时间快速弹起,存放时间较长和病猪按压其弹性会明显下降或者不能弹起。
4 猪肉的科学食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识增强,对食物要求不断提高,猪肉作为人们食用最多的肉类,在居民消费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猪肉含有较多的脂肪,有人将其与人类的某些疫病联系起来,导致对猪肉的认识出现偏见,如认为肥猪肉含有较多脂肪和胆固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食用时“食瘦肉不食肥肉”认为这样就可以预防类似动脉硬化性疫病,其实不尽然。研究表明,长期只食植物油,不食猪油的人,有可能使人体长期处于低胆固醇状态,除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外,还会导致锌和镁等微量元素的缺乏,造成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味觉减退、皮肤生病、伤口不易愈合、头发早白、牙齿脱落、骨质疏松等现象。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应根据猪肉的性质,采用科学的加工方法,适当增加猪肉及猪脂肪的采食,才能更好的保证健康。
4.1 认识猪肉属性
猪肉和其它食物一样,在人体内代谢后具有一定的酸碱性,根据食物的酸碱性分类,猪肉属于酸性食物,人食用猪肉后,最终的代谢产物会使血液中呈酸性,这是由于其含有较多的非金属元素,如磷、硫、氯等,在人体内氧化后,生成带有阴离子的酸根,要中和这种酸性,就必须在食物中添加能产生碱性的金属元素,如钠、钙、镁等,这些元素在人体内其氧化物呈碱性,可以有效中和酸性,实现体内酸碱平衡。因此,在加工猪肉时依据食物的酸碱特性,配合一些含有较多金属元素的食材如水果、蔬菜、奶类等,增加生成带阳离子的碱根,以帮助中和肉中酸性产物,实现酸碱平衡。
4.2 猪肉的排酸熟化
食用猪肉最好经过排酸熟化,排酸是猪屠宰后,经自然冷却至常温,将胴体分成两片,送入冷却间在0~4℃下放置12~24h,将肉中的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酒精,然后挥发掉,细胞内大分子三磷酸腺苷在酶的作用下生成基苷IMP等鲜味物质。排酸的同时还具有解僵作用,经过排酸,肉的口感得到极大改善,肉质柔软有弹性、味道鲜嫩、口感细腻,由于酸碱度改变,新陈代谢产物被最大程度地排出和分解,分子结构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无害化和营养优化,使肉变得好熟易烂,风味鲜美。
4.3 科学烹调猪肉
猪肉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按照烹调技术可以分为拌、腌、卤、炒、熘、烧、焖、蒸、烤、煎、炸、炖、煮、煲,烩等,按照取肉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里脊肉、臀尖肉、坐臀肉、五花肉、前腿肉、前排肉、奶脯肉、弹子肉、蹄膀、颈肉及内脏等。不同部位的猪肉脂肪含量和口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应采取不同的烹调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做法。
4.3.1 炖猪肉
据研究,将肥猪肉较长时间用文火炖煮,猪肉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可减少10%~50%,胆固醇可降低50%以上,大幅度降低对人体有害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此同时可分离出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这部分游离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最需要的脂类物质,保障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同时,较长时间的炖煮还可以加快猪肉中的蛋白质水解,增加分解产物肽和氨基酸含量。猪肥膘加温溶化为液体猪油的过程,会产生花生四烯酸、亚油酸、亚麻酸,这几种脂肪酸对降低血脂水平,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4.3.2 炒猪肉
炒猪肉就是将适宜于炒制的不同部位猪肉,切片、丝等,与蔬菜、食用菌等进行快速炒制,获得鲜美熟化的菜品,炒制猪肉选择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肌间脂肪的肉,如里脊肉、臀尖肉、弹子肉等。
4.3.3 爆、烧猪肉
爆就是原料在极短的时间内经过沸汤烫或热油速炸(也有用油温较高的底油速炒的)再与配料同炒,迅速冲入兑好的芡汁快速颠炒。烧就是将主料先经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热处理之后,再放汤(或水)和调料,用大火烧开,再改小火慢烧。这两种加工方法最适的猪肉选用里脊肉、臀尖肉、五花肉、奶脯肉、蹄膀等。
4.3.4 其它烹制
除上述加工外,咸肉、腊肉、熏肉、烤肉等是不同地方加工猪肉的传统方法,所加工的猪肉风味独特,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利用我国原始品种猪,如金华火腿,四川熏肉等,这些猪肉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产品中含有亚硝酸盐、苯并芘类等物质,过量食用有可能激发体内癌细胞基因,形成癌症,应适当食用。
4.4 科学搭配与客观对待
猪肉的属性决定其食用搭配需要,由于猪肉属酸性食物,因此在加工和烹饪中加入蔬菜等,更有利于营养平衡和适应人体需要,如炖猪肉中,加入适量的萝卜、海带、粉条、豆腐等或其它蔬菜混合煮,会将猪肉的香味同其它食材的香味进一步混合,营养会得到互补,实现营养、美味、适口。在炒猪肉时与青椒、蒜苔、木耳、香菇等配合,不仅可以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
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猪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价格适度、容易购得,是人们食量最多的肉类,深受大众欢迎。实际生活中既要保障健康,还要适量食用,坚持荤素结合,这样才更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