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党建引领、五力聚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2021-12-13调研组

农村经营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商会集体经济农村

调研组

地处江西省中部的新余市渝水区,是个工农交叉、城乡交错的区域,辖17个乡镇(街道)、182个行政村,总人口约69万人,农业人口约34万人,先后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等荣誉。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特别是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以来,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列入渝水区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实际,科学谋划思路,积极创新工作,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五力聚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好路子。

一、主要做法

渝水区始终坚持把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贯穿到乡村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村务管理机制、培育乡村商会组织、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方面大力探索、多向发力、聚集力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党建引领、五力聚合”乡村治理模式。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组织力

渝水区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资源力量向乡村倾斜和集聚,大力开展了“党建+乡村资产资源清理规范”“党建+商会”“党建+颐养之家”“党建+晓康驿站”等多项工作,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进一步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领头雁”,在把好选人关口、抓好后备培育的同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一方面从经济上增加待遇,2019年全区村党组织书记平均报酬5.97万元,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另一方面,从政治上畅通渠道,开展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工作,2019年以来有9人被录用为乡镇科级干部,32人转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

(二)开展“两资”清理,提高保障力

渝水区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列为“一把手”工程,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2020年,该区立足区情,探索创新,在前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党建+乡村资产资源清理规范”(简称“两资清理”)工作,对全区17个乡镇(街道)182个行政村的资产资源发包合同情况进行全面清理规范。针对签订程序不规范、合同要素不全、期限过长、价格显失公平等合同签订问题,随意转包、违规变更用途等合同履行问题,拖欠土地承包费、租金等合同兑现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分类整改。没有书面合同的,依法补签合同;承包或租赁合同不合理不完善的,依法修正完善;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纠正;对拖欠承包费、租金的,依法依规限时清收。在“两资清理”基础上,成立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农村资产资源全部实行“线上”进场交易,解决信息不对称、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建立健全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创新积分管理,激发内生力

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将乡村管理日常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对农民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给予相应精神鼓励、物质奖励或行为约束,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一方面,开展晓康驿站建设。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区182个行政村建设晓康驿站,定期在遵章守纪、卫生环境、劳动出勤、家风淳朴、互帮互助等方面对帮扶对象开展考核,依据考核积分给贫困户兑现生活物资,将单纯的“给钱给物”转换为“积分奖励”,将扶贫与扶志有效结合起来,被列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八个典型案例之一。另一方面,探索实施“道德积分银行”。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2019年在良山镇白沙村探索实施“道德积分银行”工作,设置积孝、积善、积信、积勤、积俭、积美、积学七方面分值,成立道德评议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评分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光荣榜”“警示榜”“进步榜”评议会,每年召开模范评议大会,树立了向上向善的“风向标”,弘扬了正能量,目前已在全区182个村全面推广。

(四)组建乡镇商会,增强支持力

渝水商业文化发达,经商人员众多,为实现资源整合、抱团发展,2012年,该区水北镇成立了江西省首家乡镇商会——水北商会,商会在互通商情、共谋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捐资助学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还对水北商会参与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进行了表扬。近年来,渝水区全面推广“党建+商会”工作,在全区11个乡镇全部组建了商会,建立了党组织,并因地制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在积极组织新乡贤参与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家乡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还引导他们在化解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乡村善治。

(五)发展公益事业,扩大辐射力

渝水区坚持把加强公益事业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着力点,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照耀辐射更多农民群众。一是大力推进“党建+颐养之家”建设。采取财政支持一点、集体配套一点、老人自缴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在182个行政村建成运行颐养之家359个,实行集中就餐和配送服务相配合的模式,为农村留守、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二是加强晓康诊所建设。由政府和村集体共同出资,利用闲置空房改扩成村诊所,乡镇为每个村配备至少1名职业医师,让农民能够享受免费的体检和便捷的医疗服务。三是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二、取得成效

从调研情况看,渝水区“党建引领、五力聚合”乡村治理模式较好契合了当地实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重效益,实现了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是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渝水区通过“党建+乡村资产资源清理规范”“党建+商会”“党建+颐养之家”“党建+晓康驿站”等一系列工作,找到了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服务农民群众的抓手,有效推动了公共资源下沉,破解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些现实难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如下村镇下住村高山村民小组的山林以前被个别人霸占,导致村民怨气大,几年来上访不断,干群关系一度比较紧张,“两资清理”后,村里矛盾纠纷少了,群众心气也顺了。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菊花说:“这些年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上,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通过两资清理,给了农民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渝水区在推进乡村治理试点中,以乡村资产资源清理规范为切入口和突破口,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摸清了农村集体家底,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据渝水区统计,清理规范后全区合同期内累计可增收10543.59万元,其中年增收金额709.26万元;已追回拖欠金额201.47万元,收回资产面积5564.11平方米,收回资源面积14046.96亩。通过清理规范,每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可增收4万元,加上已有的标准厂房、光伏发电等政策性集体经济收入和自有产业收入,全区182个行政村2020年都能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万元的目标。人和乡观下村委党支部书记彭春生介绍说,“两资清理前我们村集体年收益才2万元,现在年收益106万元,直接翻了50倍,大家都没想到能收到这么多钱。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我们也可以为村民干点实事了。”

三是趟出了“三治”融合路径。在不断推进的乡村治理具体实践中,渝水区逐渐探索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三治融合”路径,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法治规范秩序,以德治成风化人,自治法治德治相互促进,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了乡村善治。如在“两资清理”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作用,还通过村民议事会、民主协商理事会、村民道德评议会等组织村民广泛参与民主管理,通过引入专业法律顾问的方式规范工作程序和标准,通过商会新乡贤带头的方式发挥示范引导的作用,多种方式综合应用确保了“两资清理”工作平稳顺畅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村之一的良山镇下保村党总支书记胡云华说:“乡村治理要有很多办法,要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的多种方式方法来推动工作。”该村利用老人在颐养之家吃饭的时机,通报村里的好人好事和每月的光荣榜、警示榜、进步榜内容,利用德治的方式引导老人和子女见贤思齐,这种潜移默化的“德治”方式也促进了自治的开展。在下保村统一流转土地、整治人居环境时都出现过村民不配合的情况,通过家人教育、邻里引导的办法,他们的思想很快得到转变,主动配合工作开展。很快得到转变主动配合工作开展。

四是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通过党建引领推动、集体经济保障、商会新乡贤支持等多种方式,渝水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养老、医疗、人居环境等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有力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目前,渝水区182个行政村建成运行“颐养之家”359个,惠及老人4928人;晓康诊所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民“一般小病不出村”;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改造完成91.29%,生活垃圾治理覆盖100%行政村,绿化、亮化、村内道路硬化覆盖率均为100%。珠珊镇石山村84岁的老人林国英说:“现在村里生活真方便,有了颐养之家,我们不用再担心一日三餐了,吃得丰富还营养,没事还在这里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旁边就有诊所,村里到处都干干净净的,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三、工作启示

渝水区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探索形成的“党建引领、五力聚合”乡村治理模式,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作链条,实现了较为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产生了较好的试点示范价值。从其实践中,可以得出以下四点启示:

一是乡村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只有始终将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贯穿到乡村治理全过程,才能确保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渝水区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中推行的“党建+”系列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了治理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资源力量,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顺畅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说明,推进乡村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广大基层党员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是乡村治理必须抓好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村庄,而集体经济是村庄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依托,是农民群众联合合作的关键纽带,是实现乡村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力途径。从渝水区相关实践看,正是因为该区紧紧抓住了集体经济发展这个根本点,“颐养之家”“晓康驿站”“道德积分银行”等可持续运行才有了坚实支撑,村民对村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也才能持续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集体经济就是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就要抓好集体经济发展,切实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三是乡村治理必须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渝水区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从集体资产资源发包这个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领域入手,通过清理规范和建章立制,较好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营造了公平的营商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乡村治理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重点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具体的领域、具体的事情切入,研究破解办法,推动改革发展,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四是乡村治理必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渝水“两资清理”之所以能顺畅有力推进,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效,除了有党建引领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通过商会组织、村民理事会、道德积分银行等多种平台和方式,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和新乡贤积极参与、紧密互动,而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力加强公益事业建设,切实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乡村治理的核心,就是共建共治共享,增进合作,凝心聚力,让农民群众和乡村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进来,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善治,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猜你喜欢

商会集体经济农村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扬中华商会十年成其大而强
中国西班牙商会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茂名市民营企业商会致力于塑造民企商会品牌 推动民营企业崛起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