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思考

2021-12-13任路生

中国粮食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减损储运储粮

文/任路生

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课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2020 年10 月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提供的数据,每年全世界损失和浪费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3.8%,价值4000 亿美元,相当于14 亿公顷土地的产出。因此,推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意义重大,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减少粮食的损失浪费呢?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提高思想认识,在思想认识上狠下功夫

当前,不重视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有些人以为“农业靠天吃饭粗放经营,损失点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有些人觉得“粮食有的是,不差那一星半点儿”,有些人认为“粮食不值钱,犯不上扣那几个谷粒”,有些人感觉“现在条件好了,讲一讲排面很正常”。因此,只有着力澄清这些模糊的思想认识,才能形成珍惜粮食的思想自觉。

澄清思想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粮食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国家安危。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5 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第二,要清醒认识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艰巨性。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还是“紧平衡”状态下的总量安全,大豆等品种还存在结构性“短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还要面对资源环境约束、需求增长压力、国际百年变局等繁杂、难控因素的严峻考验。因此,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任重道远,还需加倍努力增产节约。第三,要敏锐认识损失浪费粮食的危害性。损失浪费粮食不是“小事”,它不仅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而且耗损宝贵的耕地、水和相关生产资料及生态资源,甚至使人们养成铺张浪费的恶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防微杜渐,久久为功。

二、补上流失漏洞,在精细措施上狠下功夫

辩症才能治病。只有找到粮食损失浪费的漏洞,才能对症下药,解决损失浪费粮食问题。目前,从田园到餐桌,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粮食的损失浪费。在生产环节,主要是自然灾害损失和收获损失。收获损失包括机械损伤损失、脱粒不全损失、遗失损失和收获提前或延误损失等。生产环节损失年际间、品种间波动较大。综合有关资料,我国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的收获环节损失率分别为10%左右、8%左右、5%左右和4%左右。在储运加工环节,主要是霉变、鼠害、遗漏、污染、出品率低和过度加工等损失。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仓储损失200 亿公斤以上、运输损失75亿公斤以上、加工损失75 亿公斤以上。储运加工环节损失的粮食,超过四川省的粮食总产量。在消费环节,主要是铺张浪费的不良消费方式造成的餐桌浪费。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2018 年联合发布的一项报告披露,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 万至1800 万吨,相当于3000 万到5000 万人一年的口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8 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的那样,“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面对粮食损失浪费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漏洞,只有精细研究,精心谋划,精准施策,才能精确防治,取得实效。对于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提高生产技能、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消费观念等措施补上流失漏洞。对于属于“技术原因”造成的,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设备设施更新改造投入,改进农机性能、改善储运条件、提升加工技术水平等措施补上流失漏洞。对于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通过培育抗灾品种、完善水利设施等积极防灾措施和人工干预天气、建设粮食烘干设施等有效减灾措施补上流失漏洞。

三、健全长效机制,在构建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

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不能够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持续精心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培育珍惜粮食的文化,养成良好习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持从小抓起,坚持灌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营造珍惜粮食的浓厚氛围,提升每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的社会效果,将爱粮节粮意识融入日常。树立比学标杆,开展爱粮节粮先进单位和示范家庭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消费理念,摒弃铺张陋习,全面推开“光盘行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惩戒铺张浪费,褒奖节粮减损,将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多措并举,促使人们形成珍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价值观念,养成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增加保护粮食的投入,提高减损能力。发挥体制、制度优势,通过国家引导,汇聚全社会力量,提高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能力。通过国家加大对生产环节减少粮食损失措施的政策支持力度,补上农户等主体相关投入不足的短板。通过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的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粮食储运、加工环节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生产、储运、加工、营销等环节的应用,靠科技优化衔接流程、缩短储运周期、减少损失浪费。

推动淘汰落后的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建立准入制度,健全淘汰机制,依靠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利益诱导、法制规范等综合措施,调动全社会力量推动粮食损失率高、出品率低的落后产能尽快淘汰出局,逐步全面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

深挖粮食利用的渠道,开辟减损空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动秸秆、稻壳、米糠等粮食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开辟粮食减损新的空间。以开发利用稻米加工副产品米糠生产米糠油为例,我国开发利用率不到10%,而日本利用率近100%,印度利用率接近70%。如果我国利用率提高到100%,相当于约1300万吨大豆的出油量,等于节约了1.1 亿亩大豆种植耕地,基本相当于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前国内大豆的年均种植总面积。

推动储粮方式的革命,延缓价值贬损。创新理念,拓宽思路,通过推广自然低温储粮、冬季自然冷源机械通风储粮和压缩式谷物冷却机械制冷储粮等低温储粮方式,减少干物质损耗,延缓粮食陈化和品质劣变速度,保持粮食的新鲜度和食用品质,延缓生命周期,避免粮食使用价值贬损。同时,低温储粮,还可以控制虫霉的生长发育,减少害虫危害,防止粮食发热、结露、霉变,有效减少仓储损失。

猜你喜欢

减损储运储粮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铝塑复合材料在储运装置中的技术应用
油气储运安全技术运用研究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与减损对策研究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油气储运工程实施中常见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