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项目中的路基换填施工
2021-12-12谈真兵
谈真兵
摘 要:本文以软土路基为例,对公路工程项目中的路基换填施工开展分析。软土路基的特性比较明显,比如存在处理困难、容易压缩、难渗透、承载能力低、不稳定等方面特征,而路基结构稳定是保证公路工程运行的关键环节,所以如果不能对其实施有效处理,将会导致公路工程运营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公路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由于路基承载能力不足,会出现路基下沉现象以及路基结构被损坏使得路面变形等问题,不仅影响公路工程的正常运营,还会导致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路基工程质量以及公路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营,本文简述了公路工程项目中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对公路工程项目中的软土路基换填施工必要性及其要点开展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换填法;公路工程;路基换填;施工特点;施工要点;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路基质量是影响公路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其决定了整个公路工程项目是否能够安全运行。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实际的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其路基经常会存在软土路基现象,严重影响了公路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营,因此需要结合项目实际,合理开展对路基工程的处理。路基换填施工通常是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路基的土层进行替换,起到加固路基的作用。软土路基换填就是利用坚硬、成本低以及能够就近取材的材料(比如砾石等材料)替换路基中的软土,从而使路基质量能够得到明显提升。具体作业工序表现为:通过相关设备与人力的有效结合,开挖清除路基中的软土,再结合所在地区的地质特征,选择合理的石材等,开展换填压实作业。并且为了增强路基的承载能力,一般都是实施分层填补。所以为了做好软土路基的处理工作,以下就公路工程项目中的软土路基换填施工进行了探讨分析。
1 公路工程项目中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
公路工程项目中的软土路基处理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结合实际,运用相关技术对软土路基实施处理;第二、通过堆载预压等形式,使软土路基得到自然压缩。不管运用哪种处理形式,为了保证软土路基处理效果,都需要结合项目实际(比如工程特征、处理场地、软土构成的成因等因素),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主要有:
1.1 浅层处理方法
主要有:(1)换填法。换填法主要是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路基的土层进行替换,起到加固路基的作用。该方法的应用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换填范围;第二、换填新材料后的土层会存在沉降现象,因此在换填新材料过程中,需要间断性的开展换填作业,只有换填的上层稳定后,再开展下层换填作业,从而有效降低施工后的路基沉降现象。(2)抛石挤於法。该处理方法通常在软土层小于4 m的软土路基中应用,如果超过5 m,一般需要其它处理方法进行辅助,这样才能保证软土路基处理效果。
1.2 预压排水固结处理方法
该类处理形式有很多(比如真空以及堆载预压等),其主要是在软土路基上面加载压力,从而提升软土层的强度。其一般用于淤泥土质的软土路基。
1.3 置换加强——复合地基处理方法
该处理方法的形式主要是在软土路基中植入强度,以达到增强路基强度目的(主要有水泥搅拌桩以及旋喷桩等形式)。该处理方法的成本较高,可以大幅度提升路基的承载能力,一般在比较厚的软土层中应用。
2 公路工程项目中的软土路基换填施工必要性
2.1 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遇到软土路基现象时,并且其地質无法满足公路工程运营要求,就必须对软土路基进行处理。如果软土路基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将无法达到公路工程项目运行的承载能力需要,等到这些问题出现,再去对软土路基开展处理,不仅会增加公路工程建设成本以及降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会影响相关部门及企业形象。而基于换填法的成本低以及工序简便等优势,使其在软土路基处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其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有效保障路基工程质量,还可以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降低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成本。
2.2 使换填施工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软土路基处理的技术有很多(比如强夯技术以及排水固结技术等)。一般在实际的软土路基处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几种处理方法,但是不同处理方法具有不同的特征,也会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都会存在不同弊端。而换填施工方法基于其优势,能够有效避免这些现象问题的产生,使其在软土路基处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实际的软土路基换填处理过程中,其可以有效减少路基局部的剪切破坏现象,保证公路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降低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出现概率以及避免路面裂缝问题,从而保证公路工程的安全运行。
3 公路工程项目中的软土路基换填施工要点
3.1 做好换填施工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1)对软土路基换填范围进行勘察与测量复核,并做好实验工作,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信息为后续换填作业提供依据。(2)严格换填材料的质量检测,确保质量合格的材料才可以进场。做好技术交底以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等工作。(3)合理布置弃土与取料的场所,方便软土路基处理作业的有效开展。(4)结合工程实际(比如降水因素等),合理制定施工方案,从而最大化的减少软土路基处理的工程量与成本。
3.2 测量放样
软土路基换填施工的测量放样必须依据相关的规范要求,由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作业。从而保证曲线段与直线段断面得到合理设置,并且需要运用相关线绳或有颜色的布条进行标记,给后续作业提供方便。
3.3 挖掘清除软土
挖掘清除软土对于软土路基换填施工非常关键,并且该工序不容易控制。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依据测量放样标准,保证机械作业空间,使相关机械设备与车辆的作业得到顺利开展。(2)明确挖掘顺序。在实际的挖掘过程中,一般优先挖掘短距离便道;在挖掘后期,为了提升运土效率,运输设备一般停放在便道。(3)合理开展勘查工作。为了保证挖掘清除软土的顺利开展,要求做好施工区域的勘查作业,对开挖土层进行检测,确定其是否能应用于新路基,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3.4 加强基底检测
基底检测必须根据挖掘后的承载能力能否满足设计标准,如果挖掘后,与设计标准相差比较大,就需要运用相关设备对开挖实际进行检测。假如承载能力可以满足回填需要,就需要给监理人员报告,并对承载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开展人工清底作业。
如果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设计标准要求,那就必须采取有关措施对其开展处理,直至满足换填承载能力的标准,经监理人员确认后,才可以开展分层换填作业。
3.5 分层换填施工
换填施工作业前,首先需要排出基坑中的积水,同时在充分考虑现场地质条件的基础之上,判断是否需要在排水沟的下部进行碎石盲沟的布置。在实际确定换填范围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要求,坡脚线以下的位置要全部进行换填,放坡过程中要能够依照1∶1的坡度,如果基坑处于开挖线以内,则全部都需要进行换填处理。在实际进行分层换填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两个施工环节,第一个施工环节是换填碾压,第二个施工环节是换填夯实,这也是在实际应用软基换填技术的过程中落实质量控制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点问题。在正式开始进行碾压操作或是夯实操作之前,需要对松铺的厚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松铺的厚度不超过30 cm,而从压实的厚度来讲,通常情况下不得超过27 cm。但是由于施工项目不同,碾压遍数也需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具体确定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考虑检测结果,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规范试验的结果。
3.6 摊铺平整施工
分层换填施工结束后,首先需要将标杆插在路基两侧,同时针对虚铺高度需要做好标识。后续作业需要使用到推土机,施工过程中,按照由两侧到中心的顺序进行推土,推土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依照路基的走向,在到达初级推平的状态之后,停止进行推土操作。后续开始进行精平处理,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平地机,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填料厚度不足的情况,后续则需要进一步进行补料施工,确保每一个部位都能达成设计的标准。如果个别部位相对特殊,在实际进行修平的过程中则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处理。
3.7 密实碾压施工
软土路基换填施工中的碾压密实是最后一道工序,结束精平的工序之后,针对换填后基层的松铺厚度、含水量以及平整度要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进行检测,如果所有指标均已经达到设计标准,则可以进行碾压密实的相关操作。在具体确定碾压遍数的时候,需要参考试验检测结果,确保所有的碾压痕迹都已经被消除为止。在痕迹消除的环节主要采用静压的方式。在实际碾压的环节中,要保证每一个部位都能被均匀碾压,避免出现碾压死角或是遗漏碾压的地方。针对各项数据要能够准确地做好记录,确保后续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有完善的参数支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承重工程就是路基,其质量是否符合公路工程运行要求,对公路工程项目运营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基于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公路交通日显重要,同时对路基质量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而且现代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经常会遇到软土路基,所以为了保障路基工程质量,需要对软土路基进行有效处理。其中换填施工方法是软土路基处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具有成本低、工序简单且方便操作,主要是运用坚硬的石块材料替换路基工程的软土(要注意结合项目实际合理选择替换软土的材料,比如替换材料的料径、含水量等)。公路工程项目的软土路基通过开展换填处理,可以增强路基工程的承载能力,从而保障公路工程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军.公路路基路面设计中软基的处理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2020(14):224-225.
[2]马明佳.公路施工中路基换填技術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8(27):279.
[3]王松.试析路基换填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7):170.
[4]曹益民.公路工程中路基换填的施工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9):96-97.
[5]孙东明.探析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的运用[J].建筑技术研究,2019(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