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语篇解读
2021-12-12廖丽
廖丽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语篇为学生学习策略形成及语言技能发展提供素材,也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平台。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重视语篇的解读,通过对语篇宏观结构组织和围观结构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起其体裁结构、衔接、连贯,培养学生独立建构语篇的能力,逐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篇研读;
引言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即从what、why、how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一、实例分析
接下来人教版(2019)高中英语教材B1U4为例。
What--(1)主题:该语篇围绕《课标》中“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语境,叙述了1976年7.28日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地震。(2)内容:全文根据震前、震中、震后这一时间顺序分为三大段。第一段(para.1)描述了地震前唐山地区发生的一系列反常现象,与段末100万唐山人依然熟睡如常形成鲜明对比,为第二段描写地震发生带来的严重破坏及人们的惊慌失措打下伏笔。第二段(para 2&3)通过大量的数据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地震造成的灾害程度之深、范围之广、距离之远、人数之多,及人们面对这一巨大灾害的无助与悲伤。第三段(para 4&5)描写了唐山的灾后救援与重建。在政府的领导下,在解放军,医护人员和其他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唐山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全文紧扣第四单元“人与自然”这一主题,通过震前,震中,震后自然界的变化与唐山人民的反应,震后的救援与重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巨大灾难面前团结一心,不惧困难,乐观主义精神。
How—(1)体裁:纪实性报道(2)结构:这篇文章以时间顺序回顾了唐山大地震,讲述了震前、震中、震后发生的事情。第一段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一系列反常事件和动物们的异常行为与人们对这些异常现象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第2&3段详细地描述了地震带来的毁灭性伤害以及人们的无助悲伤。第4&5段强调了在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奋斗下,重建美好家园。(3)语言特点:文章用了大量的数据来描述地震,包括震级,伤亡人数,城市建筑的破坏程度,以及重建家园时的救援人数;明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大量的被动语态来介绍动物和人们在地震面前的无助与绝望,用主动语态来介绍政府和劳动人民重建家园时的努力,传递着积极的态度。
Why--写作意图:作者用大量的语言描述了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向读者呈现出了自然灾害的无情,而后叙述了各方人民的不懈努力重建家园,向读者呈现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无限的希望。地震虽无情,但人间有情。根据文本的解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下是部分教学设计展示。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测,“What information does the author try to convey to us through the title ‘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学生从题目对文本进行预测,为后面的文本阅读奠定基础,可培养他们对文章的预测能力,让他们清楚本文的话题是什么,即“what”;读中部分让学生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Q1 Whats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Q2 What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Q3 In what order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the earthquake? 通过快速阅读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大意和主要结构,明了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的,学生会对文章结构和布局更为清楚,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即“how”的问题;读后让学生进行role-play,让他们分别扮演记者(报道地震前发生了什么)、目击者(讲述震中的具体情况)、以及幸存者(表达自己被救援后的心情)。通过这样的形式,回顾地震的整个过程,最后落实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尽管地震无情,但是通过各方的努力,最后回归正常生活,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即“why”。
二、启示
只有通过对文章的解讀,才能更好的设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对结构把握更加透彻,帮助他们构建解读语篇的框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一定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在课标的指引下,更好的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