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读经典,贵在有恒,勤作札记

2021-12-12杨雪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1期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

杨雪柏

【摘要】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读书不仅身体力行, 而且言传身教,他的读书风范感染了后世。他对子女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典范,读书对他个人的成功及子女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精读经典、有恒读书、勤作札记,仍给我们现代读书和家庭教育带来深深的启迪,尤其是“双减”背景下,更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读书方法

清朝年间,有一贼人想趁天黑之际偷窃。他爬上屋顶,见屋内有光,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正在背书。男孩结结巴巴,来来回回背了好多遍,贼不知不觉都背下来,等到睡着了。睡了两觉醒来,这孩子还在背这篇文章。既没偷到东西又挨了大半夜冻的贼,心里很生气,便“蹭”从房顶跳下来,抢过男孩的书扔在一边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人。”就把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背完,扬长而去。

故事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但故事中的“笨小孩”就是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

曾国藩年少时的迟钝在记载中多处可见,随师求学,被师嘲笑:“汝若有出息,我来背伞。”试问如此之笨的小孩能有几人?这个日后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推崇的“笨小孩”,有什么成功秘诀吗?

曾国藩临终时说:“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不仅是政治人物最为推崇的官场“楷模”,更是学者尊敬的读书“典范”。曾国藩的一生便是读书的生涯,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读书方法。他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精读经典、有恒读书、勤作札记,仍给我们现代读书和家庭教育带来深深的启迪。

一、精读经典

在曾国藩眼里,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好书是经典。“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以韩退之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曰《易》、曰《书》、曰《诗》……”他给儿子的家信中时时推荐必读的书目,这让笔者想起现在学生的阅读。阅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发展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学校与家长却困惑重重:學生该读哪些书?家长向教师求助,教师怎么办呢?上网搜索或者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推荐书等。然后,将阅读书目发给学生。可惜的是,现在的学生比曾国藩小时候不知要聪明多少倍,这些书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读书欲望,书很快就读完了,家长又陷入了困惑。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给所有为人父母开拓了先河:父母必先读之,才知何谓经典。曾国藩在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家信中提及:“纪鸿与瑞侄等需买《仁在堂全稿》《柽花馆试帖》悉心揣摩。”在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家信中说:“尔阅看书籍颇多,然成诵者太少,嗣后应将《文选》最惬意者熟读,以能背诵为断,如,《两都赋》《西征赋》《芜城赋》及《九辨》《解嘲》之类皆宜熟读。”在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书信中说:“尔现读《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午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阅历日久,乃知……”又在同治九年晦月说:“算学书切不可再看,读他书亦以半日为率。”

曾国藩除了向儿子推荐必读书目外,还与儿子共同探讨如何结合实际理解书籍。什么书不宜多读,哪一类的书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读,为人父可谓以身示范。躬行如此,算得上是现代经典分级阅读的先驱。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书籍市场的繁荣,各种书刊充斥市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各种辅导班和兴趣课加重,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阅读书籍的选择就更加重要。“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曾国藩家训),更重要的是书籍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如今,大多数年轻父母或因工作繁忙,或因个人空间问题不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更别说与孩子共同读书,“亲子阅读”成为一句口号。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不仅“无一日不读书”,更能凭借书信进行“亲子阅读”,无疑是希冀子女有所出息的家长们的典范。

二、贵在有恒

曾国藩在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家信中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纵观古今中外,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无一例外有着共同的品质——持之以恒。

做事贵在持之以恒,读书重在持之以恒。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幼儿园的时候被父母软硬兼施逼着去学钢琴,认为钢琴是所有器乐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钢琴可练习孩子手、眼、心、耳、四肢的高度协调能力,聪明的孩子会促进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爱动的孩子会使其镇定下来,学得好了还可以考级,成为特长生将来进入重点学校,此可谓是家长的一厢情愿。笔者经常在学琴中心看到抹着眼泪学琴的孩童。笔者庆幸自己尊重了孩子自己的选择去学习游泳和画画。与其说笔者给了孩子快乐的选择,不如说笔者给了自己快乐。“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的学习都是艰难的。笔者想,这也是家长可以痛心逼着孩子学琴的理由。而这种痛心的父母大多数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后不得不有所放弃,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学,孩子没有时间学琴、练琴。如此将形成孩子一生的好品质的“持之以恒”踩在脚底,或者说在一开始就弃之脑后。

“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功夫。”曾国藩在家信中提到:“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中所辑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矣。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做事有恒是成功基本,对于自己正在所做之事,要明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他的《家训喻纪泽》里说:“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做到“持之以恒”。

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钢琴、美术、奥数、舞蹈等每天排得满满当当,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少学了,忽视孩子个人意愿,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硬是拉着孩子朝所谓的尖子生、重点班的行列挤。家长们其实是被社会的“潮流”冲晕了头脑,不知道孩子的优势在哪,爱好是什么。没有客观、科学地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发展的方向。如今,“双减”落地,教育回归学校,家长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成长,孩子也有更多的时间去选择自己的所好所长。良好的教育生态下,培养孩子的恒心、毅力尤为可贵,如果能坚持日日有所读、有所诵,不怕孩子的语文素养上不去。

三、勤作札记

作札记即动手做笔记。曾国藩告诫自己的儿子:“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明确“恒”的重要性,他自己更是“一书不完,不读二书” (意思是一本书没有读完,不去读第二本书。)他读书倡导精读,并作读书笔记。

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缺一不可。他说:“有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习字宜有恒,不善则如身之无哀,山之无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误一不可。”读书做到眼到、心到是必然的,而手到、口到则更为重要。他每日所看之书皆用笔圈点、评注,并将随时闪现在脑海里的心得体会记下。几百万字的《曾国藩全集》中记载了他大量的读书笔记,使后生学子不甚感叹。胡适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陈果夫曾对曾国藩的这种方法做过点评。他认为,曾国藩算不上天资聪慧,但他的长处在于读书有恒心、有耐心,能够随时做笔记,所以进步很快。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积累”成为学校语文教学的重头任务。每位教师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推之到家长便成了凡书必买。孩子爱读的,不爱读的,自己听说的,别人推荐的,网上方便又可以打折,可谓信手拈来,对读书没有方向性的選择,必然导致所读之书鱼目混珠。因此,学生在大量读书后,于阅读和作文没有多大的进步与突破。学生所写的练笔与习作中看不见阅读留下的痕迹。更让家长困惑的是,孩子的读书速度很快,几天一本,有数量无实效。家校均缺乏对孩子“快速”阅读的正确引导,得到的回答是:怕打击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岂不知,这种“兴趣”一旦养成,连带着的习惯也随之而养成,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凑个热闹。这样的习惯将使学生无法凝神静心的阅读,更不能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而是浮华在文字和故事情节的表面。

曾国藩在咸丰九年六月十四日家信中提到读书积累:“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 ,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 ,却宜求个明白。”曾国藩读书作札记的习惯得到胡适的极力推崇,但凡有些滋味的,必一一记录,用心领略,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记得笔者小时候,一书难求,每次向人借书看,待要还书时,总是怕漏了书中的精妙之处,便用日记本将好词佳句认真摘抄。厚厚的一本,视若珍宝,时时拿出来拜读,不知不觉便记住了,每次作文总能用上一两句,由此还得到教师表扬。没想到小学时的无心栽柳,竟养成了笔者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如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常常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折“驴耳朵”的欢乐,读书的时候,哪一页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就折这一页的一角,有特别喜欢的、想一起分享的就折这一页的两角。这样的积累和分享给笔者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带来乐趣,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在自己的书上做笔记做批注,不用像我们那时不能在借来的书上涂画,要一字字抄下来。我们觉得,这样做“读书札记”是省时又高效之法。

曾国藩在读书上身体力行,在家庭教育上坚持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成长,在教育过程中不厌其烦参以自己生平之事,格外的语重心长,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生活中没有“笨小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我们心中的“天才”。这也是《曾文正公家训》带给笔者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M].岳麓书社,2001.

[2]孙敏.曾国藩的读书思想及对后世的启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1):96-99.

[3]郦波.曾国藩的读书之法[J].词刊,2018(6):1.

[4]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咸丰八年九月二十一日)[M].岳麓书社,1985.

[5]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M].商务印书馆,1935:192-193.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曾国藩读书
跟曾国藩学修身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曾国藩的“愚笨”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曾国藩遭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