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谈
2021-12-12张文清
张文清
【摘要】数学概念通常是以文字、字母、符號等方式呈现,所以每当涉及概念教学之时,教师必要布置的任务就是:背。因为教师总是觉得学生背了之后方可运用,甚至必会运用,但其实,学生倒背如流但举笔难下的情况比比皆是。数学概念虽以文字的形态呈现,其根本却是通过生活的各种实践验证而总结出来的,所以归根到底,如何把概念用之于数学才是概念教学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定义;公式;法则
在数学中,概念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义、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里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所有数学知识的生长点。经常听到数学教师抱怨“学生的题型不过关”,其实对于不同的题型,我们都授予解决题型的技巧,学生不能运用其中的技巧,很大程度上是概念不过关,因为概念便是运用技巧的工具。
一、定义性概念教学,只需“认得”
定义性概念的存在意义,就是让人认识某一种事物。认识事物,可从其特征、样子、性质等多方面去认识,所以当我们认识了它之后,反而其概念的文字描述已经不再重要了。
教学情境:三角形。书本对于三角形的描述是:“由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首先,我们得提取定义中的关键字词:“三条”“线段”“围成”,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只要他能画得出来,那么这个定义性概念的文字描述已经是非常有效的了,因为学生已经认得什么是三角形,只要他能画,便能看着其图形描述出三角形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知识包罗万丈,它存在于学生的大脑里面的形态不应该是零零碎碎的,而应该是一张知识的大网,环环相扣,但又要同中求异,抓住重点。好比这个三角形概念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画得出来,还得理解个中关键词语:“围成”与“线段”——为什么不是组成?而是围成?组成行不行?为什么不行?为什么是线段?直线与射线行不行?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学生必须要思考的,这样下来,定义性概念才能更加清晰,学生辨认的时候才会更加准确。
定义性概念是公式与法则的基础,只有知道这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运用它去解决问题,而在近几年的教材编写上,也呈现出要求学生对定义性概念掌握要从“能背”往“能认”上面发展。例如:分数——旧教材对于分数的所核定的概念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新教材对于分数的介绍是:
由此可见,对于定义性概念的掌握程度,衡量的标准就是“认得”。
二、公式性概念的教学,贵在“推导”与“习惯”
不知道各位同行是否经历过以下场面:
师:你知不知道圆面积的公式?
生:πr2。
师:你真棒!那请开始计算吧。
生:……(久久不能下笔)
师:怎么了?不知道公式吗?
生:知道。
师:那开始吧。
接下来学生就进入了无尽的沉默,而教师的耐性也会消之殆尽,继而发火,最终学生依然是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运用。
还有另一种情况: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们都会要求学生能使用到圆的面积公式,但往往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把公式如数“还”给了教师,总会让我们哭笑不得,但这些公式不就是上学期刚刚学过的内容吗?
通过了解,笔者知道第一场景里的学生,他们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对于公式不熟练,而是他们压根不知道“r”是什么?甚至“半径”是什么?除此之外,就是根本不知道如何运用这条公式,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更加纳闷,怎么会不知道呢?条件全都齐了,套进去就可以了呀。而第二场景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总是不能把公式“记住”,明明当时都一个个默写过关的。其实对于公式性的概念,学生固然是要记住的,因为只有记住了,才能使提取出来运用,但是掌握公式的关键其实不在其本身,而是它的推导过程。
教学情境:四年级下册,《数量关系式》的教学中,笔者以路程问题为例,很多教师在推导“时间×速度=路程”这条关系式的时候都还是兴致昂扬,很有耐心用类似“每小时30千米,4小时就是有几个30?”这样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推导出求路程的公式,然后就叫学生根据“因数×因数=积”的公式,把另求外两个“因数”的公式写出来,一读一背,完工。首先,这位教师以为简单地使用了知识的延伸,就很成功,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教学缺乏理解性与推导性,学生只能“认”并不大会“用”,而在日后做题的过程中也常常体现出这样的情况;再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就要学会“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数量关系式?笔者觉得因为它就是各种数学数量关系式的“鼻祖”,无论是路程问题、购物问题还是工程问题,每一个量其实都能与“总数、份数、每份数”相对应的,例如,在购物问题中,“单价”就相当于“每份数”、“数量”相当于“份数”、“总价”相当于“总数”,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话,零碎的数学关系式便成了一个系统的网络,学生只需要记住一条,便能记住其它的数量关系式;最后,学生理解记住之后,最关键的是如何培养他去养成使用的习惯。心理学认为,人的遗忘速度是有着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在刚学会之时,笔者习惯性就要求学生在每次解决应用题之时,都要先写清楚本题所需要的关系式,然后一边列式,一边写出每一步所求出的量是什么,这样不单只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而且长期积累下来,学生解题的思路清晰,方法明确,基本上就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应用题了。通过这几方面的保驾护航,公式在学生脑袋的“存活”时间便大大延长。
三、法则性概念,“举一反三”才能运筹帷幄
法则性概念是概念当中最高级的一种——它包含各种事物特性与数学规律,它体现的是一种延伸性,学生不单止要知道、理解、运用,还要通过它去对数学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所以能使用它,才是学好数学的“秘笈”。
教学情境:例如《商不变的规律》的课堂教学,一般流程就是教师呈现算式,学生计算答案,然后通过观察、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商不变。然后就是读、背、做练习。其实,教师大可不必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读背背,因为这是法则,讲究的是应用,而读与背根本不能强化学生在应用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呈现规律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举出更多类似的例子,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就是在记住并应用规律,让法则“内化”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并能使用出来,这才是规律的价值所在。当然,教师还可以同时“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所引起的商的变化”的综合应用,这样不仅让“内化”达到更高的层次,还让学生知识网络更为系统化与灵活化。
法则性概念属于概念中的最高层次,学生对其的运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数学学习这方面所能到达的高度。例如,上面说到的《商不变的规律》,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应用就会影响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由此可见,“一理通百里明”是法则概念学习的首要关键。
数学概念虽以文字形式呈现眼前,但是它的教学方法却是与文科教学天差地别,教师只有尽可能地摆脱老旧的“背多分”教法,真正走入概念本身,了解其灵活性与实用性,清楚它的后续与延伸,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并运用概念,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学习数学的“命运之匙”,使其在数学的学习中“勇攀高峰”。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