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瞻望
2021-12-12周子媛
周子媛
摘 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生感恩教育逐漸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意义和价值、问题和原因以及实施策略层面归纳总结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现状,并提出社会方面和真实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瞻望。希望为未来研究“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者提供借鉴,推动感恩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感恩教育 德育
1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现状
1.1 小学生感恩教育于意义和价值层面的研究
1.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我国学者认为强调感恩教育是因为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并且要建立起责任观念。感恩教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主动地给予他人关心和帮助。由此可得出,感恩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1.2 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存在思想误区。受到家庭溺爱的小学生,可能会出现极端的心理,阻碍其健康发展。而通过感恩教育,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怀感激,感恩自己拥有的而不是困扰于失去的。
1.1.3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对心智处于形成阶段的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能够激发其善良本性,养成与人为善的品德,进而能够分辨是非与荣辱,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并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参与社会活动,对需要自己帮助的人献出援手,严于律己,善待他人。
1.2 小学生感恩教育于问题和原因层面的研究
1.2.1社会方面
感恩氛围缺失的重要原因在社会。我国社会道德现状十分严峻,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各种因素导致了我国社会道德问题,包括缺少对感恩教育的重视。感恩教育的缺失阻碍了学生感恩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2.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是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指出在有些学校,教师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道德品质和其他方面。学校一心提高升学效果,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感恩教育。
1.2.3家庭方面
家庭忽视感恩教育是感恩观念不足的重要原因。有的学者认为很多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往往会使孩子形成自私的品性[1]。还有学者提出,许多父母仍秉持成绩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孩子的学习好就足够,无需关注其他。
1.3 小学生感恩教育于实施策略层面的研究
1.3.1营造感恩的文化氛围
我国学者提出:“学校要把感恩融入到校园文化要素之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感恩情境和感恩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2]。”另外,社会中也需要营造感恩的氛围。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感恩型的社会。
1.3.2开展感恩的实践活动
有学者认为:“感恩思想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在小学德育中实施感恩教育,就要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3]。”因此,学校还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关感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感恩观念。
1.3.3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民主教育,让孩子从小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去爱别人。学者们认为没有爱也就不可能有感恩,父母和祖父母辛苦养育孩子,孩子就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家人作出回报。要尊重自己的长辈,学会为家人着想,为他们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瞻望
2.1加强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在社会方面的研究
现阶段,学者们关于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更多强调“家校协同”,忽略了社会方面。而从关于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的研究可以看出,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败坏的社会氛围则对小学生感恩教育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会方面的重视,使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感恩教育。
2.2 重视小学生感恩教育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感恩教育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但难免有“形式化”感恩教育的存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当前我国学者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缺少对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重视和研究。笔者认为,学者们不仅要把更好实施感恩教育的角度放在实施者身上,还要放在被实施者身上,比如可以提出建立健全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反馈体系。研究者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只有进行真实且有效的感恩教育,小学生才能在德育过程中有所体悟,培养感恩意识,逐渐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黄慧,浅谈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文学教育(下),2018.(07):第95页.
[2]. 刘利才与陈昌兴,论感恩教育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与有效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5(10):第223页.
[3]. 周爱华, 论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中国农村教育,2019. (24):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