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一片绣 把时光停留
2021-12-12荷衣蕙带
荷衣蕙带
潇潇细雨织雾叠烟,绵绵密密地将花木庭阁笼在其中。轩窗下,王媛正悠然地引针,留下细密的针脚,她所用的线纤细到几不可见。 绣了许久,丫鬟将一杯温度恰好的茶递了上去。她轻啜一口,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前龙井这个时节喝再好不过。”自幼伴她一起长大的丫鬟忍不住打趣道,不只是诗酒趁年华,婚嫁更是要趁年华呢。
听闻这话,王媛望着窗外的烟雨陷入沉思,想起昨日父母为她选订的良人李炳旦。听父母之言,无论是家世身份还是相貌人品,他都是与自己极为匹配的人。之前也曾听闻他文采斐然,只是并不知道那人的性情如何,能不能与自己琴瑟合鸣。她的心情不由沉浮夷犹喜忧参半。
数里之外李炳旦也同样在隔窗看雨,他此刻还沉浸在昨日未散的欣喜中。他倾慕王媛已久,他知道她一手簪花小楷写得犹如芙蓉迎风而舞,舞姿低回清婉灵动,针黹更是精绝无双,且素来不喜欢惊红骇绿的浓艳,只钟情宛若淡墨晕染的发绣。想到不久之后就可以迎娶自己心仪的女子入门,李炳旦不禁开始谋划起如何将婚房布置得精巧雅致才能符合王媛的审美和喜好。
江南的花事一场场延绵不绝,李府也如这花儿一样繁忙热烈地进行着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礼仪。终于到了迎亲的时刻,红衣墨发的李炳旦骑着一匹高头骏马,一路行来,真比状元游街的心情更开心雀跃。
翌日晨起,王媛细细打量着屋内院外的布置装饰,案几之上有一张琴,一炉香,轩窗下有特意安放的绷架。一泓清流穿庭而过,几株青竹影落纱窗,处处都是合心称意的恰好。王媛不禁浅笑低眉,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一位有心人。
清茶,花香,明窗,红袖,读书得此种种,万卷也尽生欢喜。书房是夫妻二人最喜欢盘桓的地方,常常李炳旦读书,王媛作画。等到疲惫了,就一起去园中散步闲聊。
落雨的日子,王媛最爱倚着西窗听雨声,待到云开雨停,浮尘散去,她会画一幅雨后新篁。李炳旦赞王媛画的竹,墨色浓淡挥洒自如,枝叶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王媛却赞李炳旦将青竹植于轩窗前最合心意。李炳旦粲然一笑说:“早知夫人最喜画竹,才特意植于此处,好让竹影印在纸窗粉壁做天然图画。”听到这个回答,王媛略一愣神后,眼眸中有水色点点微微晃动。
菡萏初绽花间蕊的时节,李炳旦携王媛到附近山中寻幽访胜,一路杂花馨树次第竞放,水流潺潺,山色青绿,两人一路吟咏尽兴而归。次日,意犹未尽的李炳旦画了一幅烟霞宛然、淡雅蕴藉的平远山水。起初王媛见书房内作画用具一应俱全,还以为是李炳旦特意为她而准备,直到此时她才知道,夫婿也是丹青高手。
青竹不改瑯玕色,年华镂刻岁月痕,他们的恩爱如青翠竹色从不曾减退,只是在孩子们陆续到来后,将幸福越过越稠密。
康熙四十四年是李府的大喜日,这一年李炳旦中举,取为第三名经魁。这一日,李府内张灯结彩,邀请了一些至交一起庆贺。此时已经36岁的李炳旦,依然清瘦如昔,只是举手投足间更显儒雅从容。王媛望着忙碌的夫婿,眼角眉梢是无限温情笑意。
之后,李炳旦的堂弟李宗扬来到高邮,随着堂兄学习八股文技巧,有时也跟着嫂子王媛学习画花卉。他们三人志趣相投,相处融洽,学习之余常一起吟诗联句。
因为父亲的早逝,李炳旦并没有急着进京赶考,而是一直在家照顾祖母。直到康熙五十三年的冬天,他提前来到京城准备参加来年的春闱。此时的李宗扬正担任南书房行走一职,李炳旦就寄居在李宗扬在北京的寓所。
兄弟二人久别重逢自然无比亲近,远在高邮的王媛知道夫婿在京中有年轻的堂弟照顾也十分放心。一切似乎都很平顺,来年春天,李炳旦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千多名考生一起参加了三场考试。等到杏榜贴出,李炳旦成为二百多名贡生之一。接着进行四月初一的殿试,顺利通过殿试才能称为进士。
多年的勤学厚积,此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殿试的试题对李炳旦而言并不难答,他顺利地考完,被钦定为三甲第七名。
一年春事到荼蘼,终从绚丽走向残落,前一刻还未从喜报的欢乐中平复,后一刻的丧讯如急雨当头泼来,王媛在人生的大喜大悲中沉浮着。她不愿意相信眼前的事实,她只想李炳旦能够平安回来,哪怕名落孙山也好,这一世只要有他相伴终老就是最大的幸福,而这一切已再无可能。
中年是个不能任性的年龄,上有老人需要尽孝,下有儿女等着照拂。王媛只能收起随夫婿相伴黄泉的心,继续过着当下的日子。只是此后,她终日只简衣素食,与书画针黹为伴。
玉指纤纤,青丝万千根,扎下的每一个针脚,都是她的一点相思,牵起的每一根丝线,都是她的一缕思念。她将李炳旦生前的画作,绣成了一幅幅发绣,追思着挚爱的人。
轩窗前的青竹不曾老去,雨后的日子,她依旧喜画那些新篁。只有她知道,在浓淡的墨色里有多少过往在重演,在墨黑纸白的简静里,她安放了多少繁华与零落。